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自问世之日起便轰动了美国文坛,她的作品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经典。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悲惨生活境况。黑人民族无法躲避包括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将精神生态女性主义应用到文学中,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发现黑人在内化种族主义过程中的自我否定。生态女性主义因素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是唤醒人类生态良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在《天堂》中对人类特别是黑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深表关注,小说展现了一种黑人群体的精神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探索了黑人摆脱生态困境的途径,体现了莫里森的生态思想。莫里森提倡人们回归自然寻找精神依托,同时指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爱的存在,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以此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生态的健康。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应强调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包容和博爱,这样社会生态危机才能得以解决,人类才会拥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统治与征服的生态伦理危机,批判了危机背后的强权意识形态,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人类不同性别、种族和阶级平等发展的新型生态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女权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当代黑人女诗人格温德琳·布鲁克斯的小说《莫德·玛莎》,重点分析女主人公莫德·玛莎的内在空间拓展策略。旨在揭示空间这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女主人公的地位和身份限定了她的活动空间,外化地体现了黑人妇女所受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其中包含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一部描写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经典之作。玛雅.安吉洛站在族群差异和性别平等的立场,书写自己的切身遭遇和内心感受,不仅对美国社会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批判,还对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唱响了当代黑人女性的觉醒之歌。  相似文献   

7.
种族、阶级与性别等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畸变以及黑人自我的异化,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又表现为母子之间、两性之间及社区民众之间关系的扭曲与变异,自我之爱、他人之爱及超越之爱是消弭人性异化,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实现黑人民族复兴的三把利器。  相似文献   

8.
在艾丽丝·沃克看来,黑人男性对同族的黑人女性的性别压迫是对白人主宰下的男性霸权势力的丑陋复制,其与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一起,制约着黑人女性主体性精神的发展,并使黑人女性处于各种话语和权利的边缘地位。艾丽丝·沃克在其创作实践中,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修正了种族歧视话语和性别主义话语,并倡导两性间的和谐,以使黑人民族走向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9.
倡导姐妹情谊是女性主义批评的理想之一,作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主张女性之间结盟。但不论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之间的复杂矛盾,还是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关系,尤其黑人女性相互之间的愤怒和敌意,都使得姐妹情谊的建构困难重重。鉴于此,胡克斯主张受压迫的女性应该把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压迫结合起来考虑,强调"支持"在姐妹情谊建构中的意义,同时发展一种"批评性意识",最终将女性联合在一起,向着姐妹情谊的理想而迈进。  相似文献   

10.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突显了艾丽丝·沃克最为独特的女性主义观——公开反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勇敢面对她的跨族婚姻和同性恋所带来的各种种族威胁和社会争议。尤其是她弃用“女性主义(feminism)”的传统字眼,而创造了“妇女主义(womanism)”来阐述她的女性主义见解。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奋斗抗争、谋求独立平等的历程,使美国黑人妇女恢复和重建了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并将反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阶级歧视三个任务统一起来。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丰富了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斗争方式,也为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美国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深刻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恢复了黑人语言原有的力量;作品结构巧妙,借鉴了戏剧特点,并具有循环性和开放性;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模式,性格丰富多彩、关系错综复杂。莫里森从种族、性别、阶级、人性融为一体的角度对黑人民族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刻上了种族、阶级、性别和身份的烙印。同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一样,黑人戏剧作品也把身份认同、种族主义、边缘化作为创作主题。本文根据西方后学批评理论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进行尝试性解读,分析了黑人女性戏剧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宠儿》与《紫色》是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压迫下生活状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文本解读,比较分析莫里森和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探讨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黑人女性的身份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概念,将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从白人女性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开启了黑人女性性别、阶级及种族三重身份建构的历程,突显了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国内对艾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影响研究日趋成熟,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解读和批评文学作品,使文学评论建立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文章以《所罗门之歌》的追寻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中展现人物回归和人物终结的话语片断的及物性分析,阐释了属于同一层次的及物性过程所达到的主题意义,重读了奶娃在女性引导下的“腾飞”、女性在父权社会压迫下的觉醒及黑人中产阶级在白人主流文化下的精神危机。分析表明,奶娃并非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在追寻中获利的主人公。黑人要获得真正的飞翔和成长,必须回归黑人社区、认同黑人文化,撇弃黑人民族文化的黑人必将沦为社区“弃儿”。   相似文献   

17.
在<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探索了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社区失衡的生态图谱.这种失衡是与黑人社区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衡交织在一起的.佩科拉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在黑人社区双重失衡的生态环境下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她最终发疯预示着黑人救赎的无望.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态先驱的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异化所招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在自然生态危机的描绘中,哈代呈现了自然的凋敝残败、模糊缺失;在社会生态危机的描述中,哈代突出了人在异化社会中的孤独感与幻灭感;在精神生态危机的展现中,哈代则强烈对比了人自身异化前后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三种生态危机的书写,哈代旨在警醒时人:生态危机之严重;摆脱桎梏克服异化之必要;重建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关系之重要。而哈代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长篇小说《秀拉》中,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彻底打破黑人文学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塑造了三位性格各异的美国黑人妇女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展现了她们在种族、性别、阶级的多重压迫下顽强地抗争命运的精神,谱写了一曲高亢激昂的女性英雄主义的赞歌。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身份、性别、阶级和政治等主题的书写契合了西方后学的批评理论范畴。黑人女性作家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相观照,她们为黑人文学分别注入了性别成分、种族成分和文化成分。黑人女性主义文本不仅彰显了黑人女性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进一步推动、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黑人女性主义将逆转黑人女性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颠覆和拆解黑人女性身份被客体化、被边缘化的命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