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万事开头难,每门学科都是如此。 ——马克思《资本论》序言 一、构建未来家政学理论体系,是填补未来学关于未来家政学理论体系空白的需要 不言而喻,未来家政学是未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预测未来家政又不能不简要地提及未来学。“未来学”是德国学者奥西普·弗莱希泰姆首先提出来的。1943年,他在柏林大学执教时,提出了研究未来的必要性。并指出:“未来学”是研究未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40—50年代以社会科学为主,侧重纯理论研究,仅把未来作为一种哲学概念,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探讨;60年代转向应用研究,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研究机构;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学”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人一地关系问题的历史回顾,分析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有利因素和无利影响指出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未来人一地关系的发展方向:即以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致力于构架新的社会、伦理、经济、环境相互协调共生的人一地关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罗马俱乐部”主任佩切伊的近作《未来一百页》及该组织最近的报告《微电子技术与社会——是祸是福》进行了评论,同时作者也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未来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现代西方未来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不仅为现代西方未来学提供了多方面的思想“营养”,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作用,使其在世界观和历史观等根本问题上陷入了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思想来建立我们的社会预测科学,既要借鉴、吸收现代西方未来学的积极成果,又要谨防其消极因素扰乱我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5.
未来学辩证法是反映与创造从现在到未来发展趋向的必然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现在和未来的矛盾“张力”问题构成了未来学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既不同于自然辩证法、思维辩证法,也不同于历史辩证法。未来学辩证法给人们的是一种预言概率,一种理想的企求,一种两难之间的清醒与谨慎。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未来的兴趣和对未来预测的严肃尝试已具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现代“未来学研究”是由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一些势力组织发起的。它们在许多工业国家同时开始研究“未来学”这门学问,这些组织是:  相似文献   

7.
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进程中,资产阶级的未来研究和未来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资产阶级未来学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及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潜力的评价,虽然象往常那样充满着矛盾,其论调除了过于乐观,就是极度悲观,并且,时至今日,极大多数未来学的著述仍然把脱离现实的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作  相似文献   

8.
发轫于本世纪初、加速于五十年代前后、势态迅猛的新科技革命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国外许多社会学家、未来学者对这场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进行过热烈议论和精心预测,由于立场和视角的差异,争论仍在进行之中。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如何看待这场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这不仅是关系到能否正确回应西方学者的批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影响着能否主动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正确制定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现实课题。所以,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力图从评价这场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中得出一些有益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则性启示。  相似文献   

9.
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有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影子,又在其中注入了现代革命意识。大致来说,其主题形态可分为“革命战胜爱情”“革命与爱情交融”“革命衍生爱情”三类,其话语模式也有失度的革命话语建构、虚夸的浪漫主义表达、鲜明的“男权”中心话语等类别。“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模式中的女性并未因革命而真正实现个人解放,其在“男权”话语中的弱势地位、失语状态或极端抗争方式等,仍在昭示着革命时代的女性解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人们未来生活方式形成的途径和方式问题,在当代意识形态斗争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形形色色未来学概念的产生,在资产阶级社会生活中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些形形色色的概念象镜子一样,反映出进入普遍危机第三阶段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命运。资产阶级未来学家提出的未来生活方式“方案”表明,如果“未来文明社会”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的”,“技术至上的”等等)基础上的话,人能够指望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例如,布热津斯基(Z.Brzezihski)想象的未来生活方式是这样的;人的行为将程序化;技术手段将能够把每一个人置于经常的监督之下;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三年底,根据报刊对“新产业革命”的介绍,校领导召开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文、理科各系的有关教授、副教授、专家以及教务、科研、学报和各研究所的负责人共二十余人,会上着重座谈了近代几次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问题,这次新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学科建设和改革方向,以及加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等问题.现选登经济系陈家盛副教授在会上的发言.对新技术革命方面的问题,文、理科各系将继续深入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对于我们不仅涉及具体技术,更重要的是新技术革命将带来社会结构、人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结构、劳动结构等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国的封闭型教育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这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也是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去年国庆节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这个题词是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它为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讨, 有人认为现在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开始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面向“信息社会”,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电脑。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不全面、不确切。“三个面向”的核心问题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两个文明建设。这是由教育与政  相似文献   

14.
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和智能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十分迅速,可谓“一天等于二十年”。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新社会生产力的哺育者,正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当代教师要具有适应时代发展和新技术革命需要的未来意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这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本文就此作些粗浅的分析,以做引玉之砖。一教师的未来意识,是为未来而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意识。它是教师自觉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需要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预测作用增长和围绕着未来问题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的条件下,马列主义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对资产阶级未来学的批判。这项任务之所以迫切,是因为未来学既研究认识应用问题,又履行意识形态职能,近二十年来它充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宣传的众多理论的概念基础,决定着这些理论的临时方向:在未来问题方面出现的新理论最多,它们被极力吹捧成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民族“文化血型”的研究正是为探讨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同时也有助于超前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民族问题。作者第一次提出“文化血型”这个理论概念,同时提出民族未来学概念。认为随着现代化的进行,“民族未来学”将深入探讨“民族结构”和民族“文化血型”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技术革命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场以微电子等尖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日本兴起.日本舆论界一般用“新产业革命”或“新技术革新”来称呼这场新的技术革命.总的看来,新的技术革命在日本还是刚刚兴起,有可能取代或改造现有传统产业的新技术,也要在九十年代以后乃至下世纪才会开花结果.然而,随着一批新兴的工业技术群的出现,在日本的社会经济领域中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趋势. 第一,信息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上.一般认为,这次新技术革命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又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处出现了一系列新生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科学学、未来学和创造学等。这已不是两大学科内部的衍行、分化和综合,而是两大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未来学是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就其作为对教育未来现象的认知活动而言,是从属于教育未来学的。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不仅是认知活动而且是设计活动,是对教育事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低质态向新质态发展过程的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问题的谋划,其研究成果即形成的某项教育发展战略具有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崛起。这次新技术革命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和变化。本文仅就“新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一课题,做一点尝试性的探讨,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如何估价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