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作为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精华的"意境",在对其生成过程的诸多探讨中,有人从审美意识深化拓展的历程,即艺术本体论的角度揭示其脉络,可以说在研究水平上达到相当的高度.其立足于艺术发展本身而寻绎其本体性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从哲学理论思维演进的内在逻辑透析审美意识转变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唐代殷的“兴象”说、皎然的“诗境”说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诸说的考察和分析阐明 :唐代提出的“意境”论从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积极参与的艺术空间 ,它既不是单纯的“作者本体论” ,也不是单纯的“文本本体论” ,意境本体实际上还有读者的参与 ,换句话就是说 ,意境本体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因此 ,唐代理论家提出的“意境”论实际上是一个标志读者的文学接受进入文学本体的审美范畴 ,这也就是唐代“意境”论所包含的接受美学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唐人王昌龄的"意境"说,一向歧义互见,争论不断.本文试从佛学角度加以解读,认为王昌龄"意境"说,是其"诗有三境"说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而其"诗有三境"说,主要由熔裁佛学"三识性"而来.所谓"诗有三境",指诗有三种审美心灵品格与境界.从佛教美学角度分析,所谓"物境"、"情境",仅"物累"、"情累"而已.惟有"意境"作为"真"境,才是无悲无喜、无善无恶、无染无净、无死无生之空灵的一种"元美"境界,在本体上,"意境"趋转于空与无之际.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进行探究。分别从隐喻和转喻认知的角度描述了英语网络新词的生成方式。从隐喻认知角度主要有四种生成方式: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语音隐喻,并且分析了使英语网络新词生成的相似性的不同特征。发现英语网络新词虽然在构词方式上有着区别于传统英语的一面,但其生成机理在本质上却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当中叠字、对偶、转品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美,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遭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叠字、对偶、转品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散文创作 ,要不要有意境 ,这是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立足散文本体 ,从文学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散文意境创造自有存在的合理性 ;散文意境创造与诗意境创造是相通的 ;散文意境创造在于创造一个“层深”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诗歌之魂,如何在古诗英译中移植意境,这是译者亟需解决的问题。试从意境的形象性;抒情性;超越性;意境是情感、形象和超然的心灵境界的完美融合这四个主要的本体特征着手对其进行探讨,译文中只有再现了四个本体特征,才能给译文读者留下广阔的品味空间。  相似文献   

8.
网络艺术成为可能与计算机谈判及自由分布式网络的形成、数字化技术导致的艺术本体变革、万维网与浏览器软件的发明有关.从构成艺术本体的媒材角度来看,网络艺术的现实形态可以分为语言文字形态、音频视频形态、角色扮演形态三大类.网络艺术的未来前景.从信息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对古代诗词意境构成问题,历代许多诗词家、评论家从创作与鉴赏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和阐发,但通观所述,众所纷纭,认识和理解上难以明晰。笔者认为,诗词意境的构成,从认识总体上看,乃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从艺术创作合成本因认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从“意”与“境”的分述和区别上,大致有神似、情、志、味、趣、韵和形似、景、理、事、象、气诸因素。一从古代文论中对意境的研究和阐释来看,意境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其内涵各因素往往胶合在一起,难以界定或区别,加上古代儒…  相似文献   

10.
讨论分析了利用RDR和FCA对领域知识的表示和获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本体的构建方法,并从语义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对领域信息的抽取.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内地普遍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深度报道相混淆.两者可从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符号、事实呈现等角度进行区分.从内容(观点)角度界定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并结合电视媒体特点,灵活采用播音、主持或谈话模式开展评论,避免述多评少等问题,实现电视新闻评论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12.
蒋廷黻的政治思想,既有自由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主义的一面,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分别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向度简析了蒋氏的相关思想和政治主张并揭示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同时对蒋氏思想此一特征之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兴”和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兴”和意境都是物对。动的感发和心与物的契合、相融而呈现在作品中的美。作为审美对象,诗歌“兴”的出现似乎先于意境,但诗歌意境滥筋于“兴”。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艺创作的发展,诗歌“兴”和意境的创造逐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和特色,“兴”和意境终于增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芙学中的两个耀眼醒目的范畴。本文拟从‘兴”与意境同源而分流的角度,对它们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的异同作简单比较。一、诗歌意境独特的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在源远流长的古代诗论和今人的诗论中,不乏深微精切之力说.然持论者多是从创作一方面着眼去论及,而忽略了创作与欣赏两方面的联系,因而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理论.其实,诗人创造的意境必须也只能在欣赏者的“再创造”中才能得以实现;否则,所谓“意境”就只是一片飘忽不定的幻影.本文拟从创作与欣赏相统一的角度对诗歌意境的创造与再创造的问题作一探讨和论述,顺带也谈谈对“朦胧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和当代文艺美学重要范畴的意境,到底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仍然言人人殊,没有定论.“有的说,意境即是艺术形象,意境不过是艺术形象的中国称谓;或云,意境并非一般艺术形象,而是典型形象.有的说,情景交融,意与境浑所构成的形象,即是意境,或云,意境并非形象本身,而只是形象引起的情调、气氛,因而,只有象外之意方是意境.有的说,意境即是诗意,为诗歌所特有;或云,意境并非诗歌所独有,一  相似文献   

16.
诗歌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诗歌鉴赏中的意境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意境多侧重于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即所谓绘画美.要了解并欣赏一首诗歌,除了基本的意义理解以外,需要从更切实的角度切入意境.诗歌的色彩分析就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喜好自然,将自然视为兴发情感、寄托情怀的审美本体;西方传统文化往往将自然视为理性、文明的对立面。基于此,自然景物在中国古典悲剧家的笔下被构建呈现为情景交融、美感丰富的意境;而在西方古典悲剧中景物常常成为邪恶或非理性力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具有诗、书、画、印合一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互相呼应,融为一体,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传统。中国画汲取和含括了诗、书、印的艺术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谓之无声诗”。唐代王维的山水画开拓了诗画并行的境界,他从抒情角度发展山水画,与李思训装饰性的山水画不同,作为著名的诗人,王维将淡泊恬静的诗趣转而为画,赋予山水画以诗的气质。诗赋予中国画以精神灵魂和意境,诗和画反映画家、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具有相同的意境与内在的表现技巧。诗的意境和画的形象互为表里,血脉相通。诗的意境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虽然这一形象并非肉眼可见,要通过想象才会映现在脑海里。画的形象是可见的,画家不以构成形象为满足,更在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意境。诗画相联系,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本质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说,从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由表层到深层探讨诗歌审美特质的过程。而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们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作者的角度,而是从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角度去探讨诗的本体问题了。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王维是田园山水诗人 ,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 ,两者在诗歌意境创作中有相近之处 ,也有代表诗人个性的一面。被喻为田园山水诗创始人的陶渊明 ,以其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楷模 ,对后代田园山水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王维则以幽静清雅的诗歌风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