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秀兰 《快乐青春》2010,(11):34-35
太阳公公爱写信,它总是不停地写呀写。 清晨,小露珠们收到了太阳公公的信,它们眨眨顽皮的小眼睛,躲到自己五彩缤纷的屋里去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大地与太阳/光明是艾青诗歌中延续时间最长、分量最重的题材,是艾青诗歌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艾青来说,大地与太阳/光明的意象具有双重内涵:它们既是艾青现实生活中情感缺陷的弥补,也是艾青理性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幸福的规则     
正爱有传承女儿出生以来,我一直都在向她学习,她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逻辑。那天回家,我把包扔在茶几上,疲惫地靠在沙发上,对女儿说:"妈妈好累啊。"女儿说:"那我给你画幅画吧。"听这语气,似乎画可以为妈妈解乏。她会画什么呢?女儿画了4个太阳。我说:"天上4个太阳,它们出来了。"讲完这句话,我实在不知该讲什么了,便说:"你来给妈妈讲吧。"女儿说:"4个太阳就是4个天线宝宝,它们拥抱在一起,说‘你好啊'。"我接过话茬:"4个太阳,一个金色,一个红色,另  相似文献   

4.
侯文学 《云梦学刊》2008,29(4):40-42,143
屈原作品的太阳意象,主要有两种意蕴:光明与生命;光阴荏苒与人生短暂.前者是屈原对上古神话观念的直接继承:后者是屈原在神话基础上的独特创造.这两种意蕴的太阳意象,尤其是后者,时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5.
殷伟仁此文载《人文杂志》1988年第二期.文章对《尚书、汤誓》中“时的曷长,予及汝皆亡”一语,作了“新释”。“时”,《史记、殷本纪》引作“是”,作指示代词“这个”讲.“日”,即时间、时候.解“日”为太阳,并喻夏桀,于理难道.其一是,夏代的天文历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夏历与农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难道夏代农人连太阳晨出暮落都不知道,会以为太阳死亡吗?其二是,把“日”解作太阳已久妥,复谓“日”喻夏代众人恨透了的夏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与《太阳》杂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杂志是当时日本言论界的代表性综合杂志。编者岸上质轩(Kishigami Shikken)曾采访梁启超,并在《太阳》杂志上刊登了采访内容,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也在《太阳》杂志上获得岸上质轩的几次介绍。梁启超和他创办的刊物为《太阳》杂志提供了中国改革志士的形象和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太阳》杂志也被梁启超及其同伴的报刊积极有效地加以利用。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时,已很关注世界各国近事以及国内各地新闻,使读者知晓政治动态和新的学问。参与《知新报》编撰的何树龄也很关心《太阳》杂志,根据何树龄寄给岸上质轩的书简可知,何树龄比梁启超略早就与岸上质轩有了交往。通过《时务报》、《知新报》以及《清议报》,梁启超一直与《太阳》杂志保持着联系,在《清议报》阶段,尤使得双方的交流内容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轮到东方来抒发自己的末世情怀了. 古希腊水手在迭达尼尔海峡汹涌的浪花上遥望东方时,曾发明过两个富于启示意义的时空概念:亚细亚,太阳升起的地方;欧罗巴,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一刹那.黑格尔在两千多年后补充说,世界历史有一个神意的绝对起点,那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从那里升起,在西方没落;而那轮自觉的精神的太阳也就从西方升起,散播出一种真正高贵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激情满怀、热情洋溢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在你们身上。”根据宇宙规律,太阳是要按照它自己既定的轨道运转。共和国的第一代领  相似文献   

9.
太阳本是宇宙中重要的天体,后作为一种意象应用于文本之中。温暖和光明的象征的太阳,却在张爱玲的笔下演绎出隔世、陌生和凄凉,幻化为吞噬生命的预兆。张爱玲作品中将太阳进行陌生化处理,以太阳意象为旁观者,赋予其多种形状和功能,同时兼顾多种角色的塑造,对太阳意象的分析是揭开张爱玲小说人物内心世界关键和自身的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张爱玲借助太阳意象的设置完成了对人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1)可扩充性。信息随着时间日新月异地变化,大部分的信息将不断扩充,人对太阳的认识不断扩充就是一例。(2)可压缩性。人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归纳就可使之精炼,从而“浓缩”。(3)可替代性。信息的利用可以代替资本、劳力和物质材料,实际上是由于信息而减少了它们的  相似文献   

11.
半百的滋味     
时下有一句流行歌词:愿以万贯家财,买个太阳不下山。多么美好而真诚的愿望!然而自然界永恒的规律总是日月如梭,岁月难再。如我自己,不知不觉已过半百,转眼间到了太阳快下山的年龄了。 年过半百,首先难以回避的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不仅皱纹悄悄地爬上了脸庞,而且白发频添,走路时腰板也不那么直了。步履更难有年轻人那么轻快了。总之,老了!外表上的这种从量变到质变,自己开始时尚不知觉,可  相似文献   

12.
太阳与地球,永远是两点一线对应关系。太阳历中的24节气,实际上是太阳与地球的24个对应点。24个对应点中,最基础的两个对应点是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冬至夏至,决定着气候中的寒暑,决定着物候中的生死,决定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冬至夏至,是太阳与地球两点一线关系决定的。月亮每月两次出现在这条直线上,构成了三点一线关系。两次三点一线,形成了太阴历中的初一十五。初一十五,决定着江河天文大潮。研究地球上的一切,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日月,不能忘记日月与地球的点线对应关系。应该继续追问的是:日月星四点一线、五点一线、六点一线、N点一线时,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在天文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上,能否找出各种天灾的规律性与规定性?中华先贤制定出了正常的24节气,后人能否制定出非常的24节气,即天灾24节气。  相似文献   

13.
汉语礼貌语言中的特色词群—敬谦辞尽管源远流长,却并非一帆风顺。在其历史长河中,它们时浮时沉,似隐还现。敬谦辞的生长消亡、浮沉隐现与它们所处的文化大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的兴亡变迁息息相关。从敬谦辞发展史中的浮沉变迁可以探寻到文化因素对它们的扬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太阳神话来源的阐述,对中国太阳神话中主人公形象以及重要神话作品的分析,对中国太阳神话影响后世作家创作的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太阳神话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即对生命的无限感动,对光明、温暖、力量、勇敢的崇拜和赞美。这种文化精神植根于上古人民塑造神话人物,创作神话故事的直接意图。  相似文献   

15.
总路綫     
一总路线,无限好, 句句真理字字宝, 飞到工厂指标飞, 落到田里庄稼高。二总路线,象太阳, 太阳那有它光亮; 太阳夜里要休息, 总路线日夜放光芒。  相似文献   

16.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对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和人类情感的主观感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学意象理论和文学翻译创作的哲学观点论述"意象翻译与创作空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出意象翻译应该遵循翻译创作的方法,在译入语中展现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内涵.第二部分以西方"太阳"意象为切入点,通过西方太阳意象的诗歌,比较分析中西语境下太阳意象的异同,并针对四大类不同的太阳意象内涵,探讨意象翻译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7.
殷商纪时法补论——关于殷商日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是把一天的开始定在旦时(相当今4-5时左右),以太阳将要升出地平线的日出之际,作为新一天开始的标志,夙为上一日之终(相当今1-3时左右)。殷墟花园庄H3:333 卜辞的“雨亡司”当读如“雨亡时”,指雨失时,并不能作为殷商干支日的分界在夜半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私有制和公有制经济都是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形式,它们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们单方面存在并发挥作用时,除起积极作用外,还会显示出“罪恶”和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地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殷墟甲骨卜辞表明,远古的商族人尊崇太阳为神,称作甘神.这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证明:一、商人对日即太阳进行祭祀,并对太阳的视运动即出和入也进行祭祀;二、对与太阳的出和入有关的东方神和西方神给予特别的重视;三、分别加称东方神、西方神为东母、西母,并对东母、西母给以崇拜祭祀.  相似文献   

20.
在孙绍振提笔写下《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时,他断然想象不到仅在数年之后,居然出现了这样一类的诗作:“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于坚《尚义街六号》);或是:“我的好妻子/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们的朋友就会回来/他们很多人都是单身汉/他们不愿去另一个单身汉的小窝”(韩东《我们的朋友》).这里,没有舒婷《致橡树》的坚贞的爱,没有北岛《宣告》的悲壮的英雄主义,没有江河《纪念碑》的深沉的历史感;它们也有别于杨炼的《易经》、《诺日朗》,江河的《太阳和它的反光》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