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市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但差距增长的速度逐渐减慢;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集聚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相对增长率的热点区分布总体较为稳定,但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理区位、历史、经济发展、人文等因素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格局演进特点的驱动因子。基于此,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双重提高的3点对策:(1)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3)加快大城市群建设,加强综合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2.
利用山东省1981~2010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人均GDP与典型环境指标关系计量模型,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废水、烟尘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呈现出正"N"型关系,而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没有明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山东省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GDP和单位GDP能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份额持续降低已成共识,但既有研究未能指出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差异.文章基于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法估计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因素存在差异;(2)劳动报酬份额对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产生正向影响,资本深化产生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城乡差异;(3)地方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和金融深化等因素对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影响不确定,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因城乡、地区和样本区间而异.为此,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城乡和地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的变化趋势来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在经济增长中获益.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北碚区、万州区、酉阳县 1990-2000 年建设用地变化和社会经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得出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 1990-2000 年期间,北碚区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3个区县的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比重以及人均建设用地都有所增加;(2)北碚区、万州区、酉阳县建设用地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是经济非农化率、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3)3个区县的建设用地在后 10 年间将会继续增加,北碚区建设用地将稳定增长,万州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酉阳县也将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5.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北碚区、万州区、酉阳县 1990-2000 年建设用地变化和社会经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得出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 1990-2000 年期间,北碚区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3个区县的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比重以及人均建设用地都有所增加;(2)北碚区、万州区、酉阳县建设用地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是经济非农化率、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3)3个区县的建设用地在后 10 年间将会继续增加,北碚区建设用地将稳定增长,万州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酉阳县也将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1997-2013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了30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实际GDP及碳强度,并据此将各省份划分为高碳区、中碳区和低碳区。然后,在库兹涅茨曲线中引入产业结构因素,建立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省际碳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速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人均意义上碳排放和实际GDP高度一致;通过碳强度指标发现西部地区的碳成本最大、中部其次、东部地区最小。总体而言,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以人均 GDP 和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指标,以单位能耗 GDP 作为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工业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导致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增强,人均 GDP 和工业增加值占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均较为明显;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人均 GDP 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趋于稳定,工业增加值占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逐渐趋于零。产业结构调整对改善能源效率的作用很小,加强区域间和国家间的节能技术合作可有效改善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民族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GDP显著提高,民族八省区经济增长速度已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产业比例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区域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 LMDI)构建了区域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进而以重庆市为例,采集重庆市1997 -2009年的能源、人口、经济等基础数据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随时间序列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二者的演变趋势极为相似,均表现为明显的两阶段(平稳演进和快速演进)特征.碳排放变化因素分析显示,经济发展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的贡献值逐年增大,构成拉动重庆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发挥了较大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随研究时序逐渐增强;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的抑制效应不太明显.最后提出了控制重庆市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方法建立重庆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1997—2016年重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促进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是抑制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自2010年起人口对人均碳排放有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随着煤炭消费比重、工业比重的变化而呈曲折变化态势.总的来说,驱动因素的作用大于抑制因素的作用,导致人均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资料(26个国家1998年至2010年)分析不同国家国内收入差异及国内收入分配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即人均GDP、人口密度、GDP中工业占比、基尼系数及人均GDP与收入分配的交叉项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收入分配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Gini系数与CO2排放量呈现负向关系,但此负向关系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少,而人均GDP与收入分配的交叉项与CO2排放量呈现正向关系。因此,将所得不均度纳入考量,才能更完整地描绘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三峡库区2009—2013年各区县面板数据,对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为合理,但地区间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差异较大,特别是高速公路等固定资产投资;其次是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方面差异较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特别是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3.
一、与扬州发展的差异比较(一)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1.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差距。近年来,镇江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十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871.67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448.42亿元,年均增长13.4%。与扬州相比,“十五”期间,镇江市经济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扬州1个百分点。在均量对比中,镇江具有明显的优势,人均GDP“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5%,高于扬州1.2个百分点,2006年,镇江人均GDP达38229元,高于扬州14245元,人均GDP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基于2013—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四维视角构建我国省际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空间SAR分析.研究发现:(1)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2013—2018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2)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和"数字鸿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3)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4)城镇化、人力资本、政府行为、经济增长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高级化等均会对数字经济发展产生正面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测度方法,为研究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信息资源产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扩大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在产业和统计层面对信息资源产业进行了界定;然后以此核算出了1990—2009年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最后使用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信息资源产业影响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信息资源产业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西部连片贫困山区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差异,同时避免新一轮的贫困化,进而从经济地理角度剖析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找到科学决策的着力点。以三峡库区为例,采用地统计分析工具GeODA、ArcGIS9.3,对三峡库区26个区县1997-2009年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和局部的空间布局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如下:经济发展空间演进的拟合值自西向东呈现正U型的态势,经济发展自西向东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自北向南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局部空间布局:库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增强,空间负相关性逐渐减少。最后,根据三峡库区经济格局演化案例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武汉市1998—2011年建设用地面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富裕度与建设用地占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8—2011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年平均扩展速率为9.36%;1998—2005年为低速扩展阶段,增长速度为每年2.42hm2;2006—2011年为快速扩展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为62 hm2。2)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对建设用地扩展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5526、0.5030、0.1320、0.5346、0.0886。在过去的14年里,武汉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运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地级以上城市GDP值前110强城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并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西部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整体上落后于东、中部城市;总体差异值按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单位碳排放提供就业岗位数的顺序递减,地带内差异远远大于地带间差异;常住人口数、能源强度、人均GDP值是影响样本城市整体碳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对碳排放增长的缓解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7-2005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有证据表明中国确实存在着不平等程度随经济发展先提高后降低的现象(也即不平等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Kuznets倒U型关系),转折点大约在人均GDP达到15 870元(1987年价格水平)时出现.文章随后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本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随着上期收入不平等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没有发现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重庆区县特色经济发展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县经济是重庆经济腾飞的基础 ,这是由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的特殊市情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区县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特色经济就是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经济类型。从重庆资源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培育 2 1世纪重庆支柱产业的全新视野 ,可以把重庆区县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移民型特色经济、扶贫型特色经济、旅游型特色经济和生态型特色经济四个类型。发展重庆区县特色经济必须更新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区县经济发展的“三大机制”、增强县委 (区委 )县政府 (区政府 )统揽经济的“三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