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亮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方旭红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31-136
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转型,是广义的人文主义运动,由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在不同向度进行阐发和弘扬。文化激进主义者极端宣扬人道主义这一人文主义的特殊形态,结果出现了外在人文主义和凡俗人文主义的极端化。文化保守主义批判了文化激进主义的这一弊病,继承并发展了精神性人文主义的血脉,但它在激进主义的时代潮流中被忽视了。今天人文精神的贫困盖源于此。重建合理的人文主义必须注重其不同向度的辩证统一,以凡俗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外在人文主义为保障,以精神性人文主义为归宿,三者协调发展,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在当今具有七大鲜明特征。其实质是资本关系向全球的扩张。 相似文献
4.
传统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都各有独到见解:前者关心技术之“是”,而忽略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终极关怀;后者关心人的历史境遇,强调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对技术整体进行解释学的描述。然而二者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因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导致技术哲学面临困境。面对人类纷繁的经验生活,笔者不绌简陋,企图开辟一种新的境遇以实现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从对抗走向融通。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人与人的生活世界(包括科学技术)的关系是建构性的,人“社会地建构”了技术,使得技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技术也在”社会地建构”人本身,使得人具有科学技术的本性。 相似文献
5.
陈洪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S5)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科学回答,构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实质;继承性、创造性、现实性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泰州学派的人文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维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14-17
本文主要论述了泰州学派的人格特征在传道论学中形成的人文主义精神 :布衣倡道的平民精神 ,持出位之思与现实参与的狂侠精神 ,持论高远尊崇人格独立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孙晓霞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4):91-92
从关于美的理论,艺术模仿论,以及艺术与伦理的关系三个角度,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并着力于强调艺术与人的关系,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中对人这个艺术创造主体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8.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诸多人文思考,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资源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新视野.从儒家文化看,HET的发展应该融入"仁"的内涵,实现"仁爱万物"的和谐;从道家文化看,HET的发展需要循"道"而行,尊重生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墨家与法家文化看,HET的发展需要遵循"兼爱"与"法度"的技术规范,追求在现实层面助推个体及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更好发展.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更强调类似于"道"之类的人文规范对技术的规约功能,强调"德福一致"的人文取向.中国传统人文主义可以为HET构建更具合理性的"技术-人文"关系,为HET提供基于人文主义的更健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举玺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8
学界一般把戈尔巴乔夫执掌苏共时期看作是苏共晚期.戈氏从1985 年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立志要通过改革,使苏联消除积弊,走向健康振兴之路.为了消除改革阻力,他提出“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 原则,为大众传媒松绑解禁,试图通过新闻自由化手段,促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民主形态,推进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事实证明,戈氏的一系列设想脱离了苏联国情,最后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重新认识苏共晚期新闻自由化的内涵、特征与实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文章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35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强调了技术哲学的学科特色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技术哲学研究可以考虑的 35个问题。 1,关于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 ,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比较 ;2 ,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3,关于技术的本质 ,技术与器物 ;4,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5 ,关于技术的价值 ,技术的两重性和中性论 ;6,关于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13.
李国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4-29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世界进步的主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技术无疑充当了“发动机”的角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化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所不期望的后果。从技术哲学视阈去审视,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在技术与人、技术与自然以及技术与社会发展等层面上无不体现出相悖性关系。正确认识其相悖性,理性面对当代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是破解相悖性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知识本质的探索,一直是哲学界尤其是知识哲学所争论的焦点之一。西方哲学对知识本质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因此,我们以西方哲学为例来探究知识本质的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哲学家们对知识本质的认识,从而为知识本质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焕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8-13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进行考察 ,先后以人文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的分析为切入点来反思技术。在第一个阶段 ,在人文传统的熏陶下 ,他主要思辨地批判哲学与技术之间“始终是疏远的”的状况 ,还不能立足于实证的技术研究建构自然改造论。在第二个阶段 ,他扬弃了人文批判向度 ,转向实践唯物主义的技术批判 ,重视实证地透视自然改造活动 ,取得技术哲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在第三个阶段 ,他对许多技术事实及工艺学术语已非常熟悉并能实际把握 ,沿袭自己一贯的社会批判旨趣 ,扬弃了贝克曼的唯技术论技术的工程学分析传统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透彻的批判。这三个阶段递次呈现 ,构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由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代信息技术本质与作用的单向性理解和行政哲学理论建构的不明,导致公共行政哲学对于信息技术哲学思考的缺失和实践方向的迷失。以“批判的建构论”建构当代信息技术的技术观,可以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理性,并揭示在具体的实践的领域,公共行政对信息技术在改变现有的权力、利益关系和行政制度与文化体系中的作用所应进行的反思与超越。当代信息技术无可置疑地对公共行政产生重要影响,但这是否源于它所前置性承载的行政价值,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具有决定性、单向性,是否其自身也成为一个行政问题,等等,这一系列仍在争论中的主题,都需要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观进行讨论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以往对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从组织知识的视角审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所具有的系列特性。 相似文献
18.
孙旭武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4-6
分析认为,建党九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存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都取得了多个创新的理论成果。本文旨在探寻三者之间的内在契合,即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必然性"体系;改革开放期需要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体系;现今需要以"现实的人"为核心理念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关系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 ,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赵学乾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5):11-16
哲学的本质与哲学基本问题是相互规定的。一切哲学的共同本质就是立足于现实存在永不停息地追寻作为事物最大共性、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超验存在。因而超验存在与现实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蕴含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它作为全部哲学史在逻辑上的反映,比思存关系问题抽象程度更高、内涵更稀薄。因而它不仅具有更广的涵容性和普适性,而且能在哲学基本问题中蕴含辩证法的内容,使本体论、方法论(逻辑学)和认识论有机地统一于哲学基本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