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南部及西南部是壮侗语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地的壮、侗、布依等民族与 广西的壮族,都是来源于古代瓯骆越族。早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贵州与广西的石器 文化就有密切联系,属同一种文化类型,青铜文化亦表现出诸多的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境内 ,居住着侬、岱、老、泰、掸等民族 ,与中国的壮族语言相近 ,习俗相类 ,彼此有着同源异流的亲密关系。考古资料表明 ,早在旧石器时代 ,岭南与东南亚已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了新石器时代 ,岭南地区的有肩石器随着其居民的西迁而传入东南亚各地 ,形成了以有肩石器为特征的文化圈 ;青铜时代又形成了铜鼓文化圈。说明东南亚地区的壮侗语民族先民是历史上从岭南的广西地区渐次西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壮族及其先民创建的干栏式建筑和从中原传入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建筑,是广西地区流行的两大民居建筑类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建筑技术及其文化,建造硬山搁檩式房屋;汉族也学习和吸收了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工艺,建造了具有广西地方特点的硬山搁檩式建筑,形成了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既丰富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广西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湖南是越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后来也是壮侗语民族生活繁衍之地。无论是考古学 文化还是民族学及语言文化方面,都反映出湖南地区与岭南壮族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湖南地区的壮 侗语民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由古越人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市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其早期居民是当地的壮族及其先民,秦汉以后,内地汉族各民系先后进入柳州居住.从不同的地名,可窥探不同民族或民系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8.
世代聚居在岭南地区的壮侗民族及其先民 ,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 ,创造了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标志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体系 ,而且在聚落地的选择和营造、干栏建筑结构、朝向、居室布局以及与环境相和谐和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方面 ,具有诸多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 ,反映了壮侗民族顺应和尊重自然 ,追求人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观念 ,同时也保证了壮侗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破坏和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的今天 ,壮侗民族传统民居文化中所反映的诸多合理性和科学因素以及鲜明的地方民族特征 ,值得继承、弘扬和吸收  相似文献   

9.
壮族牛崇拜出现时间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壮族先民曾流行过牛图腾崇拜,出现过以牛为图腾的部落。壮族先民最早崇拜的是本地产的犀牛和水牛。战国时期,开始有黄牛从我国西北地区传入壮族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后来与水牛一道,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牛耕的流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牛的崇拜观念,并逐步演变成对牛的崇敬与爱护之俗。这不仅在民族学资料方面有许多反映,而且也得到了考古学资料的证实。本文通过壮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的考古发现,对壮族及其先民牛崇拜出现的时间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0.
广西来宾壮族盘古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来宾一带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着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其神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反映着壮族古老的历史及原始宗教信仰 ,反映壮族先民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壮族先民创造的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的盘古文化体系 ,对于研究和揭示盘古文化的起源以及壮族及其先民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学院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壮侗语诸民族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与会的有来自国内十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十五个民族老、中、青三个层次的学者以及来自港台地区和日本、法国等国的学者共10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此次学术讨论很关心,区人民政府特邀顾问张声震同志致开幕词,区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论坛》2007,(12):63-63
<正>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人口1617.88万(200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13.
壮语是广西大多数壮族儿童的母语,民族文化是壮族教育的重要根基。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照。本文基于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提出了建构壮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想,为学校教育中传承壮族文化提供学理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壮泰民族艺术审美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关系。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里 ,长期受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即泰族主要受到来自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 ,壮族则主要受到来自中原汉族的儒家和道教的影响。但两个民族的共同先民在长期的历史时期里积淀形成的传统文化及其所具有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在泰族先民西迁定居泰国后仍然保持着。壮泰民族在艺术审美方面所表现出的相同或相似特征 ,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壮泰民族密切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同时也是一个酷爱音乐舞蹈的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壮族的祖先就在生息、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舞蹈。壮族至今还盛行的“三月三”歌圩,富有民族特色的“壮戏”,闻名中外的壮族人民传说中的歌手刘三姐,都是在壮族先民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的面貌,不仅可以加深对今天壮族音乐舞蹈的理解,而且对于壮族文化艺术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惜,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人蔑视少数  相似文献   

16.
傣泰民族起源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民族研究》2006,1(5):85-93
本文认为,傣泰民族虽然不是像早先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从西亚或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南诏王国也不是傣泰民族建立的,但这个民族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土著。他们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的壮族及其支系聚居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对广西7县市的调查事实为依据,运用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方法和计算机统计技术,分析了广西各民族的民族交往态度,以及制约他们民族意识和交往态度的有关因素。研究指出:①广西各民族仍然存在明显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并不表现为狭隘的排他意识或戒备心理;②广西各民族之间存在普遍的信任感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愿望。互相之间持较高的宽容和理解态度;汉族和壮族的宽容与理解程度尤其明显。他们在若干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趋同倾向;③汉族在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④共同利益和共同地缘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超越民族情感,成为支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基本准则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壮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成因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所)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1549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与广西相邻的云南省文山、贵州省从江、湖南省江华和广东省连山等地,形成分布集中、地域相连的大...  相似文献   

20.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平 《广西民族研究》2005,84(2):134-143
泰语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泰语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其先民是后来才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诸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