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朝营田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田使起源于北齐。唐朝营田使开始设置于边疆,以后逐渐扩展到内地。唐朝的营田使分为州(军)、道、诸道三级。营田使具有常设固定的性质,是唐朝为加强对分布广泛、数量巨大的屯田、营田事务的管理而设置的,曾在唐朝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唐五代,“屯田”和“营田”是封建土地制度中两项重要内容。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争议不决。本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分阶段理清了两者的关系,认为在唐前期,“营田”泛指经营土地,“屯田”是一种特殊的官营土地制度。唐后期至五代,出现户部营田务管领的营田,乃是与屯田并行的另一种官田系统。文章还否定了唐后期屯田转化为营田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水利工程从古至今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明代定都北京,天津作为京都门户,在明初就实行了军屯。文章主要从《明实录》中的相关记载,剖析当时中央政府对天津及其附近地区的水利营田发展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南宋的营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南宋营田的研究,国内史学工作者似乎都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从来的研究者都将这一重大课题纳入南宋官田的范畴笼统进行论述,一般都流于简略,并且,其中有些观点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本文就试图对南宋营田作一专题研究,并对南宋营田的恢复发展、经营方法、阶级关系以及经营效果等四个方面作一些较深入的探讨,以补前人之不足。不当之处,敬希批评指正。一、南宋营田的恢复和发展宋人王应麟认为,屯田发展到唐代已是极盛之时了。据《新唐书·食货志》所  相似文献   

5.
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佛教盛行,佛教教徒也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在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的佛教与军事关系逐渐密切,充分反映了敦煌地区佛教社会化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敦煌地区军事阶层(将领、士卒)与佛教信仰的关系作为出发点,讨论了他们信仰佛教的目的、方式以及信仰的对象。在文章的末尾讨论了敦煌地区的佛教文学与边塞文学中的军事文学之间的一些关系。  相似文献   

6.
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政府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统治形式。中央王朝通过对控制一定地域、掌握一定军事、政治、经济权力的各族首领,授给不同级别的世袭文武官职,让其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定的义务,并对本部落或本地区进行世袭统治。明清时期,这种制度曾广泛存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国时期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解放后才被彻底废除。在我国北方,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颇具代表性。它自明初形成至1931年被明令废止,在土族地区竟存在了560余年。为了对土族地区历史上的土司制度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本文就明清时期土族地区土司的军政活动作一考察,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唐代平卢节度使始置于开元七年,与营州都督共同负责营州军政事务,在官职任职中,平卢节度使多以他官兼任,相继以营州都督、柳城郡太守、营州刺史充任,且多兼充支度使、营田使、运使等职,或摄御史中丞(大夫),亦兼押蕃使。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依个人愚見,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國家土地所有制并存,而以前者为主導。在兩稅法頒布以前,北方某些地区曾經时断时續地实行过均田制,封建政府通过均田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但是,均田制的实施在原則上是以不触动地主占有土地为前提的,所以,随着社会經济的發展,私人地主便進一步侵吞土地,由民田及官地,至开元、天宝之际,地主庄田即在在皆是了。这样,作为國家土地所有制的均田制澈底破坏了。兩稅法頒布以后,虽然官庄仍屬國有制,但封建政府通过官庄掌握的土地数量远較均田制实行时少,而且官庄本身由于采用一般地主庄田的經营方式,國有性質也日益削弱。因此,中唐以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統治地位進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北宋设立榷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官府的专卖与专买,在国防上达到羁縻蕃族的目的。自熙河开边之后,为联合河湟蕃族制夏和助边的需要,北宋在河湟一带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屯、营田,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逐渐作为商品出现在北宋的经济贸易当中。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禅宗流行,本文通过对敦煌发现的碑文、墓志铭与邈真赞等文献的考察,以透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禅宗信徒修习的基本特点,尤其是信仰人群与信仰内容的独特性.从中可以看出,禅宗在敦煌地区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其信仰者遍及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时人们信仰的既有早期般若禅学,也有北宗的渐悟、南宗的顿悟,而更多的则是南北宗兼修的敦煌本地禅学.  相似文献   

11.
唐代设有敦煌郡司仓参军等官员管理官仓粮食的征收发送等事务,沙州豆卢军军仓的管理则由其自身负责;蕃占时期吐蕃在沙州设有仓曹,即仓岸(stsang mngan),它源于吐蕃职官岸本(mngan-dpon),又受到唐朝仓曹参军、司仓参军等职官的影响,stsang即汉文"仓"的吐蕃文拼写,仓曹负责当地官仓、军仓和寺院用粮的征收、发放及核查等工作;归义军设立仓司,长官仍为仓曹,其职能与吐蕃沙州仓曹相似,归义军官仓也同蕃占时期的沙州官仓一样,给寺院布施、发放粮油等物.  相似文献   

12.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酿酒业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吐蕃占领时期敦煌酿酒业进行了探讨 ,认为吐蕃占领敦煌之后采取与唐朝政府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当地酿酒业 ,使其酿酒业有着鲜明的特点 ;蕃占时期的敦煌酿酒业对归义军时期酿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归义军时期的酿酒业是蕃占时期敦煌酿酒业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晚唐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变化的特点及其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中后期的中书门下体制历经晚唐、五代的演变,至宋代前期形成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民政、军政的二府体制。其中五代是体制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正是在五代后唐时期,始于唐代中期的枢密院一职,从原先的掌文书通进发展成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形成“二府”。此后历晋、汉、周、宋,经过不断的调整发展,二府体制逐渐严密完备。枢密院地位的这一变化并非完全是唐代枢密院自然演变的结果,而是更多的与后唐封内的中门使一职有关。  相似文献   

14.
敦煌石窟历史悠久,其壁画保存了自北朝至宋元时期大量的服饰图像和资料。因敦煌壁画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唐代服饰美学的重要资料。以唐代的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材料,从服饰的色彩和形式等方面探析敦煌壁画艺术中唐代服饰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在汉语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这一时期重要作品《敦煌变文集》和前代相比晓畅易懂、明白如话,体现出这一时代的语言特征,是古白话系统逐渐成熟的标志。通过对敦煌变文中词缀的分析,揭示出部分汉语词缀从魏晋六朝到唐五代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证明了附加式构词能力逐步增强是近代汉语复音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唐五代宋初婚龄问题,传世文献中的直接记载较少,但卷帙丰富的敦煌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变文等资 料中则有不少间接的,而又是第一手的史料,由此反映了我国中古时代婚姻制度、婚嫁文化及其相关的社风民习等方面的真 情实况。本文梳理有关材料,对于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作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隋唐工部尚书的职能深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并与司空之间存在因承关系.东汉是隋唐尚书工部制度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雏形和形成时期.隋唐尚书工部四曹在西晋时期就已全部出现,此后,除了所属部门变动剧烈外,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到了隋朝,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大兴土木以及中央制度的调整,尚书工部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并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敦煌医籍尤其医方类卷子涉及的量词颇多,且部分卷子不见于传世古籍,作为研究量词的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语料价值。通过考察敦煌医籍中的23个借用名量词,发现借用名量词大多相对稳定,但时代的变化使一部分量词称量范围扩大或缩小,或者出现新的量词。障为医籍的特殊性,出现了同时代别的文献少见或未见的量词,或者剐的文献中已有的量词但在医籍中称量对象不同。因而或可作修正旧说确立新说之用,或可更为全面地反映唐五代及唐五代以前的量词用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排阵使这一职官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脉络,通过梳理历史文献的方法,研究显示:随着作战阵法的复杂化,唐代首先出现了排阵使这一职官,五代时任命较为频繁.宋代沿袭五代亦设有排阵使,但自澶渊之盟后排阵使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排阵使为高级武官的差遣,多以任节度使的武臣出任,或由军事指挥官兼任,也有以内侍担任排阵使的情况,此时多为排阵都监,更侧重监督的职能.五代时期尚武精神浓厚,因此选择排阵使以武勇为先.宋代由于实行将从中御之策,皇帝多选用亲信出任排阵使.排阵使职能不限于排阵,往往参与军事指挥和具体的军事行动.军事统帅往往身兼排阵使,或军事统帅本身负责排阵,因此排阵使逐渐失去独立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史上,署名并非从一开始即存在,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探讨古典文献署名的源起、体式及特征等必须以原始文献为基础。汉魏之际,在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之下,经史子集四部逐渐出现了独立署名,以姓氏或姓名署,并在魏晋以后渐成常例。到隋唐时期,四部典籍和各类文体的署名方式基本确立,但又各有分野,其中以诗歌最为复杂多样,有自署,有他署,有以姓名署、以字署、以官衔署。“某官某”逐渐成为文献署名的一般体式。就书写方式而言,写本诗歌的署名与印刷文本相比更为复杂、随意、多样。我国古典文献独立署名的出现和体式的确立与我国学术发展和文体发展的历程密不可分,每种署名方式背后都是一部学术史和文化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