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促进福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遗产、文化人才、戏剧、工艺品、对台和对外文化交流来看、福建是文化资源大省。但由于尚缺乏合力、投入和人才,缺乏整合、创新和活力,福建还不是文化强省。应在抓共识聚合力、抓引导增投入、抓培养善激励、抓传承促创新、抓整合创品牌、抓改革激活力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促进福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名人如群星璀璨,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名列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然而,未能把自己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而跨入文化强省之列。本文分析了制约河北文化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振兴河北出版事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变河南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建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产业化思想作为农业的指导思想;选准和培育好主导产业;构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体系;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抓好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施科教兴农,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完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加强领导,搞好宏观调控和追踪反馈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规划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环境。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优势建设文化强省,对提升河南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体系,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品牌战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上,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但最终表现在文化环境上。黑龙江是边疆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边疆文化发展大省。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应以发展科技教育为基础,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进体现先进文化要求、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6.
河北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共同构成了传媒网络,在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各类传媒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差距.面对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任务,河北的传媒要生产更多的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精品,把河北的文化传播出去,为文化大省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陈德金  李旭 《学术探索》2001,3(6):71-74
本文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先进文化理论三方面论证了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8.
河北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共同构成了传媒网络,在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各类传媒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扣差距。面对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任务,河北的传媒要生产更多的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精品,把河北的文化传播出去,为文化大省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河北文化大省建设是以河北人文精神为基点和落脚点的.河北人文精神不但与其文化大省建设有着相同的终极目标,还可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河北人文精神又将在文化大省建设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文化大省”应当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的省,是在全国文化建设方面引领潮流、名列前茅的省。广东“文化大省”的目标定位应当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能够创建出适应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趋势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创新性机制和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着眼于全省人民文化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其居于全国前列;使文化成为新型生产力,成为综合“省力”的重要构成,在综合竞争力中居于重要地位;培育出能够发展、传播、创新先进文化的群体;创建文化创新的机制,创建富有特色的广东文化,培育新时期的“广东人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创造条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捍卫者、弘扬者和培育者。建设文化大省,应当有符合科学理性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措施,要有适应文化创新的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发展县域文化推进文化强省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域文化是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现象 ,具有特殊的内涵和外延 ,建设和发展县域文化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发展县域文化 ,要更新观念 ,调整政府行为 ,更要重点拓展县域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推进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简要论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定义,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作用以及中国文化融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化贸易“由逆转顺”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文化贸易结构,推进文化贸易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梳理了我国文化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观点的提出,分析了其重大意义,提出了供给商品结构、供给主体结构和供给渠道三个主要改革内容,并从产品创新与品牌打造、供给模式创新与外贸供应链整合、文化产业组织创新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文化治理模式创新与鼓励创新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民营企业文化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然而民营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尤为突出,文章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入手,对企业文化理论进行了梳理,进而对河北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河北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价值观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以及缺乏创新和特色等方面,并对此提出了六条具体措施,期望对提升我省民营企业文化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今天在山东地区保留下来的究竟是传统的齐鲁文化?还是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呢?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无疑是一种独立形态的区域文化.汉代以后,作为地域文化的齐鲁文化逐渐融入中华主流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且在外土广泛传播,形成其他地域文化无法比拟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然而,就在齐鲁文化逐渐正统化、普及化的膨胀中,其自身的地域文化的独立性日益淡化了,后来在山东地区保留下来的主要不是作为地域文化的齐鲁文化,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区域文化的精神传统.19世纪中叶之后的一百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化的建立以及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新的交流与融合,在山东地区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李巧  孔慧珍 《河北学刊》2013,33(1):192-194
集群是围绕一条或一组产业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上下游的各种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集群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应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以河北省为例,对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做了有关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河北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底蕴,对地域文化加以继承和创新,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启蒙、救亡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11,32(5):108-113
启蒙与救亡是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建构的重要驱动力。启蒙意识的确立是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登上中国社会及文化变革舞台,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它带来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他们走向了争取新的人生价值与人格独立的道路。救亡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过程中既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又成为建构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它促成了知识分子精神内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启蒙与救亡的双向运动,共同培育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9.
加快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从河东区近几年发展的实践看,培植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推进品牌化、市场化建设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提升产业化管理水平,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驱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着悠久的官僚政治传统以及与之伴生的官场文化传统,良莠并存的官场文化历经近代以来多次的中国政制改革和政治变迁而始终绵延并影响着当代中国官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官场文化经历了建国初期公仆型官员文化为主导的官场文化重建、改革开放以来催生的敢"闯"敢"冒"的改革型官员文化和进入新世纪以来官场"个性官员"文化异军突起的官场文化生态变迁过程。通过考察官场文化生态的变迁,有助于厘清当代中国官场文化生态的变迁脉络和更好地把握当代的"个性官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