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拉氏集团与义和团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能够挽救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瓜分危机。此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继续上升,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益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集结于那拉氏周围的封建顽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并在“废立”问题上激化起来。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危机下的产物,但它毕竟发生发展于清政府直接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那拉氏政府的政策必然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剖析清政府的政策,也是我们研究义和团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那拉氏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纵容、利用和叛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一。多年来,众说歧异。本文想就义和团的功绩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义和团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  相似文献   

3.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震动了全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先后派遣十余万军队前来中国,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它们在攻陷北京之前,内部便已经矛盾重重,但由于当时它们把镇压义和团作为共同的目标,所以表面上还勉强维持协调一致的局面。随着联军攻占北京,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日益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本文准备揭露和分析帝国主义列强从矛盾、斗争到暂时妥协的经过。  相似文献   

4.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义和团所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是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待人民起义的政策一样,即以“剿”为主,“剿抚”兼施。但由于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也不能不变得更加阴险、毒辣和狡滑。在表现形式上也就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那就是:“剿”——“抚”——“剿”,而  相似文献   

5.
1898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时,一部分义和团组织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随着义和团在北方广大地区迅速发展,这个口号也被各地普遍采用.直到义和团运动被八国联军和清政府基本上镇压下去为止,在近两年时间里,广大团众就是在“扶清灭洋”的旗帜下进行斗争的.  相似文献   

6.
“义和团进入北京,是义和团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探讨义和团怎样进入北京,为什么能够进入北京,有助于对义和团运动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一些论著持这种看法:进入北京以前,直隶地区义和团已经声势浩大,清政府处于“剿抚两难”的困境;在芦保铁路沿线粉碎了清军的剿灭计划以后,直隶地区义和团主力实现了向北京的胜利进军。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以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腐朽最反动的一个卖国集团,它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认真剖析它在北京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活动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顽固派的真正面目及其反动本质。义和团被顽固派招抚利用,不自觉地成为顽固派的工具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我国北方,它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所掀起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高潮.面对着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恶浪,义和团的英雄们以革命的武装,抗击了八国侵华联军的疯狂进攻,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中国人民,百年以  相似文献   

9.
一九○○年七月间,当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奋起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军的时候,闽浙总督许应騤、福州将军善联等与帝国主义列强驻福州领率签订了一个所谓《福建互保协定》。关于这个协定,一般中文史籍都没有记载,个别资料(如日本佐原笃介等编《拳匪记事》卷三)虽有所记载,但却过于简略,使人们很难了解它的全貌。本文准备在这一方面作一些揭露和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与我国东南各省的官僚军阀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相勾结,商订了一个所谓《东南互保章程》,其中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个章程虽然后来由于帝  相似文献   

10.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距今已有六十周年了,在六十年前中国人民爆发了一次規模极为宏伟的反帝斗爭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的第二次革命斗爭高潮。这个运动曾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兇恶气焰,阻止了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中国阴謀的实现,“他們的英勇斗爭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关于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解放以来虽发表了一些論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进一步的要求来说,义和团运动史尚有許多問題未被历史工作者作深入的探討,例如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发生、发展的?义和团的組織及其源流演变如何?义和团的政治要求是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清政府庚子年间的对外宣战,目前史学界有几种意见,为欺骗和消灭义和团;为抵抗侵略;为解除归政失权的威胁;为义和团和整个形势发展所迫。笔者基本同意第三种见解,在此不揣疏陋,略抒己见,请诸位学者指正。 1 如何分析和判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侵华形势和清政府的内外政策,是评价庚子宣战的前提。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掀起的瓜分狂潮,到19世纪末,暂时趋向笋和。他们此时最紧迫的任务是巩固已经取得的侵略成果,以便使其写在纸上的筑路、开矿等侵略利权变成现实。于是,英法、英德、英俄分别达成分赃协议。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使列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德国挑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日赔款为列强扩大在华权益提供了条件。伴随列强在华权益的扩大,教会势力日益壮大,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也蓬勃发展,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列强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这次联合行动为日后日英结盟提供了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13.
历史系部分师生配合当前史学界的争论,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同志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压迫的产物,是群众性的自发反抗帝国主义斗争,不存在反封建的性质。当时,突出的民族矛盾掩盖了阶级矛盾,又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自发的群众反帝斗争没有冲击封建制度也没有反对封建势力的总代表清朝政府,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正反映了对清朝统治者认识不足。这也是义和团为什么能够被封建顽固派所利用,鼓动盲目排外,被歪曲而引入歧途,遭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严重的灭难下,以传统的革命精神,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革命群众运动。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的力量势如迅雷暴雨地发展起来。不久就控制了整个京津一带,使清王朝完全失去了镇压义和团的能力。但是,正当中国人民反帝运动日益高涨,准备对帝国主义侵略罪行进行正义审判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华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经济侵略。与此同时,外国传教士与不法教民相互勾结,霸占土地,拥有武装,欺压平民,横行乡里,而清政府往往袒教抑民。1900年,八国联军又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战火从京津两地扩大到河北、山西、山东及东北诸省。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广大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则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洋教反侵略斗争,以血肉之躯与八国联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显示了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觉醒”,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实行正式瓜分的迷梦。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对外宣战”的上谕,促进了山东义和团运动的重新高涨,严重自然灾害的威胁把人民逼上造反的道路。复起的地区广泛,斗争声威诰大,残存下来的教堂成为被打击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义和团在山东复起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首先,义和团运动从农民斗争向反帝运动演化,表明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传统。其次,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程,弘扬和光大了爱国主义传统。再次,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的政策及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的局限性,反映出当时人民高涨的盲目的爱国热情,体现出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8.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特定历史现象,即表现起落干“维新”与“革命”之间,也表现兴起和话动地域的特定社会环境。而特定的社会和地域环境,孕育了义和团“扶清灭洋”这一特定历史内容。因起落于“维新”与“革命”之间,规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特定历史作用,就是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从此中国人民由自发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结合,发展成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民主、富强新中国的自觉斗争。  相似文献   

19.
1990年8月21日,清政府下令“克日解散”义和团,并在此之前“叠经降旨,痛加铲除”。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迫使集中于津京地区的义和团成员不得不“潜窜各地”,其中的一部分“渐次入蜀”,与四川的反清秘密组织红灯教等结合,以“灭清剿洋兴汉”的口号召集下层群众进行新的斗争活动。从此,义和团运动的余波猛烈地震憾着清末四川社会。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以历史见证人和历史学家的双重身份,专题探讨过义和团运动的前因与后果,并且时叉和团有所评论。梁启起试图从事物之普遍联系乃至近代国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义和团运动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就义和团谈义和团。梁启超关于义和团事件的研究,其主要学术贡献并不在于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得如何详尽,而是就义和团运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复杂影响提出了某些深刻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并不因为其中某些谬见而遮蔽或冲淡。除了对义和团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外,梁启超还以"导师"的口吻,就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开列出8个方面的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