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慎之在《马衔山和崆峒山》一文(见甘肃日报》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五日第四版)中写道:“吴镇所谓‘崆峒有五’:一在河南临汝县(《庄子、注》)。一在江西赣县(《江西省志》)。一在甘肃高台县(《隋书、地理志》)。一在岷州溢乐县(《唐书,地理志》)。一在岷州高平县(《雍州志》)。一在临洮(《隋书、地理志)。上述岷州崆峒即临洮崆峒。隋朝设临洮郡,唐代改为岷州,溢乐为临洮旧名(《地名大辞典》)  相似文献   

2.
岳飞究竟是什么时候追封鄂王 ?各家说法不一。张高宽等人主编《宋词大辞典》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70页 )唐圭璋等主编《唐宋词选注》认为 :“宁宗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北京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36 3页 )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凤凰出版社 2 0 0 3年 ,“词人”部分 ,第 5 0 5页 )唐圭璋编《全宋词》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中华书局 196 5年版 ,第 12 4 6页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认…  相似文献   

3.
认为“狼狈”之狼即豺狼,狈为狼的一种,并由二物的“生话习性”而引伸出“猝遽”的义项。此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至后世影响深远。朱起凤的《辞通》即采此说;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亦主此说,云:“狼狈,二兽相附而行,离则颠仆,故以为颠蹶困顿之喻,引申为颠倒失措、悽惶之意。”近见丁忱等同志编的《趣味字词故事》(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更将此演绎成一则故事。今案:以上说法实属牵强附会。比喻彼此勾结之义的“狼狈”,与作匆遽及困顿讲的“狼狈”,实际上是同音、同形的两个词,它们不但义项不同,而且来源不同、构词法亦不同,不应混为一谈.“狼狈”一词在古代有多种写法,如“狼贝”:狼贝不知所向。(《后汉书·任光传》)  相似文献   

4.
僧一行(张遂)是我国唐代卓越的天文学家。关于他的籍贯,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河北省巨鹿县人。这一说见1965年版《辞海》和1979年版《辞海》。《辞海》“一行”条下解释说:“唐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令属河北)人。”二、山东省昌乐县人。此说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册(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一版)。该书选编《旧唐书·一行传》:“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编者在注释中称:“魏州昌乐:魏州亦称魏郡,领十县。昌乐是魏州十县之一,今山东省昌乐县。”三、河南省南乐县人。这一说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一行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拙作《河南古代科学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一、巴族及巴国的兴亡 (一)巴族溯源 巴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其名为“巴”,有人认为是“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条);有人认为盛产芭茅草而得名;有人认为是虫、蛇之属,《说文》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有  相似文献   

6.
为川剧正名“川剧”这一名号,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至今仍各说不一。周贻白说:“四川的‘川剧’。旧称‘四川戏’。”(见《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一期《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况》)雪樵说:“川剧,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汇集了昆曲、高腔、胡琴(皮黄)、弹戏(梆子)、灯戏等多种声腔……到清代同治、光绪时,已统称为川剧。”(见《人民戏剧》1978年第五期《“剧种介绍”——<川剧>》)我认  相似文献   

7.
吴自牧小考     
《梦粱录》是非常有名的宋人笔记。清初学者王士祯《渔洋文略》中有《梦粱录》跋语说:“《梦粱录》二十卷,不著名氏。”乾隆四库馆臣谓王士祯所见抄本,脱掉了作者吴自牧自序,故不知也。检《永乐大典》所引,“条条皆题自牧之名,与此本相合。”确定作者为吴自牧无疑。然而,“自牧,钱塘人,仕履未详。”(均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梦粱录条)钱塘人仍据《梦粱录》自序末署“钱塘吴自牧书。”《中国人名大辞典》吴自牧条只写“宋钱塘人,有《梦粱录》”八字。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自牧条同样说“生平亦无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标点本《梦梁录》的“出版说明”也说:“吴自牧,宋代钱塘(即今杭州市)人,生平已无从查考。”可见二百年来,吴自牧的生平并无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孙蕡的卒年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253页)说:他的卒年是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此说不知何据? 孙蕡,《明史》有传,见卷285《文苑传》,他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898年)的“蓝玉之狱”中。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督修四川城池(见《明史》卷132《蓝玉传》),时“蓝玉之狱”未兴。  相似文献   

9.
轮台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轮台的地理位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轮台县条说:“唐置县,并置府,后废,即今新疆轮台县。”①新编《辞海》轮台条说“古县名,唐贞观年间置,治所在今乌鲁木齐市与昌吉之间,其后又于此地置轮台州及都督府,唐末地入吐蕃。”②新版《唐诗选》轮台条注说:“唐时属庭州,隶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之东,封常清曾驻兵于此。天宝十三至十四年,(岑)参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亦多居此。”③王有德《岑参诗中的轮台及其他》一文说:“那么轮台究竟在那儿呢?《新疆图志》轮台县注说:  相似文献   

10.
1927年3月,卢作孚来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俗称北碚峡防局)局长。这本是一个“峡区治安联防机构,不具有地方政权性质”,但卢作孚却在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运动。他以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关于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的卒世日期,今有四说,即: 甲、1587年12月28日说。见谢承仁、宁可著《戚继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谢承仁著《戚继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乙、1587年12月29日说。见王业猷著《戚继光》(中华书局1980年版)、虞斐明著《戚继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相似文献   

12.
《中文大辞典》系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编著的百科全书的首卷。这套大辞典于一九六二年由“中国文化研究所” 同台湾官方的“国防研究院”合作,成立《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由张其(目匀)任主任委员监修。林君、高明任副主任委员监修,并聘辞书专家杨家骆等为顾问。实际从事该项辞典编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江苏省委第一任书记陈延年同志牺牲之日期,目前据我们所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牺牲于一九二七年六月或六月底。见《辞海》第985页“陈延年”条和穆欣著:《陈赓同志在上海》一书第8页。另一种认为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下午被捕,同年七月四日牺牲。(见孙其明:《吴稚晖生死陈延年》,《文物天地》1981年第6期。)该文是这样记载的:“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上午,延年在当时党的机关(位于上海北四川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故里在何处?至今众说纷纭。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中国文学史》(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及中学语文书上的介绍是:“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二、古典文学知识丛书《陶渊明》(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的说法是:“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 三、《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陶诗作者注中,说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人”。  相似文献   

15.
中书省之始置时间,新版《辞海》、《辞源》及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等均说魏晋始设。此乃沿用《通典·职官三》的“中书省”条的说法。这种说太过笼统,究竟始置于晋还是始置于魏,有必要弄清楚,以保证释文的准确性。据《晋书·职官志》说:“……及晋受命,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又说:“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可证中书省始设于魏。  相似文献   

16.
谭延是近代名人。论学,乃末代会元,中进士,点翰林;又工于书法,尤其擅长楷书,有“民国第一书家”之誉。论官,贵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然谭一生为人低调,特别是在官场上谨小慎微,故其事迹并不彰显,因此其生年出现讹误也不足为怪。目前所见关于谭延生年的记载约有三说。一是1880年。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近代史词典》(陈旭麓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二是1879年。如《民国人物大辞典》(徐友春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张宪文等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三是187…  相似文献   

17.
一 章永璘前一回(见《绿花树》)是专讲“食”——他怎样挨饿和读《资本论》,这一回(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似乎专讲“性”——男的、女的以及他的一段性生活的经历。 有人说,这是“禁区”的突破,是“开拓”。其实并不确。 “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普遍而永恒,这是孔门嫡传、孟夫子的一条重要遗训。因而纵为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溜川(今山东溜博市南)人.能诗文,善俚曲,自幼热中功名,终生屡试不第.因一部《聊斋志异》而名扬中外,由此而引起世人对其生平、家世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更是众说纷纭.就目前见到的有关文章、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有四说,即“回族说”、“女真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198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撰写的《薄松龄民族成分的四种说法》(以下简称《说法》)一文,就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四种说法,作了综合介绍.为了论述上的方便,现将蒲松龄回族说的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试论“巴”的得名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是古代活动在川东及附近的一个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三一六年秦灭巴、蜀,在其故地置巴郡和蜀郡,从此,“巴”成了代表四川东部的地名了。 关于“巴”的得名,向有多种说法。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中即列举了四种说法:1.得名于河流形状(谯周);2.得名于植物(司马贞);3.得名于动物(许慎);4.得名于地形(徐中舒)。他不同意这些说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第五种看法,即得名于“石”。他说:  相似文献   

20.
去年有一段时间,有人责备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犯了“超越历史阶段”的“左倾错误”,是所谓“理想主义”。去年,我曾以《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政策》为题。作了些回答。(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五期)现在,我再就共产主义道德的社会物质基础问题,谈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