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诗人平生怀有“济苍生”、“安黎元”的宏伟政治理想,但在封建社会里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反而遭到封建权贵的排挤和打击,因此,使他从思想上产生了极端的苦闷和不满的情绪,加深了对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深刻理解。于是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某些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的叛逆精神,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历史局限,他找不到出路,便消极退隐,求仙访道。饮酒作  相似文献   

2.
3.
《梦游天姥吟留别》(简称《梦》),气魄刚健雄毅,感情深沉强烈,思想深广浑厚,展示出其思想情感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在对《梦》的探究中,古今学者已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本文只侧重就作品中几个尚待深入考察的问题,谈谈看法,管窥蠡测,未必有当。 一、“梦境”之神 《梦》中的“梦境”神奇,开合变化惝恍莫测。关于其神,或曰:写其热烈的“寻  相似文献   

4.
在学术领域里,提倡一种新说,或确认一种新说,都是十分艰难的。因为旧说先出,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有的旧说,还可能借助某种“法定”的形式广为流传,因而极难撼动。对李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的探讨就是一例。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一部影响很大的文学史著作是这样解说的:“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与反抗。”[1]另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解说道:“把神仙世界当作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现象的无限美好的境界来追求。”[‘1还有一部流行很广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说得更明确:“通过梦游,抒写…  相似文献   

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句。句中的“谢公”,一般的注释是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任永嘉太守时游天姥山,曾在剡溪地方住宿,有他的诗句“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吟”作证(见谢灵运的《登临海峤诗》)。但查阅《晋书》、《南史》,并据越地传说,对此注释颇有异议:诗中的“谢公”是否就是独独指谢灵运呢?李白梦游天姥山的途径与谢灵运走的路是相同的。“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是一曲追求理想的赞歌。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将从东鲁再次漫游吴越时而作的记梦留别诗。此前,李白曾在长安做过三年的供奉翰林,洞察了李唐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加上性格傲岸不驯,蔑视权贵,招致了高力士等人的谗言诽谤,他对一切已感到极为失望,于是自请还山,愤然离京。虽然如此,李白仍然心存希冀,乐观进取,执着追求,不改初衷。《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这种精神境界的形象反映。  相似文献   

7.
<正>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著名的古典诗歌。它通过梦游胜山幻境的具体描写,表现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烈向往,寄托了不满时政和藐视权贵的抑郁心情。在对这首诗的多次教学中使我深深感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对古诗文的讲解、如果仅仅限于训诂和支离破碎地解词释句,而忽视作品的内容及其思想、艺术对学生的感染和影响、教学效果必然事倍功半。这就好比鉴尝一座楼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里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句。对这个句子中的“谢公”,一股注释是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在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谢公游天姥山宿于何处?谢公是否独独指谢灵运一  相似文献   

9.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本作《别东鲁诸公》,《河岳英灵集》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话公》,题目互异。对其主旨的理解亦众说纷法,颇多抵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尼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①范德机批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人次话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②.《唐宋诗醇》卷六调此篇“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窃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  相似文献   

10.
经过漫长的演变,前人创作的游仙诗的创作主旨,结构模式和意象类型基本确立。创作主旨又可分为两类:列仙之趣和坎壈咏怀。发展到唐代,大多文人以游仙诗的坎壈咏怀为主题,创作达到最高峰。在结构模式上,此类诗作分为求仙缘起,仙途之中所见和求仙后抒发个人感怀。在意象类型上,游仙诗多以仙人,仙兽,仙景等为创作原型进而投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愿景。本文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从游仙诗的三个方面去剖析梦境,从展开想象、个人感受到人生的感悟三次情感变迁中体味诗仙的精神变奏,理解游仙诗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这首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四十五岁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影响颇大。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大胆而丰富的想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留别》)是李白最具艺术魅力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天宝四年(745),即诗人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离开长安,到达东鲁的第二年。其时正是李白思想上最抑郁苦闷的时候,那种遭受谗毁的激愤,壮志难酬的哀伤以及对前途的迷惘,是那样的无可排解而又不得不伺机予以宣泄。《留别》就是这种情绪的宣泄。因此,探讨这一作品的思想意义,对于我们认识李白,理解李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又忽视对李白思想发展变化的全面考察和深入  相似文献   

13.
<正>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照亮社会生活的明灯.它的社会功能,归根到底是依靠作品的美学力量实现的.一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实质就是作品的审美价值.考察一部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增添了什么新的东西,从审美意义上说,就是要看作品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唤起和激发人们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方面,有无新的开拓,能否打开人们新的视野,成为推动生活前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白写作《蜀道难》诗的年代和用意,从前曾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经过学者们的反复考证,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较一致的认识。可是这首诗里有一处异文,长期以来为李诗的研究者所忽视。  相似文献   

15.
16.
17.
关于李白《公无渡河》一诗之主旨,一向众说纷纭。论者往往各执一端而非难他说,故其见解虽有可取之处却又顾此失彼,不够全面。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领会李白的创作本意,兹先录此诗原文,然后综合诸说加以辨证,并提出一己之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冯,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相似文献   

18.
近日读乾隆《秦州志·艺文卷》,发现载有李白《南山寺》诗一首:“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南山寺,一名南郭寺,妙胜院。位于天水南郊慧音山凹岘处,是近郊最古的佛刹。寺内有卧佛殿和隋塔,院西殿内塑有释迦涅盘象。据庙内现存石碑,乃清顺治十五年,北直隶任显谢晋等所修大殿。前东西两庑殿碑记,并有宋重修涅盘象殿。殿前砖塔的铭石俱在,但未  相似文献   

19.
宗臣①山垠西北沙尘少②,水际东南风月宽③。尽日朱门人不见④,凫鹭引子傍栏杆⑥。[评注]①宗臣:生于1525年,卒于1560年,字子相,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江苏兴化人。宗臣系嘉靖进士,官至提学副使,曾率众抗击倭寇。著作有《宗子相集》。  相似文献   

20.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把这首诗作为抒情小品来举例的,有人认为这是李白“信手拈来”之作,窃不敢贸然赞同。 如所周知,诗是社会的产物。而抒情诗的特点又在于,它所抒发的虽是满腔的激情,却又是为一种特定的因素所触发的感情的涟漪,是那一刹那间思想火花的闪现。因此,我们要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客观因素,然后才能找出诗人的主观情愫,由表及里地去探讨诗人是怎样在诗里把他的主观情愫和客观感受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