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巴蜀作家通过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率先展示出区域文学在中国的现实发生,继而对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区域化进行了大力推进,书写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运动的特点 ,在巴蜀大盆地呈现得极为典型 ,并且 ,2 0世纪巴蜀作家的创作 ,都在其所处历史阶段产生巨大影响和具有代表性。选择巴蜀文化文学作为个例 ,可以从中看到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发生发展的一些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3.
蒲若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81-83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与香港作家联会承办的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在上海浦东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德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这也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自2002年5月在暨南大学成立以后主办的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和小组讨论穿插进行的方式,围绕组委会提出的“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14—16日,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重庆成功召开。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重庆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围绕三个议题,即:1.区域文化与文学的新进展;2.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新收获;3.区域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新走向,分五场大会发言,以及两组讨论。会议的另一重大成果,是成立以张中良为主任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区域文学委员会。这次会议,继往开来,将相关议题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详实地介绍了“中国鲁迅研究五十年学术研讨会”的成果 ,对陈漱渝、林非等专家的主要观点作了深刻地评述 ,进而对“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历史回顾” ,“鲁迅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鲁迅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向”作了鲜明的介绍 ,是对目前国内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1.
1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文学有关中国的书写甚少,究其原因与当时的冷战时局不无关系.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战时和战后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因素,通过对比战时文学"现时的敌对"和战后文学的"苦难的20世纪""记忆中的盛唐",可以解读五六十年代韩国作家的中国认识.即拥有璀璨文明的古代中国——尤其是唐朝,在韩国作家的中国认识里作为"理想国度"的记忆得到书写;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与韩国是同样饱受外敌之扰的苦难国家,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却被置于冷战的对立方,被描写为朝鲜军队的"帮凶".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的建安文学研究可大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多偏重于整体把握 ;建国后至 70年代末 ,研究的基本框架得到了确立 ;新时期以来 ,则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以20世纪中国家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论述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与得失,以及作家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走过的漫漫历程。 相似文献
15.
李贽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云南是其思想转机的重要之地,对研究李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张建业、章培恒、黄霖、高桥稔、张文勋等著名学者在研讨会上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和古代相对而言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包括社会结构、精神意识和审美感觉的现代性.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种是欧美式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性.20世纪的中国社会包含这两种现代性,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它体现在"五四文学"、"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差异之中.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文学现代性之中的差异,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具有现代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8.
巴蜀学术的渊源:先秦巴蜀文化邓星盈依照一般的理解,文化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在社会上,把一切东西都称之为文化,仅吃文化就有酒文化、茶文化、营养文化等等繁多的名目。这些虽然与文化的定义并不相悻,但是,这样理解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9日至11日.由四川省民俗学会、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在李调元的故乡——罗江县隆重举行。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省内外研究李调元的专家学者60余名.收到学术论文32篇。与会专家学者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前.还参观了位于罗江县文星镇的“醒园”、“李调元读书台”等遗址及罗江县城内的“李调元纪念馆”。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月3~4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的与会学者围绕下列四个问题展开了讨论:(1)黄帝时代的定位问题.有学者把黄帝时代定在原始社会末期,从黄帝时代起开始了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