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驴友同游     
《中文信息》2004,(5):93-94
驴特指爱旅游的人,因“驴”与“旅”为谐音,故称驴,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拉帮结派,便成“驴帮”,帮内的兄弟互称“驴友”并按地域划分为“蜀驴”、“沪驴”、“杭州驴”等,于是,“驴”就成了旅游者的代表和象征……  相似文献   

2.
张乃良 《西部论坛》2001,3(3):50-52
古代诗人的创作中有大量咏马写驴的作品,诗人借马以写壮怀,借驴以抒逸情。咏马写驴反映的是中国文人的两种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审美心理。诗人借马展示的是一种英雄形象,借驴实现了一种诗人的造型,从而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侠”和“儒”两种角色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王建,字光图(公元八四七年—九一八年),许州舞阳(今河南)人。出身低微,先世为饼师,年轻时曾以屠牛、盗驴和贩私盐为业。为避官府追捕,逃到武当山寺庙隐藏,和尚处宏见他“骨法甚贵”,劝他“从戎、别图功业”。公元八七○年后,他投到忠武军节度使处当兵。因他“机略拳勇,出于流辈”,“从讨王仙芝有功”,不久就被选拔为“列校”。韩符元年(八七四年),二十八岁的王建随从忠武军节度使进攻黄巢义军。广明元年(八八○年)二月,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王建被整顿勤王队伍的  相似文献   

4.
仁慈之心     
杨辉 《快乐青春》2009,(10):74-74
一次,鲁国国君带着随从进山打猎,臣子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国君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便下令让臣子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相似文献   

5.
包公牵驴     
元杂剧《陈州粜米》中,装扮成乡下老头儿的包公,路上替妓女王粉莲拿住驴子,扶她上驴,替她牵驴。到了贪官那里,又扶她下驴。牵驴有功,赏其酒肉,包公却把酒肉喂了驴。围绕着驴展开了生动的情节,细节又深化了人物性格。这驴子当然是道具,即元剧中所谓“砌末”。有人说道具一词始于日本。实不然,此词原为我国佛家语,指应用杂具。如《秩氏要览》所说:“道具,中阿经云:所蓄之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词例如《天台别传》“衣钵、道具各为两份。”至于何时逆榆中国则待考。那么元剧中有无驴子这道具呢?既然不能真驴上台,道具还须有的。如元剧  相似文献   

6.
湛卢 《快乐青春》2010,(10):10-11
驴在路上拾到一袋花生,便拿回家去。因为高兴,它一边走,一边放开喉咙歌唱着。 猴子问它遇上了什么喜事,驴子把拾到花生的事说了。平时看不起驴,骂它蠢笨的猴子,忽然改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的“驴鞠”中安唐、宋时期,有一种别开生面的体育活动──"驴鞠"。在唐代是女子的运动项目,如《新唐书·敬宗本纪》记载,敬亲曾令"内国"宫女"分两朋驴鞠"。郭知运的儿子郭英义也曾教女位乘驴击球,供其观赏(《新唐书·郭知远传》)。到了宋代,已不是...  相似文献   

8.
一头老驴,掉到一个废弃的旧井里,很深,根本爬不上来。主人看它是老驴,懒得去救它了,让它在那里自生自灭。 那头驴一开始也放弃了求生的希望。每天不断地有人往井里倒垃圾,老驴很生气,自己倒霉掉到了井里,主人不要它,就算死也不让它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下来。  相似文献   

9.
王勇 《快乐青春》2014,(4):9-10
在拉丁美洲,有这么一位总统,他“寒碜”(chen)得不行,以至于每次和他一起开会亮相,总让其他国家的总统们坐立不安——因为他从来不带随从,不打领带,穿着十分随意,全身上下居然找不出一件名牌精品来。  相似文献   

10.
驴的朋友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  相似文献   

11.
最新出版的乌尔都语民间故事集《鹦鹉故事·僵尸鬼故事》共有35个故事,其中"驴和麋鹿一起被捉了起来"故事的源头是印度《五卷书》中的"唱歌的驴子"故事。该故事后来进入佛经,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的"驴鸣本生"。该故事流传的另一途径,即由印度故事集《鹦鹉故事七十则》而译成的波斯语本《鹦鹉的故事》中的"一同被关入监牢的麋鹿和驴",维吾尔语本《鹦鹉的故事》中"一头驴因为吟诗陷入霉运"、哈萨克语本《鹦鹉传奇》中的"公牛和驴的故事"、土耳其语本《鹦鹉的故事》中的"在不合时宜的时候鸣叫的驴的故事"等,表明了该故事在古代亚洲多个地区的流传。此外,流传至今的印度民间故事"爱唱歌的驴"以及阿拉伯民间故事"本性难改的驴子",也是该故事的异本。本文主要讨论该故事的源流以及它在古代亚洲多个地区的传播情形,追溯民间故事在多语言、多民族、不同时空中的演变,比较该故事不同版本之间的结构、意义差异及其宗教涵义,以揭示其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宁萌 《家庭科技》2008,(2):45-45
有个童话。皇帝长着一双驴耳朵,只有他本人与理发师知道这个秘密。皇帝警告理发师千万不准对别人讲,否则就杀了他。理发师向皇帝发誓,一定保守秘密。当理发师忍耐了相当长时间后。他觉得再忍下去实在是痛苦至极,可如果不遵守誓言,就有被杀头的危险。为了摆脱这一痛苦,他在地上挖了一个洞,然后对着地洞大声喊了好几遍“皇帝长的是驴耳朵”。  相似文献   

13.
麋鹿的转变     
刘占龙 《快乐青春》2009,(11):32-32
从前,一只雄性麋鹿感到十分痛苦,因为它的模样很怪—一角像鹿,颈像骆驼,蹄像牛,尾像驴,所以被大家称为“四不像”,它在森林里经常遭到其他动物的嘲笑。它痛苦地想:“要是我长得完全像鹿,或者像骆驼,或者像牛,或者像驴,那些动物就会把我看作是同类。  相似文献   

14.
在磨房里拉磨的驴,听说要举办驴、马、骡参加的短跑比赛,也想报名。 邻居牛听说了,对它说:“我看你就不要参加了吧。你整天都是绕圈儿,从来没走过直路。你参加比赛,不可能得到什么名次,反而会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5.
梁军 《快乐青春》2009,(4):30-31
味道一样 阿凡提在驴背上驮着一筐葡萄准备拿到集市上去卖。路上遇见了一群孩子,孩子们拦住他的去路,说道:“阿凡提大叔,请您给我们每人一串葡萄吧!”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率着大队车骑、随从,由咸阳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巡行。当他走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时候,像以前几次巡行一样,在山上刻石留念。在这块会稽刻石中,除一般颂扬秦始皇的文词外,还有以下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7.
察汉诺门罕旗考略何玲,张志忠一、察汉诺门罕旗之历史沿革(一)察汉诺门罕名号之由来。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应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1543一1588)率领随从爬山涉水赴青海湖边与俺答汗会晤,措涅嘉措与其同行...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先生题为《冬至日感赋》诗中云 :“文章堆几书驴券 ,可有香山乐府新。”①这两句诗是陈先生对他自己著述的评说。“书驴券”原典出自《颜氏家训》 ,据说 :“邺下云 :‘博士买驴 ,书券三纸 ,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 ,令人气塞。”②陈先生这首诗作于 1964年 ,此时他的著述除《柳如是别传》外 ,都已完成 ,而以“书驴券”比喻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以及宗教史等的论文 ,固有自谦之意 ,其实他主要是衬托后句“可有香山乐府新”。“香山乐府”指的是他笺释的白居易《新乐府》 ,由此足可见他对此项成果的重视。早在194 5年 ,…  相似文献   

19.
以实证为基础,结合合理的推论,探讨呼和浩特白塔明代题记《上元怀古》诗的题写者,可以对题记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此诗出现时白塔周围的客观环境有所了解,并可推测题写者是明英宗作为俘虏流落丰州草原时的随从校尉袁彬。  相似文献   

20.
老驴推磨     
金江 《快乐青春》2011,(11):42-42
老驴推磨,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它觉得自己走了不少的路,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格外的满意。“一里、二里……十里……百里、千里……真了不起,我已走过这么长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