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付兴林 《唐都学刊》2004,20(5):38-42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两位著名的隐逸诗人,但由于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及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他们的隐逸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从隐逸的动机看,王朝隐以图自安,孟弃世以逞其志;从隐逸的形式看,王富贵山林、亦官亦隐,孟情寄山水、布衣终身;从隐后的心情看,王恬淡平和,孟怨怅愤懑。  相似文献   

2.
赵洪奎 《学术交流》2006,(10):171-173
过去有人认为韦应物是一个山水诗人和隐逸诗人,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实际上,韦应物还写了许多反映现实问题的诗。这些诗,或反映战乱,揭露权贵;或同情人民,吟咏田园;或悼念亡人,歌唱友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别是他关注民生,关爱人民,勤政廉政,更是难能可贵。这说明他关心国家政治,关心民生疾苦,注重亲情友情,是一个忧国忧民、入世很深的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3.
梁敢 《创新》2013,(5):102-106
刘定逌是壮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教育家。文章主要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定逌诗联进行英译,再现其诗联创作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诗人融感性、浪漫及理性反讽特征为一体的思想精髓。只有深入了解作者对诗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歌形成的过程及对诗的目的意义等整个生态环境,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还原其生态面貌,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高人雄 《阅江学刊》2015,(1):96-100
孟浩然一生与鹿门山、鹿门寺及诸多寺庙、僧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孟浩然对隐逸生活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他对佛理禅意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强化,又促使他与僧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寺庙僧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孟浩然这种佛教情节与现实交杂互叠后,则又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促进了孟浩然对隐逸生活的真正选择。孟浩然诗中的鹿门山寺与山僧情结,暗示着其人生旅途轨迹。  相似文献   

5.
吴怀东  张敏 《阅江学刊》2013,5(2):103-110,125
唐代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创作繁荣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五言律诗在盛唐就已出现广泛创作的盛况,并持续到晚唐,而七言律诗在中、晚唐才迎来其创作盛况。李商隐、许浑、刘沧是晚唐七律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李商隐七律诗属于天才诗人的创造,具有唯一性,而许浑的七律诗具有匠人气,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从题材与主题、意象与色彩、声律与对仗诸方面比较刘沧与许浑的七言律诗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容与艺术技巧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反映了李商隐、杜牧等名家之外一般晚唐诗人七律诗共同的创作倾向:思想平庸,感情压抑;重视表达,注重技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充分掌握七律诗的创作规律和技巧后,力图在规则之外寻求变化,在工整之外追求拗峭,在熟悉之外探索陌生和清新。这意味着唐代七律乃至唐诗发展的一个周期性的结束。  相似文献   

6.
由于诗画同源,在我国的国画史上不少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诗人。就拿我省的吴昌硕、黄宾虹两位大师来说,他们不仅在绘画方面誉满中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吴昌硕先生有《缶庐诗存》传世,黄宾虹先生是南社的老社员,他们都是诗人。潘天寿先生同他的前辈一样,既是为人称绝的国画大师,也是不可多见的卓越诗人。因此,我们在注意研究、继承潘天寿先生的绘画遗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他的诗歌成就。潘先生曾把自己的诗作编为《听天图诗存》(以下简称《诗存》)自费出版,其中所收  相似文献   

7.
王乐为 《求是学刊》2016,(6):129-136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群体"易堂九子"中曾灿以好诗、能诗著称当世。在其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曾灿集中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高蹈隐逸之情和后来因为稻粱谋而滋生的羞耻感、苦痛感。其生存之思的变迁,既是其丰富而生动人性的真实显现,又代表着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的普遍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朱雯静 《社科纵横》2007,22(1):82-83
本文从生活方式、创作心态、写作内容等方面对唐代诗人孟浩然与宋代词人张先进行了比较,论述了他们二人在创作风格上所共有的平淡特色,及其在创作主体、表现手法、艺术效果、诗词境界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位生活于不同时代以不同样式创作的文学家,以相类的创作技巧,使各自的作品均达到了“冲淡”的艺术妙境。  相似文献   

9.
王欣  乔卉娴 《唐都学刊》2012,28(1):115-118
20世纪中叶,美国"垮掉一代"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创作了一部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达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此书创造性地将中国唐朝天台山诗僧寒山请上了美国"背包革命"的讲坛,不仅使"垮掉一代"的文化反叛与探索通过寒山实现了一次精神突围,也让寒山在西方获得了新生,凸显了东西文化交流时相互融汇沟通而又具独特个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唐代隐逸风尚盛行,文人与隐士交游频繁,唐人寻访隐逸乐此不疲,由此滋生出唐诗的寻隐主题。唐诗的寻隐主题是对前代招隐题材的承继。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寻隐诗体现的思想意趣有异,但唐人借寻隐来满足其山水之好、寻求心灵超脱的鹄的则是一贯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相似文献   

11.
陈妍 《唐都学刊》2010,26(4):70-72
韩偓这位享有忠臣节士令名的诗人,却偏偏自行结撰了一部令人匪夷所思的《香奁集》。《香奁集》通常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部文人艳情诗集,千载之下,褒贬不一。借鉴文本分析、史料考证法,可以得出如是判断:《香奁集》既有艳夺温李的旖旎诗篇,也有与艳诗毫无关系的寥落意绪,更有介于似艳非艳之间的幽微心曲。  相似文献   

12.
叶君远 《阅江学刊》2009,(4):99-105
潘天寿先生不仅是一位画坛巨匠,而且是一位富有才情的杰出诗人,现存诗歌三百余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从风格上说,受韩愈和李贺影响较大,雄放奇崛,但同时也受到杨万里影响,呈现出自然淡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
马歌东 《唐都学刊》2001,17(3):87-89
日本诗话《彩岩诗则》之著者奥彩岩究系何人,自该诗话出版面世之日起,近百年来一直是日本汉文学史上的不解之谜。经研究考证,发现奥彩岩者即是江户时代著名汉学者、汉诗人桂山彩岩。  相似文献   

14.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15.
周桂峰 《唐都学刊》2005,21(1):30-32
王维后期思想消极,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既不敢明白抗争,也不愿同流合污,亦不采取遁迹山林的完全避世态度,这一状态被学界概括为"亦官亦隐".近来论者提出质疑,以为唐代元"亦官亦隐"之例,而"亦官亦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辞".笔者以为,"亦官亦隐"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更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唐代的休假制为王维保持这种生存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王建民 《社会》2019,39(6):87-120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17.
詹瑜 《唐都学刊》2005,21(5):22-24
韩愈在继承前人尊师思想的基础上,从复兴儒家道统的立场出发,提倡尊师重道,并以“道”为中心,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师道观。主张学必有师,师道相依,教学相长,并提出了教师的职责。从今天看来,韩愈倡导的尊师重道的思想是正确的,对于肯定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吕刚 《唐都学刊》2002,18(1):94-95
沙陵是活跃在我国现当代诗坛 ,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诗龄的老诗人。其后期诗歌的精神指向大都集中在对生命自身价值及意义的反观与沉思 ;诗歌创作成为诗人进行自我生命拯救与突围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