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是企业经济,现代社会是企业社会。这说明,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企业状况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增强企业活力,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课题。为了达到增强企业活力的目的,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现企业责权利统一;改革企业人事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展有了较大的突破。国家财政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对策,为企业改革、增强活力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骨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不断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对搞活整个经济全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进一步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保持这种活力的持久性,正是我们当前深化改革,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经济课题。所谓企业活力,就是指企业本身具有一种蓬勃兴旺的生命力。具体地说,就是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和应变能力。这种生命力是以企业内部变化为根据,外部变化为条件,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可见,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国家财政政策应把增强其活力的基点,放在强化企业内部改革上,放在企业内部经营  相似文献   

3.
一、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稳定经济大局,实现治理整顿目标的基本条件.本文拟从改革收益制度出发,探索搞活国营企业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试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利益、权利和约束张志明,何永贵企业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来看,经过扩权让利到承包经营,再到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围绕增强企业活力,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搞好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国企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应当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改革成本的降低,实现社会约束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建筑业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快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逼近,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已经成为建设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几十年的实践表明:这项制度对于建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活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受考验增强企业活力被誉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问题受到全国上下的特别关注,这并不是说改革以后我国企业的活力没有增强,而是说企业的活力在新的形势下受到严峻的考验。当前相当大一部企业处境十分艰难,仅仅  相似文献   

8.
<正>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问题何在,如何解决?经济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设想。主要有三类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它内部的经济关系不协调,因此主张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形式的条件下,对它内部的经济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由于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论进行怎样的调整和改革,这个基本制进是不能动摇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企业缺乏自主权益,不能发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因此主张将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为具有全民和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它以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企业为基本任务,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这是无产阶级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但是,有一些同志对这  相似文献   

10.
<正> 进一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它们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骨干作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当前,理论界就如何提高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从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就此问题谈谈几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1.
资本营运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中的新事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造科学的资本营运体系,必须塑造新型的资本营运理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 对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改革思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就是组建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对建立现代企制度的难点目前说法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债务沉重、企业办社会、多余人员包袱沉重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深层次的理论难点是公有制与公司制的矛盾性,能否正确解决这一矛盾是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公司制追求利益的差别性,公有制注重利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增强企业活力需要标本兼治,根本出路在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但是转换机制的现状不尽人意。深化企业改革应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一关键,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使企业真正做到“四有”,同时要加速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企业家队伍,建立健全各种经济立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建设目标是本世纪末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历经实行承包经营、政企职责分开、转换经营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对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步伐的加快,经济体制更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有企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如何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市场经济呼唤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现代企业制度是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主要环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决  相似文献   

15.
“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①所以,国有企业改革非同小可,已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彻底扭转国有企业的亏损又是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一、国有企业的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势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日益严重。我们知道,只要是企业,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只要不存在人为的政策支持,都可能亏损,这是普遍的市场法则。企业是利用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原则,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围绕这个目标,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几年来,由于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推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为增强企业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近一年多来,我国围绕着搞活大中型企业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使城市经济初步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国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仍然不足,追根寻源,问题还在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适当形式。我认为,将现在的大中型企业的国家所有制改造成为股份制是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一、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的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股  相似文献   

1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追求的目标。本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改革进程深化的逻辑层次的揭示,说明改革推进必然要触及公有制的配置方式和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并从“合资”和“股份制”形式加以实证说明。将公有产权加以市场化配置的意义,正是公有制产权关系的配置活力才是企业活力的根本源泉。通过企业制度创新的努力将促成理顺产权关系、体制关系和社会经济主体关系,带动体制的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20.
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紧密地挂钩,就可以使国家和企业在利益上达到协调一致。这不仅能大大增强企业的活力,而且还能有力地促使企业行为的合理化,实现宏观的平衡。因此,这项既利于企业搞活、也利于宏观控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搞好这项改革,关键在于求得一个完善的挂钩办法。按改革的双重要求,我们认为一个完善的挂钩办法应该:(一)它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 (二)它能消除或削弱企业消费和投资盲目扩大的内在冲动,促使企业行为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