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蒙汉语使动句句义结构都由使役+施事+受事+谓词四个成分构成。但它的句法结构形式有差异:蒙古语使动句只有一个动词谓语为核心构成,而汉语兼语式使动句由双动核结构构成;蒙古语使动态语缀是使动句的形式标志,是强制性的,而汉语与此对应施事者前出现"让、使、派、叫、请"等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此外,还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后加上一些动态助词带上宾语表示致使意义。汉语语序手段决定兼语型使动句式的构成,而蒙古语的附加成分法决定带施事宾语的使动句的构成。在汉语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繁杂,分布于兼语句、"把"字句、连动句等不同句法框架内,然而在蒙古语表达中这一切统统都可以用带使动态标志的使动句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2.
汉语句内语序时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序观测分析包括语序成员的划分命名、语序性质类别的判定以及方法规则的选择。三者相谐调,特别是针对具体语言的具体语序类别(可简称序类),选用切合实际的方法规则至关重要。就汉语句法结构语序(成分搭构语序)而言,成分规则比词组规则更具有针对性,更切合实际。汉语句法结构语序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序维带有两重性:一为位存(空间顺序),一为时序(时间顺序);按一定换算规则可从位序推导出时序。  相似文献   

3.
古代传注书中的名词、动词施受关系解释──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材料的整理与研究孙良明语句句法结构项中的名词、动词间可有种种语义关系,而最重要的当是施受关系,即名词是动词的施事还是受事。对于由名词、动词任主要结构成分的句子来说,这是理解句意的前提或关键。“...  相似文献   

4.
可以说在一切影响句型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语序的变化。语序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语法关系的一种最早重要的语法手段。这里所说的语序的变化包括词序的变化和语素次序的变化。语序的变化之所以成为影响现代汉语句型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这首先是由现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形态,例如,俄语的名词、形容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体、位、时、数、式的变化,句子中的语法关系主要靠形态变化来表示,语序变化只在个别的句子中,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对句法结构起一定的影响。苏  相似文献   

5.
"我也V不好"是汉语中可以构成6种意思的歧义结构.这一歧义结构在句法结构、预设、语义指向、变换式、语音等方面有差别.进入这一结构的动词在语义特征上有一定限制.造成这一结构产生多种歧义的原因有有三个一是句法结构的多义性,二是词的多义性,三是语境.  相似文献   

6.
句法结构里名词与动词之间存在着多种语义联系,构成诸如“施事——动作”、“受事——动作”等多种语义结构,其中的“施事”、“受事”就是对句法结构中相对于动词而言的名词性成分的语义分类。考查和分析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内在联系,即一种句法结构和多种语义结构的对应或一种语义结构和多种句法结构的对应,应该是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话题是被说明的对象,一般位于句首。汉语的句法结构中语序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显著,通过话题化充当话题的成分的句法位置往往会发生变化。而维吾尔语的形态发达,其语序比较自由,通过话题化充当话题的成分往往以原有形式直接移到句首充当话题。  相似文献   

8.
先秦否定句中“否+代宾+动”结构的语法特点韩学重先秦汉语否定句中,当动词宾语为代词时,就产生了特殊的语法现象,即“否+动+代宾”结构与“否+代宾+动”结构两种不同的语序同时并存。关于这些问题,以前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两种语序的差别性及其语法特点。这两...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的主谓宾句和主宾谓句刘青汉藏语系有四个主要的语族: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汉语、侗台语、苗瑶语之间有好些等同的特点,最明显的是语序:主语+动词谓语+宾语;这跟藏缅语族的语序:主语+宾语+动词谓语正好相反。而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  相似文献   

10.
佤德语支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其语言具有VO和OV混合语序语言类型特征,属于前置语言。根据Greenburg的语言类型普遍现象,VO语序语言动词的否定词、助词、副词等修饰成份通常放在动词左边,从而使动词具有时态标引特征。在各类语言句法结构中,动词角色的参与项往往由其配价、论元等确定,动词的标引特征由动词的配价、论元参与项以及时态、语态等确定。在语言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佤德语支动词语义参与角色项、动词的标识性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论证佤德语支的语言结构属性,揭示佤德语支动词的标引特征,确定佤德语支动词的显性语言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愿望动词是能愿动词中的一个语义语法类。从语义上看,它表示说话者或动作者的主观心理愿望;从语法上看,它必须后接动词性结构。“欲”“愿”“要”三个古汉语中的主要愿望动词在先秦汉语当中出现的频率很不均等,其中,“要”虽然多次出现,但尚未发展成为愿望动词。从“欲”和“愿”作愿望动词的用法来看,由它们构成的句法结构和该结构的句法功能呈现出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说明了能愿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很具有表现力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都属SVO语言,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语序上仍有各自的特点。汉语最显著的两个语序特点是:状语全部前置于动词;具有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所没有的后置"程度补语"。该文从认知语用角度探讨其原因,认为这两个特点都可用"可别度"这一认知概念进行统一解释。"可别度"是人类认知的共性,在英汉语言中都有体现,只不过体现的程度有别。汉语语序的基本特点是从话题性强的成分到焦点性强的成分的信息流动,所以表示背景性的状语,一般前置;而在英语中后置于动词的方式状语,如果是新信息,即焦点,在汉语中也表现为后置的程度补语。  相似文献   

13.
英语动词"jumped"和"hopped"表示的动作具有间断性,如果在一个时间性参照句法成分激发下,这两个动词可以表示连续性动作,这种由时间参照成分激发实现的语义与该句法结构中的各组成成分语义之和不同,这种语法语义现象被称为"体压"。用英语作为实验材料的论文在证明"体压"这种语法语义现象是否有神经认知上的理据时得出了肯定和否定两种相反的结论。肯定"体压"这种语法现象的学者根据"体压"是"语义转移"还是"语用转移"现象,又分为两派,由此而建立了各自不同的"体压"理论。用汉语的连续义和间断义动词并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征分两个实验检测汉语动词语义的认知加工特征,结果显示体压现象与汉语动词本身的语义和包含这些动词的句法结构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日语格成分分裂句以“AのはBた”为句法结构,这种句型具有特殊的语义结构。通过分析焦点成分B与A中的谓语动词之间语义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解释B成分中格助词的去留情况。用汉语来翻译格成分分裂句时,针对日汉语成分的区别,有时可以翻译成对应的“……的是……”的结构,但很多情况下不能译成对应结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描写了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的分布特点和语序特征,并通过与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指出宾阳话的述补结构仍使用"动词+宾语+补语"的"VOC"为基本语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征在宾阳话中存留的结果。同时,进一步指出宾阳话体标记使用"动词+宾语+体标记"的"VOA"语序是宾阳话述补结构仍以"动词+宾语+补语"的"VOC"结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在较多句法结构中受到限制,受到限制的原因以往研究多从韵律来进行解释,但单双音节动词在指称化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对立差异。单音节动词指称性弱,指称化难;双音节及多音节复合动词指称性强,指称化易。在需要指称化的句法结构中,单音节动词由于不能指称化而受到限制,不能使用,而双音节及多音节词可以使用。单音节动词指称化受限的原因又与汉语词法、句法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双音节及多音节动词词法结构中存在“词内句法结构”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一书记录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事实。分析该书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可以看出汉语的部分宾语由前置演变为后置的轨迹,谨以此就教于精通古代汉语的老师们。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放在动词的后边,这是汉语通常的语序,古今都是如此。但是,在周代以前,当宾语是代词时,这种代词宾语绝大部分都是放在动词前面的,这是上古汉语特有的语序。如:  相似文献   

18.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长句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英语和汉语句式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科技英语长句翻译的两个步骤──分析结构及调整语序,举例说明了四种译法──顺译法、倒译法、分译法及综合法。  相似文献   

19.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使役结构在英汉语句法结构中举足轻重,历来受到语言工作者的重视,不少学者尝试用轻动词理论来解释,但各家看法不一.轻动词v由Larson最先提出,经Chomsky完善发展.乔氏认为轻动词v是没有语义的纯句法功能范畴,所以表示使役含义的“make”等词以及“-ify”等词缀不属于轻动词.通过为三种类型的使役结构——分析型、形态型、词汇型使役结构指派新的树形结构,进一步从并集对称合并与序偶非对称合并角度解释分析型使役结构不移位以及形态型、词汇型使役结构移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