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教育,因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其中的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扮演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要角色。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所制定和实行的一系列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变迁历程。笔者通过对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宏观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和基础教育政策形成机制等因素对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义务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探讨了义务教育城乡失衡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破解路径.国家对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实行不同的资源分配政策,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失衡.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行重点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资金援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过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由乡为主体转到以县为主体。政策的变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经费不足、投入主体单一等问题,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投入主体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投入主体的重心,加大投入量;扩大投入主体的范围,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经历了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政策变迁。政策变迁的原因是义务教育制度的稳定性、社会大环境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义务教育相关主体对利益极大化的追求三者之间持久的冲突。政策变迁虽已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路径依赖性强、政策变迁滞缓时间长、制度缺陷多等原因,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推进乏力。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反哺农村教育,消解历史欠账,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变迁,消除路径依赖;加强政策学习,缩短政策变迁滞缓时间;完善现有政策,弥补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目前该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稳定、有效、均衡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构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新体制,一要增加教育投入总量,建立公平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二要明确政府责任,提升投入主体重心;三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四要完善教育财政法律法规.在分阶段回顾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特征,并就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教育政策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是党对变化中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环境所作反应的不断调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政策缺位及管理"真空"现象依然存在,有必要在考察原有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基础之上作出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义务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探讨了义务教育城乡失衡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破解路径。国家对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实行不同的资源分配政策,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失衡。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行重点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资金援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最突出 问题就是经费不足,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缺口进一步加大,农村办学体制与农村财税体制的 矛盾日益显露,阐述了重新审视和改革现行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政策的必要性和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税费改革引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锐减,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要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为应对农村税费改革,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实际全部为县负担的机制,完善为由中央、省(市)、县共同负担.为此,提出了十二字改革原则"最低标准,基数不变,差额共担",以求建立和实行法制化的县级农村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变政策支持为制度保障,保障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使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目前该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稳定、有效、均衡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构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新体制,一要增加教育投入总量,建立公平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二要明确政府责任,提升投入主体重心;三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四要完善教育财政法律法规。在分阶段回顾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特征,并就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的着力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教育问题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新战略;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再次将这些战略作为年内工作重点.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新战略,义务阶段教育需要以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高中阶段教育需要以加快普及为目标,以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为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澄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关系,需要澄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施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关系,同时需要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延边地区朝鲜族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延边地区朝鲜族城乡义务教育呈现非均衡发展状态。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推进城乡联动发展和朝鲜族农村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朝鲜族城乡义务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探讨义务教育城乡失衡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破解路径。在"穷国办大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下,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城市教育的消极差别化政策,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失衡和断裂。体制和政策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和发展失衡的最主要因素。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行重点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资金援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以此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区域性评价制度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是难中之难,农村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在我国农村教育由"两基"迈向"两全"的新征程的今天,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以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为导向.为此,建立适合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区域性评价制度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评价走向科学化和制度化,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得以均衡发展和顺利实现"两全"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斗成 《东方论坛》2017,(5):126-127
民国时期是中国新式教育的起步阶段,乡村教师是当时承担基础教育的主力.前此有关民国教育的研究中,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多属于民国教育史或是民国小学教师群体研究范畴,专门的民国乡村教师研究尚不多见.姜朝晖的著作《民国乡村教师社会角色研究》在此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著作在研究视角、资料运用,特别是观点认识上都有一些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国外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全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通过立法和政策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政府提供农村教育的经费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农村非正规教育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对民国时期(1912年1月民国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江西省行政区划的沿革变迁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发展义务教育,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近30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政策初始期、政策发展期、政策深化期和政策完善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退出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基础教育的发展由量的扩张进入了质的提高的时期。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师资质量较低。在新时期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面临着结构性过剩,必须逐步实施分流的现实。要实现农村富余教师的合理、有序分流,必须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特...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政策在农村地区遇到了执行上的困境。究其原因,义务教育课程政策在价值取向和内容上的失范与失衡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寻关照农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和生存场域的义务教育课程政策是促进农村社会顺利转型和解决农村儿童受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