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逻辑在墨翟、惠施和公孙龙诸人的实践逻辑基础上,至战国晚期的《墨辩》已日臻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理论逻辑的体系(注)。以后,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荀况,不仅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正名逻辑,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墨辩》的理论逻辑,对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将荀况与《墨辩》的概念理论作一集中的探讨,力图具体的阐明中国古代逻辑,在概念理论上的演变、成就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逻辑思想中,孔子正名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名以正政"是其逻辑前提和逻辑结果的统一,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两种精神.求真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逻辑真",求善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伦理真".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有着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及特殊的历史作用,对构建当代合理的国际关系与文化交往,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荀子关于名的逻辑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又一位儒家有重要影响之人物 ,他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逻辑思想体系 ,并系统地研究了名、辞和辩说之间的关系。其中名是荀子研究的重心。荀子关于名的逻辑思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名的本质 ;名的种类 ;辞、辩说和名的关系。可以说 ,荀子在逻辑方面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但令人可惜的是 ,他并没有大力发展逻辑学说 ,个中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体现中国古代逻辑最高成就的墨辩逻辑,是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对“辩”的探究中,宣传和论证自己的主张,辨析和批驳论敌的谬误,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逻辑思想,形成了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印度因明学相媲美的逻辑体系。墨辩对谬误的辨析在它的逻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我们这里讲的墨辩逻辑也就是墨家的逻辑学。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末叶的墨翟,完成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后期墨家之手,主要体现在《墨经》中的《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里。墨家逻辑是先秦逻辑的最高代表,由于它主要是讲如何辩论的问题,因此常称墨辩逻辑。它的创立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差不多同时,但两者的运行轨迹迥然不同,前者只是昙花一现,而后者却光华世界,成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一强烈对照,几十年来不少学者都在思索着这一问题:墨辩为何沉沦了呢?关于墨辩衰落原因的探讨,虽已有不少真知灼见令人耳目一新之文,但笔者认为,大多  相似文献   

6.
先秦逻辑思想在我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是很特殊的。这直接关系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如果有,又是属于什么性质的逻辑?作者主要分析先秦逻辑中的正名思想或正名逻辑的那个部分,试图指出,先秦名学不仅有其独特的逻辑内蕴,而且这种内蕴主要是属于形式关系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墨辩即逻辑”一说,梁启超创立于前,胡适张扬于后,至今成为神圣的教条,其实是历史的虚构,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虚构的“墨辩逻辑学”进行解构。本文认为,墨辩是墨家的辩论理论,包含逻辑学的萌芽,但没有发展成逻辑学。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对立的,逻辑学用抽象方法研究推理形式,墨辩则用直观方法研究具体推理,由于没有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形式标准,推理的取舍以具体内容为准,结果被语言现象和意识形态引入迷途,走向逻辑的反面,即逻辑矛盾。矛盾的症结就在《墨经》的《小取》篇。  相似文献   

8.
田宝祥 《理论界》2022,(8):75-80
秦汉以后长期“中绝”的墨学,曾在近代迎来一次小的复兴。墨学之近代复兴由毕沅、王引之、孙诒让等人对《墨子》文本的校勘、注释而开启,经梁启超、胡适、郭沫若等人对墨家思想的研究与分析而形成浪潮。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墨学的复兴浪潮中,最为引人注目者,并非墨子本人所阐发的“十论”的政治、伦理思想,而是后期墨学所归纳的“墨辩”的逻辑、论辩思想。将逻辑的概念、规律、理论、方法与现实的政治、道德、社会、生活相系,从而寻求价值与逻辑之间的动态平衡,可说是“墨辩”逻辑的思想特质,亦可说是“墨辩”逻辑与西方形式逻辑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9.
荀子较为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中含有丰富的逻辑内涵,同时在其逻辑内涵上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制名原则中逻辑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对"三惑"的逻辑批判与政治批判的统一,"正名"思想的求真与求善功能的统一。逻辑与文化的统一体现了荀子"正名"思想的显著特点,揭示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10.
荀子较为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中含有丰富的逻辑内涵,同时在其逻辑内涵上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制名原则中逻辑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对"三惑"的逻辑批判与政治批判的统一,"正名"思想的求真与求善功能的统一。逻辑与文化的统一体现了荀子"正名"思想的显著特点,揭示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吸收了传统"正名"思想的合理内涵,形成了以"实为主"的有别于传统的以"名为主"的"正名"思想.毛泽东"正名"的方法主要有"变名符实"和"循名责实"两种;毛泽东的正名实践促进了哲学正名原则、逻辑正名原则、语言正名原则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论《墨辩》之"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洋 《江汉论坛》2002,(2):16-18
本文从《墨辩》的整体性质着手,对《墨辩》有关"诺"的内容进行了新的诠释.文章指出"诺"在本质上是辩论的对策;"诺"有五种基本类型;"诺"的运用的原则是有理有据;《墨辩》关于"诺"的思想构成了墨家辩学的对策论.  相似文献   

13.
墨辩是我国逻辑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典范,是我国古代辩者思想的集大成,也是在对先秦诸子学说的批判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坚持求真的逻辑原则、求胜的论辩宗旨,在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竖起了反对谬误和诡辩的旗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类推谬误论  相似文献   

14.
论墨家的类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墨家的类比陈克守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特别是后期墨家,主要研究逻辑学,代表作《墨经》,在当时代表了中国逻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墨家的逻辑,被称为墨辩逻辑,其对于类比推理的研究,在三大古典逻辑墨辩、因明和亚里斯多德逻辑中最为深刻,取得的成就也最为显著。从...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思想至为丰瞻 ,其关于解蔽与正名问题 ,既善用分析而又富有逻辑。荀子之所以解蔽正名 ,与其天论、性论相一贯 ,目的无非在于实行礼仪之治而达于“天下之正”。所以他的论点每次都归结于国家治乱问题 ,而成为他思想的极重要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从他所下定的“蔽”的概念出发 ,认识他的正名思想 ,进而探寻其思想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如何深入,由宏观考察走向微观分析是一条重要途径。孙金森在本期撰文《墨辩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数学基础之比较研究》,试图从数学基础上寻找墨辫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衰兴的原因。认为几何学是形式逻辑的基础,亚氏逻辑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在于它有一个严密的三段论体系,其根本原因是它获益于古希腊几何学的充分发展和普及,而墨辩逻辑之所以在汉以后长达1500年之久鲜有问津者,这与先秦几何学不能为墨辩逻辑走向形式化并构成一个系统提供条件密切相关。文章启示人们:决不应轻视基础科学的研究,任何学科都应从它的基础学科中取得自己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雁 《东岳论丛》2007,28(3):199-200
荀子对语言的认识和论述集中体现在《苟子.正名》中。《正名》涉及了语言的约定性与强制性、语言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语言的作用、语言的系统性等诸多问题,在理论的阐述上具有开拓性。  相似文献   

18.
正名说一向被认为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重要思想,但是近代以来也有部分学者对这一点提出质疑,这就使得孔子思想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混乱。陈启云先生曾经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相关怀疑进行了具体驳斥。不过,要想从根本上证成此说,还必须从《论语》的结集成书、正名说与名实说的区别、先秦的学术精神气质以及孔子的推论致思上做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世界三大古典逻辑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中都没有对逻辑规律的专门论述,所以,在逻辑史的研究中,此课题一直没能引起重视。逻辑规律是逻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三大古典逻辑中只是因明中没有理论的概括,亚氏与墨辩中都有理论说明。尤其是墨辩,尽管没有明确提出逻辑规律,但在关于“辩”的定义、法则、态度等有关论述中明确揭示了逻辑规律的基本内容。相比而言,墨辩关于逻辑规律的理论最丰富,论述也较为深刻  相似文献   

20.
论先秦正名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在对正名的语义分析基础上 ,阐述先秦正名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其一 ,在概念认识过程中强调内涵 ,但在思维过程中应用模糊语言 ;其二 ,在推理过程中强调整体化思维 ,但缺乏形式、系统化的逻辑构造 ;其三 ,在伦理化社会中法律权威性弱化 ,有法制而在思想意识中非法治。作者藉此提倡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变革 ,强调东西方思维方式融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