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洛神赋》是秦汉情赋最高成就的体现,自《洛神赋》始,情赋转向精神与身体并置同时更重对精神的礼赞;以更曲折的爱恋过程彰显现实之爱的美好;表现礼对情感的压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遗憾与忧伤。《洛神赋》蕴藉与显露相结合的爱情书写,与现实情感相合的句式,至情的形象塑造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颗耀眼的华裔明星,一位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她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既真实,又虚构,反映了美国华人独特的族裔体验。《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家族史和母女关系为线索,揭示了露丝·杨家三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文章拟根据女权主义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论述小说中的婚姻主题,旨在探索华裔女性艰难的婚姻历程。  相似文献   

3.
蔡连卫 《兰州学刊》2005,(6):275-276
作者是文本的创造者,作者的思想观念对文本主题的确立与形成必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洪昇的文学观念、创作动机的考察入手,重新探讨<长生殿>的主题,认为只有"情"才是作者创作的主旨与剧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魏世民 《江淮论坛》2003,(2):122-126
目前有关<水浒传>主题的几种主要观点有农民革命史诗说、宣传投降主义反面教材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等.这几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然并未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笔者认为<水浒传>的主题应当是<水浒传>通过梁山好汉们轰轰烈烈的斗争故事,极大地宣扬了"尽忠报国"思想,并指出"功成身退"才是粱山好汉们应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昆腔新声演出的传奇,同时,它首创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种创作模式,开拓了传奇的题材领域。耐人寻味的是,从产生《浣纱记》的嘉靖末年(约十六世纪中叶)到清初的顺治年间(约十七世纪中叶),前后长达一个世纪,其间却没有出现这种模式的作品。从顺治九年(1652)吴伟业创作《秣陵春》传奇始,在不到半个世纪里,却产生了《秣陵春》《长生殿》《桃花扇》等一批这类作品,而且这种创作模式不断完善、不断趋于成熟。探讨其中的原因应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本文不揣浅陋,试作尝试。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图像的转化传统起源于汉代,到了六朝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宋代摹本绘画辽宁博物馆藏《洛神赋图》和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后赤壁赋图》为例探究画家在对文学文本转化时进行的再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和图像由于转化目的的不同和传播途径的扩张对文学文本带来的影响,这对研究文学和图像都是有帮助的。画家无疑是忠于文学文本的,但是创作的时间、目的和画家本身的生活经历都映射在了转化的画作上。文学文本所传递的母题在经过后世的模仿、转化、传播,已不再是单一的,它是由文、书、画和其背后涉及的历史所共同构成的全新整体。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构成悲剧的关键成分,决定着一出悲剧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升格,表征主题的隐喻意象则明晰化了隐喻的这一重要作用.以某一意象为主隐喻的隐喻系统反映了其所表征主题的语言内部结构.以此为观照,考察学界长期争论的<哈姆雷特>主题归属问题,通过分析"悲"主题的"疾病"意象主隐喻系统和"仇"次主题的"狩猎"意象主隐喻系统,分析<哈姆雷特>主题误读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哈姆雷特>主题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8.
彭法 《学术探索》2009,(3):142-144
《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一书是近年来环境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以云南为例,对瘴气产生的原因、种类、分布状况、变迁情况及对云南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该书,既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历史时期云南的生态状况及人们的生态观念,又将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9.
《假人》延续了桑塔格有关逃离和隐遁的主题。从自我复制、身份消解和看客的姿态三个层面来解读,小说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人的自由意愿与社会规训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逃离作为现代人探寻自由之路的有效方式,其背后蕴藏着作者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去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10.
《四声猿》主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猿》的主题是否具有统一性,是否具有悲剧性,是理解《四声猿》的关键问题。本文引用比较翔实的文史资料,阐述《四声猿》主题各自独立并以喜剧色彩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朝鲜族田螺娘型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白水素女”、“吴堪”故事 ,但它在朝鲜半岛及朝鲜族人中间广为流传且发扬光大 ,主要与朝鲜民族作为接受主体而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西藏赋》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庆二年五月,时任驻藏帮办大臣的和宁完成《西藏赋》的创作并付梓。两百多年来,该赋广为流传,被《反约篇》、《守约篇》、《榕园丛书》和《八旗文经》等丛书和总集收录。本文详细介绍了《西藏赋》的几种版本并辨析了各版本流传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文体与内容,多年来解说纷繁。我们发现各种误解皆与该篇篇首的“与佳期兮夕张”一语有关。使用汉简与碑铭等资料,证明句中“夕张”的“张”字实为“瞻”字之借,如此解说,文意通畅。这一发现对于解释《湘夫人》及《九歌》相关篇章的内容和文体特征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听万兴来电话说《(西藏赋)校注》项目完成,我十分高兴。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它大大拓展了赋研究在地域上与题材上的关注范围,对于广大读者在文学欣赏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西藏、了解西藏的山水原隰、文物古迹、宗教信仰、生活风俗等也提供了便利。而且,《西藏赋》作者和宁思想中一些卓越的见解,也便突显到了广大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5.
《哀江南赋》旧注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隋唐时期《哀江南赋》魏澹、崔令钦、王道珪注的产生时间、注家身份,分析了某些佚文内容,并论及宋元时期文人读该赋的笺注方式。通过对旧注的研究,认为《哀江南赋》至唐中期已为多数文人所接受,并联系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清代驻藏大臣和宁在藏期间创作的《西藏赋》,对西藏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气候、物产、风俗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铺陈与描绘,作者自注中更是保留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既有传统大赋的特征,又有方志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驻藏大臣和宁在藏期间创作的《西藏赋》,继承了舆地大赋的优良传统,为封疆增色、为盛世歌唱,极尽铺陈之能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大量使用少数民族语汇而又圆融自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郭沫若研究与当代学术界接轨的过程中 ,与《女神》相关话题的新诗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理解《女神》创作的现代性问题 ,也是解决新诗现代性乃至五四新文学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现代新诗从其产生之始就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化特征 ,《女神》以及现代诗直露的抒情方式及其相应的平民意识成为现代诗人情感爆发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语音学、读诵学、语用学、修辞学的角度,对《风流歌》中的语气词"呀"和"呵"及叹词"呵"的运用进行探讨, 目的在于强调诗歌的用词规范和语用意识,以提高读诵的音准率和作品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