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裴晋南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一、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与李陵之祸 信中说的在李陵之祸前,作者是“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这不是作者的故作甚辞,而是真实的有史可据的。 司马迁初仕为郎中,入仕后不久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尝识。据《汉书、东方朔传》武帝曾认为司马迁是属于“公孙丞相、倪大夫、董仲舒、司马相如”等同一等的人物,“皆辩知门 相似文献
3.
王昭义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报任安书》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以及《史记》撰写情况的珍贵资料。任安获罪的经过直接关系到司马迁对任安的态度,《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和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苟活的目的,这些对正确解读《报任安书》以及司马迁的心路历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张伟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8-10
司马迁《报任安书》对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的影响主要有:幽怨愤懑的思想内涵、内直外曲的写作态度、豪荡顿挫的行文艺术。司马迁对杨恽的影响虽然很大,但由于杨恽个性较张扬,不拘俗套,且人格魅力不够,这是他不如外祖的地方,也是他招来杀身之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一篇比较难于理解的著名文章,历来的文章选注本和现今通行的大专院校教材在读解时都有不少错误。本文举旧注共误的六例作解。企求所解各义皆言之有据,且用于上下文又成章顺理,了无格。 相似文献
6.
施丁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司马迁写的《报任安书》(以下简称《报书》),是篇字字血泪、句句怨愤而传诵千古的名作.它所写司马迁本人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些内容,是后人研究司马迁身世和《史记》旨意的非常宝贵的材料.对于这样的杰作,不仅研究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考证它的写作年代,都是必要的,很有意义的.但自清代以来.对于此书产生的年代问题,有说是征和二年或三年,有说是太始四年,至今仍然分歧.我个人认为,《报书》的写作年代,既不是征和二年,也不是太始四年;当是太始元年.现在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7.
陈尽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朋友任安赐书于司马迁,司马迁作此书以报之。书中提及司马迁生活、创作中的一些情况,是研究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和《史记》的创作情况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但是,二千年来,对于这封书信的内容和写作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因而未能充分地用来说明司马迁的生活、思想、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本文试图从《报任安书》的内容及有关史料,谈一谈此书写作的一些情况,供参考。一、任安与司马迁的关系和《报任安书》的写作情况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原来为卫将军(青)舍人,后被推荐于汉武帝,颇 相似文献
8.
大川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7(4):14-15
在司马迁留给世人的巨著中,《报任安书》称得上是一篇精采之作。当任安被处极刑之前,司马迁怀着怨悱愤激之情,给他回了一封长信;意在说明自己“身残处秽”,对推贤进士、出面救援表示无能为力,实则阐述了自已对修身、奋志、荣辱、名节的根本态度。其情感之真切,语言之凝练,譬喻之精当,哲理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9.
方有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
汉代司马迁的古文名篇<报任安书>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词语不好理解,解释分歧或错误.结合古代汉语和其他文献资料,考察辨析和厘正文中5条词语,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罗芳松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5,(3)
刘勰云:“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朔之难公孙弘,杨恽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盘桓,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司马迁《报任安书》,围绕“推贤进士”一旨,反复致意;通篇不离“辱”字,正气滂沛,腐心切齿;舒发愤懑,溢于笔端。耿耿于怀而发愤著书,归结到“述往事,思来者”。 相似文献
11.
12.
张胡森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正> 作为千古奇文,《报任安书》是当之无愧的。鲁迅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以为《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是绝高的。而清代学者吴楚材评《报任安书》云:“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②又以为《报任安书》取得了与《离骚》同样高的艺术成就。清人 相似文献
13.
凌朝栋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中学教材中对“通邑大都”的一句的解释分歧较大,意思很难贯通,文章结合大学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文学教材、工具书、司马迁《史记》文本等注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通邑大都”承前省略了“传之”或是采用“古文共用”手法. 相似文献
14.
刘立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2-35
可以说<史记>这部经久不衰的伟大巨著,是司马迁那复杂而真诚、深邃而凄苦的灵魂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挣扎的结晶.但是,最能体现司马迁情感世界,凝聚着他人格魅力的乃是他的感情固疾得以暂时直接排遣的<报任安书>.这封向朋友倾吐内心感情的信包蕴着作家(一)赤热而真诚的心被冷落、歪曲的悲咽;(二)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可奈何(三)内心深处情与理的激烈冲突;(四)对命运及生与死的独到感悟.他对人生五味的执意品尝,让我们窥探了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灵魂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正>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过去是一读而过。在讲授它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疑窦:一是司马迁死于什么时侯?怎么死的?二是原本是不是一个誊清稿?三是他所说的“名山”究竟指的是哪个地方?关于第一个问题,即司马迁之死,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说:“史公之卒、绝不可考。”因之,自清末至今的所有学者,一谈及他的生平,都说“卒年不详”。过去,人们妄加猜揣,有的说,可能遇暴疾而死;有的说可能象杜甫一样,死于出游途中;有的说,可能是没有面目见人,隐居起来了。我认为,他可能是被汉武帝暗害而死的。 相似文献
16.
肖兴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片言居要,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获罪下狱,惨遭“腐刑”,被投“蚕室”。太始元年(前96)六月,遇赦出狱,做了中书令。当时,司马迁的朋友任安以为他身居朝廷,在皇帝左右,“尊宠任职”,容易乘机进言。因此,于征和二年(前91)的四月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担负起向朝廷“推贤进士”的责任。这无疑是给司马迁出了一道难 相似文献
17.
王连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汉代书信体散文的代表作,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作者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实为借题发挥,倾述满腹的牢骚与不平.因是与友人倾述,故可以无遮无拦,尽情渲泄,因是借题发挥,故能为所欲为,淋漓酣畅.文章围绕任安来信的主旨和希望——“推贤进士”这一中心议题,叙述了自己因“推贤进士”而获罪、受辱,获罪、受辱后痛不欲生,凝思生死的悲愤心情,阐明了自己的荣辱观和生死观,表达了为完成《史记》的创作“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报任安书》之所以能使百代以下的读者为之心灵震颤,就是因为它是“用心灵蘸着热血”抒写的一支悲壮的歌,是作者真情实感奔涌出的岩浆.《报任安书》不仅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传散文的先例,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其美学价值,即审美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报任安书》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从审美范畴上来讲是崇高美与悲剧美的交叉与结合.崇高美即刚性美、壮美,在西方美学中称之为男性美.张松泉《美学概论》如此说:“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崇高既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去阐发,也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探究.因此,社会领域中的崇高既是一个道德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而悲剧美“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 相似文献
18.
王发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1)
《报任少卿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历来很受传诵。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全文刊布以来,历代著明的文章选本如《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都先后将此文选入。解放后的古文选本及大专院校的古典文学教材也纷纷选编注释了这篇文章。不仅如此,“后人口沫手胝,遂多仿构。李陵《重报苏武书》……实效法迁此篇而作。杨恽《报孙会宗书》亦师其意。……南北朝江淹《报袁叔书》、王僧儒《与何炯书》、魏长贤《复亲故书》皆拟议之篇。……明人为古文,尸祝《史记》,并及是《书》;所见如康海《与彭济物书》、王廷栋《答徐懋昭书》、又《答舒国裳书》、王九思《与刘德 相似文献
19.
1927年的华北会道门活动十分猖獗,这既是由动荡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也有民众教育水平低下、封建迷信盛行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民国名报《益世报》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华北会道门活动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社会各阶层对此现象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徐同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徐祯卿的《谈艺录》,是明代诗话中屈指可数的精品佳构之一,向来受到极高的评价。胡震亨说:“明兴,说诗者以博推杨用修(慎),以雅推徐昌谷(祯卿),以隽推王弇州(世贞)。”①王士祯则进一步在诗论史的角度上推崇备至:“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②其论诗绝句还说:“更怜《谈艺》是吾师。”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