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同姓不同源(宗)的北方汉民爨氏家族在不同时间南迁入滇.以官职为氏的爨祖战国魏爨襄,其后人南来入滇有爨习和爨遐两支:爨习在东汉末为益州牧刘璋建伶令,其先祖是东汉后期来滇戍屯的长吏.爨遐在魏景元四年灭蜀汉时“左迁”南中.以邑(地)为氏的爨祖爨肃.爨本芈班(子文)之后,东汉末年,爨肃因功“采邑于爨”,官河南尹,入魏为尚书仆射河南尹,其后人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年置上庸郡,或魏明帝黄初二年省上庸郡并新城郡,或魏太和二年复置上庸郡时迁上庸地,魏景元四年魏灭蜀汉时迁蜀.后有爨深以晋武帝泰始六年或泰始七年置宁州之时,来滇仕晋新古郡太守,后有爨琛或爨頠相继为宁州刺史.  相似文献   

2.
吐蕃王朝早期的韦氏家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氏家族是吐蕃王朝时期主要的贵族家族之一。以韦氏为代表的贵族集团在吐蕃王朝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复杂的。韦氏家族在王朝早期的活动集中表现在不同内容的盟誓和贵族家系间的关系上,显示出吐蕃贵族们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吐蕃政治的发展。可以说,吐蕃政治是王室与贵族间妥协的产物,这一思路对于古代吐蕃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骆宾王在参加徐敬业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之后,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悬案。本文依据有关史料,参考时人的有关论述,考辨骆宾王的下落问题。  相似文献   

4.
7至9世纪间,随着吐蕃王朝的强盛与扩张,其疆域迅速扩大,尤其是安史乱后到吐蕃王朝灭亡期间,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些吐蕃王朝的占领区,当地居民遂成为吐蕃王朝所管辖的人口,同时,吐蕃还从唐境虏掠大批人口充实其占领区。这些因素使吐蕃王朝人口激增,成为藏族历史上占有人口最多的时期。保守估计,有唐一代仅吐蕃新占领区的人口峰值就接近300万。吐蕃所控人口的变化与分布,对当地的民族成分构成及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蕃西川战争及相关路线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吐蕃从雅隆河谷兴起后,统一了青藏高原本部.随后,在历时一个 半世纪余的东扩过程中相继征服了川西高原和河湟陇右的诸部落人群,唐蕃之间东部的缓 冲区尽失.自此开启了唐蕃之间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争.纵观这一战争,总体上可以概括 为两大特点:一是唐蕃在剑南西川一带进行的诸多战争,往往具有"过境"、 "策应"、甚 至是"被卷入"的特点;二是自吐蕃势力达于西洱河地区以后,其大多是自南边北上寇黎、 稚,而少有专门自松茂地区南下以寇黎、雅为目标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中西交通吐蕃-勃律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铭 《西域研究》2007,21(2):76-84
7世纪末到9世纪中叶,吐蕃为了沟通与西域各国的交使和贸易关系,与唐朝开展了长期的争夺西域四镇的斗争。其间,吐蕃曾致力于经营一条经由大、小勃律,过护密,东至四镇,西抵吐火罗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吐蕃-勃律道。这条通道的一部分虽然与闻名中外的僧人"求法中道"重合,但吐蕃经由大、小勃律,架藤桥,筑城堡,北接护密道,无疑对青藏高原经克什米尔、帕米尔去中亚的交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吐蕃-勃律道在唐代中西交通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陆离 《兰州学刊》2006,243(11):97-98
敦煌文书P.t.1089号《吐蕃官吏申请状》中记载的stagi-zar-can和stagi-zar-cung,即藏文史籍《贤者喜宴》记载的吐蕃六勇饰之zar chen和zar chung,含义分别为虎皮缎鞯和虎皮马镫缎垫,是吐蕃王朝奖给立有战功者的两种不同规格的虎皮制品。stagi-zar-can实际是stagi-zar-cen的误写。分别被授予这两种虎皮制品的吐蕃官员即被称为赏虎皮缎鞯者(stagi-zar-can-pa)和赏虎皮马镫缎垫者(stagi-zar-cung-pa)。  相似文献   

8.
史籍中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护送成员以及路线记载语焉不详,根据新见文献考证王涛可能是文成公主使团重要成员之一。贞观十五年(641)前后,唐蕃古道北线地区民族矛盾复杂、激烈动荡。护送队伍重要成员王涛熟悉唐蕃古道南线的情况,又有唐蕃相接的地利之便与唐军威势之胜,因此经唐蕃古道南线入藏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西藏王统纪》和传统藏戏《文成公主》中关于入藏经历和路线的记录符合贞观十五年左右四川松州周边区域的实际情况,可考地名则直接指向了唐蕃古道南线区域。结合敦煌古藏文文献,可以看到文成公主一行在通过唐蕃古道南线进入吐蕃后并没有继续前往逻些,而是绕道北上进入青海与松赞干布会合,再经唐蕃古道北线西段最终抵达逻些。  相似文献   

9.
尤佳 《天府新论》2010,(3):125-129
《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均有关于刘邦入秦行军路线的记载,但各本所叙多有抵牾,后世学者也各有尊奉。通过对文献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刘邦军先攻成阳、杠里,次战成武;攻昌邑仅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07年;是年四月,刘邦南攻之城为颍阳,而非颍川。同时,也对刘邦不走函谷关道,而选择武关道入定咸阳的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樊绰《云南志》收录的《异牟寻誓文》,是反映南诏与吐蕃联盟关系破裂和与唐关系恢复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是南诏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原始史料.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到南诏背蕃归唐具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依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云南省民营经济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但民营经济在其发展中显示出大起大落、总体实力较弱和整体规模较小、第三产业偏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表明云南省民营经济的总体水平还处在成长阶段,后续发展的空间较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  相似文献   

12.
吐蕃自松赞干布统一以后,就频繁和唐朝交往。这期间有和平的交往,也有战争的交往,但对于总体实力弱于唐朝的吐蕃来说,战争交往理应对吐蕃不利,但事实是吐蕃采取了各种针对唐朝的措施对唐进行进扰,包括在作战的季节选择上都针对唐军的弱点进行了长久的战争,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季节对唐蕃之间的战争是有很大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罗勇 《学术探索》2014,(10):106-111
文章从政区设置、边疆经略、民族史等方面,对目前学术界对有关明代滇西边疆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述评,对研究新动向和视角进行了总结.认为从地方、中央甚至周边关系的多重视角研究边疆地区,可以发现边疆与中央、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并发现这种互动关系对边疆社会变化的推动作用,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滇西边疆的发展与形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清代云南私盐活动十分活跃,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统治秩序。以咸丰为界,前期主要是腹地私盐,后期主要是边岸私盐。前期腹地私盐的泛滥主要与制度的缺漏、沉重的封建剥削、利益的驱使以及私盐所具有的优势有关。后期边岸私盐的侵销主要与市场需求、边民互市和借销邻盐的基础、天灾人祸、清末名目繁多的盐课以及帝国主义的纵容等因素息息相关。清政府对私盐的态度历来是深痛恶绝的,而随着时局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边岸私盐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清初云南汛塘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代中后期镇戍制下汛地概念的出现,云南交通沿线哨戍的广泛存在,为清代云南绿营兵汛塘分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全国绿营兵建立后即分汛设塘的史实、云南部分府州县志对清初汛塘设置的记录以及当时方志对汛塘情况“疏虞”不载的特点看,云南汛塘制度于清初即已形成;与云南统治形势相适应,清初云南汛塘制度显现出汛塘兵丁不多、设置内重外轻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元代国家空前大统一,云南地区作为元朝的一个行省,第一次归于中央政权直接管辖之下。蒙古人、回回人、汉人较多进入该地区。各民族间联系加强,各民族文化与婚俗相互影响。这有利于缩小西南边地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差距,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Phinney(1992)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和ValkKuar(2001)民族认同量表,以3905名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了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得出结论:(1)云南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体上都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2)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  相似文献   

18.
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选拔及相关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立英 《学术探索》2004,(1):112-114
作者从留日学生的选拔、留日经费与赴日路线3个方面,对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选择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唐蕃古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蕃古道在汉藏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重点对唐蕃古道的唐蕃段、蕃尼段的形成原因及其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意义进行重新探讨。唐蕃古道的唐蕃段并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在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才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期,这条道路在汉藏关系紧张时期同样是两国使者和后勤保障部队的主要通道,在大部分时间也是畅通的。蕃尼段在中印、藏印文化交流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条道路对于吐蕃王国的重要意绝不亚于在中印文化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近20年来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取得的进展和重要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指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