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韩中日三国之间的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动态分析,印证了三国间的分工结构存在着持续的变化趋势,从垂直分工结构转变为水平分工结构,中国在东亚、西亚价值链中日益发挥中心作用。通过对东北亚地区分工结构进行相关研究,确认中美贸易与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东北亚分工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结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中美双边贸易。而中国对美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中显示了与韩中日相似的特点,说明中美分工结构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中美贸易逆差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工结构变化的结果,仅仅依靠贸易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中日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比重高达90%以上,本文采用日本财务省贸易数据,使用G-L指数对当前中日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中日制造业贸易整体属于产业内贸易,8年来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但四类产品组中,SITC8类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而重要产品钢铁、汽车、集成电路等也仍属于产业间贸易。数据表明,中日国际产业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3.
周金凯 《日本学刊》2020,(1):138-158
中美贸易失衡是继日美贸易失衡后美国在经贸领域的又一关注焦点,美国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通过从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入手,对日美贸易失衡中的产业冲击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中美贸易和日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发展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的影响、贸易对就业的冲击、产业竞争与互补程度以及出口管制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同,日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产业构成了实质性冲击,与中美贸易失衡在该问题上的影响存在本质差异。美国以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责难中国,并借此发动贸易战,是美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固有偏见和遏制中国发展的托词,中国需要在谋划中美磋商和反制的策略、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及提防美国发动金融战等方面进行政策应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年来中日贸易发展状况的回顾与展望,可以判定两国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特点:贸易规模急速扩大;贸易收支渐趋平衡;日本更依赖于中国;贸易结构以水平贸易分工为主;受金融危机影响,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均大幅下挫,但表现出复苏征兆.准确及时地把握中日贸易关系的新动向,有助于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对日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5.
赵放 《日本研究》2004,(4):7-1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加入 WTO以及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为背景 ,日本国内涌动着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思潮 ,认为大量中国廉价产品的进口 ,对日本相关产业构成了威胁 ,导致国内企业破产和失业增加 ,并加速其产业向中国转移 ,进而导致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 ,甚至将本国经济低迷现状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相联系 ,这将不利于彼此间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是否会对日本构成威胁 ,两国贸易关系的性质如何 ,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 ,以期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二、对中日两国贸易…  相似文献   

6.
7.
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亚太各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势必引起各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在经济国际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及各国产业调整是推动经济协作发展的关键。亚太地区的经济协作能否进一步发展,取决于国际贸易及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实施。本文拟对这一地区贸易及产业调整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新阶段中日贸易五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及其相关要素的全面考察与系统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在中日双边经济关系乃至两国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的中日贸易,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表现出如下五大特征:一是增长态势层面的"稳步扩张型",二是动力机制层面的"良性互动型",三是收支关系层面的"中方逆差型",四是商品结构层面的"水平竞争型",五是贸易方式层面的"投资主导型".准确把握这些特征,对推进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意义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如何应对其它西方思潮的挑战等问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边恕 《日本研究》2000,(1):31-37
日本在战后曾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外国同类产品进入国内商品市场的保护性政策 ,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然而 ,始于 60年代初的贸易自由化则迫使日本经济不得不开放竞争能力尚弱的国内商品市场 ,这对于刚刚渡过恢复期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此 ,日本采取了大量防御性政策 ,如限制自由化商品范围、改革关税制度以及维护生产秩序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贸易自由化后外国商品对本国商品市场及幼稚产业的冲击 ,然而 ,这些仅是对贸易自由化所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的消极防御。保证自由化顺利实施的更为…  相似文献   

11.
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虽然双边贸易总体水平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从总体状况和商品结构两方面分析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俄产业内贸易整体上拥有广阔前景但短期内将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将随时间变化逐步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中日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我国整体的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数的测算评价了中日农产品贸易,进行了结果分析,并讨论了两个指数之间的联系。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提高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建议及对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日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发展概况、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类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揭示中日机电产品生产分工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最新进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其分工格局已经实现了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深刻转变。但是,中国在中日生产分工体系中居于价值链末端的地位依然未得到改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采取大力培育规模经济、促进产品差异化、发展对日直接投资及高效整合产业链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中日产业分工的深化,并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贾涛 《社科纵横》2005,20(5):89-89
数字电视的出现,被认为是电视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数字电视被认为是中国彩电产业“最后一次竞争机会”。现实的情况是中国数字电视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矛盾,一方面是市场急速启动,另一方面擎肘因素日趋凸显。  相似文献   

15.
岳清唐  杨帆 《求是学刊》2005,32(1):63-69
核心-外围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开放的经济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文章从贸易条件角度,对核心-外围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使用包括净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对我国贸易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贸易结构是贸易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贸易结构是依附于生产结构的,经济或生产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的合理程度.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外围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在本文中,作者系统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就产业内贸易的正面效应而言,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就产业内贸易的负面效应而言,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对某些国家来说,保护贸易政策仍优于自由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日贸易的新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伴随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持续,中国贸易在2003年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快速发展,进入2005年后,中日贸易虽然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明显下降了。与此同时,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日贸易迅速发展,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经济来说,“中国特需”更成为推动其复苏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中日贸易仍存在着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中日贸易的利益不均衡、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垄断中国市场势头扩大和中日政治关系冷影响中日贸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出现转折.针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文章阐述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稳定和维持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产业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有关论述 ,一国之所以强盛 ,根本原因在于该国有一个驰骋于世界的产业群。本文从制造业和服务业入手 ,揭示了当代日本的竞争优势。分析结果表明 ,虽然日本近几年经济不景气 ,但其优势产业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的竞争优势典型地说明 ,当今一国经济发展中后天形成的竞争优势的作用越来越大于天然禀赋的比较优势 ,同时也表明支撑发达国家强盛的国家竞争优势有着许多的共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我国西南及东盟1994-2004年人均GDP及产业内贸易数据回归分析,证明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人均GD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