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发展障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并积极探索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和讨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13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乡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及阻碍因素,并为各地区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学评价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概念辨析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新疆为例从经济、社会、居民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法对新疆1990~2010年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研究发现,1990~2010年间,新疆城乡发展不仅处于失调状态,而且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尽管2003年以来,新疆城乡发展失调状况有所缓解,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阶段确定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对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构显示出福建省城乡经济整体的协调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和农业发展缓慢造成的乡村经济的落后,且福建省城乡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协调性明显较内陆地区好。提出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城乡的协调并不只城乡关联,还包括城与城,乡与乡的关联互动;其次要进行空间分类指导,统筹全省不同区域的城乡发展;第三要加快城乡平衡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完善,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通和城乡居民生存发展条件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从城乡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和空间协调等5个方面确定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泉州市城乡发展正步入一个良性发展时期,呈现出明显的螺旋式周期上升趋势,动态协调发展特征明显,但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的制约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构建评价模型测度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并对陕西延安地区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为延安地区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决策依据。为了解决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主观性强的问题,研究将评价指标看作空间维度,被评价样本映射为高维空间中的点集,在构造学习样本的基础上,应用网格搜索法和K-交叉验证训练样本确定最优核函数与参数,并应用该模型测度了延安地区12个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基于SVM的评价模型相对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具有更高的科学性。K-Means聚类分析表明,12个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应该划分为四个阶段:黄陵和吴起处于高度一体化阶段,志丹处于中度一体化阶段,洛川和安塞处于初步一体化阶段,其余的七个县均处于城乡互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6.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城乡统筹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990~2009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据城乡在同一系统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特性,构建测度城乡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度,结合灰色系统理论考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城乡融合度逐年上升但区域异质性明显,多数省份处于低等级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良好、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尚存较大差距.城乡融合受制于城乡要素流动顺畅化、交通及通讯设施完备化程度,而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经济发展多元化更是新时代亟需加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运用变异系数及属性识别理论对城乡结合部交通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在对影响城乡结合部交通安全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城乡结合部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建立了城乡结合部交通属性识别安全评价模型。根据单指标属性测度值和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值,利用置信度准则识别城乡结合部的交通安全水平。应用此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以为城乡结合部交通安全规划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要求和特征,建立了具有层次结构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分别给出了单指标评价、子目标综合评价、总体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2000-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出福建省城乡总体发展水平、城乡关联程度、城乡协调程度3个子目标的综合评价值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值,进而提出了加快福建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构建兵团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模型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兵团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3年间兵团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协同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协调程度有所改善,但区域建设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该文认为,完善兵团区域建设,加强兵团各师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平衡发展,走兵团特色的城镇化和区域建设的发展道路,能够更好地促进兵团城镇化与区域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文章对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解读,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采样数据通过单项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总模型对江苏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江苏省进入城乡初步一体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民勤县的经济和环境状况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09年民勤县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基于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对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民勤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已趋于协调发展,但两者的发展指数较低,可见其协调水平依旧很低,今后应着重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提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计算方法,其次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CGPA)模型,分别建立了用以衡量人口发展水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从省域层面入手,在进行数据质量检验、模型参数检验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评价过程,结合这些指标近年来的时序立体数据对于两者的演进态势进行了定量描述;最后,根据各个省(市)区的相应全局主成分得分值,进一步完成了相应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淮北市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监测其成果,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活水平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2006年至2010年指标实际观察值进行量化评价,得出城乡一体化总体评价值和各单项指标评价值,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9年山东省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增长态势强劲;耦合协调水平时序演变稳步向好,从中度失调实现了初级协调;相对发展水平演化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同步发展-乡村振兴滞后-同步发展”四个阶段;驱动因素中,政府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创新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信息化水平为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8年间,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在"十三五"时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在影响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因素中,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水平和环境水平次之,基础设施水平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中需要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评价模型。通过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定量测量。最后又将此模型应用到实际当中,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高速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人口总数、GDP、人均收入等8项指标在内的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了适用于相对有效性评价的DEA分析模型。利用DEA模型对陕西省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得出人均收入、公路货运周转量过低等因素是导致陕西省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协调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这一应用结果表明,采用DEA模型评价高速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能保证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性,并能识别出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本模型可为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31个省份2011—2019年耦合协调度特征,探讨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011—2019年我国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呈波动性增长;各省份耦合协调度介于濒临失调和良好协调之间,"两极格局"现象突出;时间维度上,耦合协调度呈"W"型增长,上升与演进的速度缓慢;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分布与"胡焕庸线"基本吻合,整体上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需持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乡村地区网络化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更加公平.本文研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创新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首先从省域研究尺度对2005—2014年的湖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及二者协调度进行评价,利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二者协调度实现了稳定持续提高.从2015年开始,未来5年,湖南省生态经济协调度发展态势良好,将在"十三五"末步入高度协调发展阶段.在市域研究尺度,对2013年湖南省14市、州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维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市、州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新常态下,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群经济圈带动区域发展,促进湖南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应是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