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建安士风论     
建安士风论孙明君处于汉魏转捩之际的建安士风自有其特质。以往的研究多将建安士风作为魏晋士风系统的子系统。虽然,通过对士风相关的诸多文化因素──哲学思潮、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审美风尚──的探讨,在魏晋士风系统的整体研究上成果斐然。但其致命的弱点在于忽略了...  相似文献   

2.
庄子与庄子思想对魏晋士风的产生及其各方面均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庄子思想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完成了其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对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时代妇女的精神风貌都是所处时代风尚的折射 ,汉晋之际妇女的精神风貌的转变 ,即与时代风尚的转变特别是士风的变化密切相关。较之两汉 ,魏晋妇女的精神风貌具有显著的特征 ,这些特征与魏晋名士风流极相吻合。两汉和魏晋妇女风貌的不同特征 ,显示出中国历史时期妇女精神史上的一段艰难轨迹  相似文献   

4.
肖能 《理论界》2009,(1):161-162
器量这个评判人物的范畴大行于魏晋,一方面源于把人自身视为独立的价值存在,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器量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由此决定了自觉追求器量成为魏晋士风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陆静卿 《江汉论坛》2004,1(3):57-60
每一个时代妇女的精神风貌都是所处时代风尚的折射,汉晋之际妇女的精神风貌的转变,即与时代风尚的转变特别是士风的变化密切相关。较之两汉,魏晋妇女的精神风貌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与魏晋名士风度极相吻合。两汉和魏晋妇女风貌的不同特征,显示出中国妇女精神史上的一段艰难轨迹。  相似文献   

6.
较之前代,魏晋士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风貌:从何晏、王弼等正始名士引入“自然”的概念对名教思想作新的解说,到阮籍、嵇康等竹林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放诞无忌,再到郭象等“名教合于自然”的合理解释,士子们终于找到了协调、安顿历史变迁中自我人生的方法。魏晋士风变迁的实质是在信仰迷失、进退失据的困境中士子们力图重新建构人生指导理论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生当魏晋易代之际 ,经历了较常人更多的人生坎坷和磨难。他们以其不同凡俗的道德文章和社会文化行为 ,有力地影响着两晋文风、世风和士风。但是 ,有关他们的一些史实 ,如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当作何解 ,竹林之游的起迄时间等 ,都有一些不同看法。本文梳理史实 ,详为考证 ,对竹林七贤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两晋士大夫崇尚玄学,行为放达,任官不尽职守,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士风。这种士风的形成历经了西晋初年、晋武帝执政后期与元康时期三个阶段。激荡这股士风的,是在朝与在野的两种玄学,两者虽在理论上有诸多不同,却都在反传统的方向上推进着士风。士风由上至下推行的权力基础是名士掌握的社会舆论,由此影响国家选举。而玄风熏染下的社会并未实现名教大治,主要原因是玄学美化了社会的原生态,民风又受到社会上层放纵风气的影响。士风的流弊与士族对权力的独占造成许多士人的保守倾向,自立于时风之外。但是他们仍在基层社会主持着名教清议,以“乡曲之誉”约束着士人。  相似文献   

9.
汉晋之间,社会思想与文化经历了深刻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东汉末年的隐逸之士戴良是一位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人物。他在孝行上强调自然、真挚的感情因素,而不拘泥于僵硬的儒家礼法制度。他待人接物,完全出于自己的好恶,对同类谦虚有加,对虚伪的礼法之徒则不以理睬,甚至表示轻视儒家圣人。戴良的言行虽多怪诞不经,但体现了其时士风变化的一个趋向,成为此后人们效仿的典范,可谓魏晋风度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士风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晚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士风有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忠义方面的表现,有腐败方面的表现,其中变节之风远胜忠义之风,奸佞平庸之相对士风影响大于忠义之相的影响,忠义状元在晚宋据于少数,多数太学生风气大坏,时人对士风不良的激烈批评,反映了晚宋士风的主流为士风败坏。  相似文献   

11.
从梁代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时代是一个充满诗性精神和赏美慧眼的时代。宫体诗则是梁代诗歌的典型代表,更是齐梁新变时期宫体新变的标志性产物。对于宫体诗,传统认识往往习惯于在诗歌艺术的形式表现方面对其加以肯定,同时还要指出其因题材限于宫闱之间、闺阁之内而具有题材狭窄、笔力纤弱的不足。但事实上,宫体诗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梁代宫体诗与陈代宫体诗更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经典批评术语,围绕着它,生发出了诗画转化说、诗画相异说和诗画一致说。究其本意,苏轼所认为的“诗中有画”,是指诗歌要像绘画一样具有相似写意风格,并且这种艺术风格是由绘画主导产生。围绕着“诗中有画”的争论,反映了不同时代对诗歌形与神关系的不同看法,是一种话语运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唐诗风蜕嬗之际,元白、韩孟诗派极力要打破诗歌发展到盛唐时所形成的审美经典与规范,而独立于两大诗派之外的刘禹锡诗歌却仍在追求清新婉美、雄奇健举的传统风格,可视为对此经典与规范的努力维持,这与元白、韩孟诗派的开拓与创新同样具有诗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综观刘禹锡诗歌,其中既具高标远韵、清丽天然等盛唐遗意,亦有自身的独创之处,形成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刘禹锡步武杜甫,选择的是一条尊经学古与创变求新并重的道路,对中唐以后诗人颇具启示意义,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9,22(6):70-74
王忠范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诗歌,是他比较钟爱的体裁。王忠范的少年诗,感情真挚、自然流畅。在王忠范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塑造了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少年儿童形象,着重抒写了少年儿童细腻美好的情感世界,揭示了少年儿童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此外,富有现代性色彩的语言表达也彰显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颜真卿赴洛阳向著名书法家张旭请教笔法,是其成就楷书艺术的转折点。河洛大地现存的颜真卿几件楷书作品,能够清晰反映其前期清瘦、后期丰腴的风格特点,大致体现出他创立颜体楷书所经历的从摸索到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且复杂,反映了他心灵中最为真实的情感状态,包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实际耕作的艰辛感受,以及不能超然世外的苦闷情绪。其艺术风格也独树一帜,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质朴、平淡和所蕴涵意境的高度统一。此外,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还表现在构造了桃花源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提倡"诗界革命",中国诗歌开始由旧体诗向新体诗转型。"新名词"入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导致中国旧体诗严密的文体体系出现松动、崩溃的趋势;对言文合一与民谣的大力提倡,使白话进入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言文分离、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大批的通俗体诗歌;"以文为诗"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明晰界限,赋予诗歌以散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移晚明诗学之风气的竞陵派选本《唐诗归》对李白诗作出了“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的重新解读:对其雄快风格加以辨证品评,独取其“雄”、“厚’’兼备之作;从调“厚”、情“深”、境“幽”、法“严”等方面阐释其静远幽微之境;反映了李白诗在晚明“复古”与“性灵’’两大诗学潮流之论争及汇融中,继续经典化的特殊表现;促成了李白诗的丰富内涵、风格及体裁在清代的全面接受,对深入认识明清之际唐诗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珂  胡兆明 《阴山学刊》2005,18(3):32-35
新诗在20世纪汉语诗坛占有主导地位,却没有建立起必要的诗体。尽管有很多诗人致力于新诗的诗体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确立了新诗的初步形态,新诗诗体建设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20年代初中期初步确立了新诗的基本形态,特别是确立了新诗的两大形式特征———新诗的音乐形式和排列形式。新诗却始终处在文体自发与文体自觉、诗体的准定型与不定型、诗的律化与自由化、诗人的文体自律性与文体创造性的对抗与和解中,其中对抗远远大于和解,造成每种诗体都无法进行持续的建设,使诗体建设成为百年新诗最大的问题。目前正是加强诗体建设的重要时期,21世纪新诗的诗体建设既要正视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既需要现实的构建策略,也需要理想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伟 《阴山学刊》2009,22(1):56-58
赵剑华是应运而生的时代歌者,他倾情于钢铁,在诗中频繁地书写钢铁,而且贯穿他创作生涯的全过程,“钢铁”成了他诗作的核心意象,写钢铁的诗构成了他诗创作的主调。“钢铁”之为意象,已然不同于物质的、物象的钢铁那般冰冷、僵硬,而注入了诗人饱满的情感,他把钢铁的品格与钢铁工人的品格融合在一起来讴歌。现代工业的壮阔,产业工人的豪迈,诗人赵剑华的男人气概,冶为一炉,铸成其刚健道劲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