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体系,可以分为构成它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社会心理学讲的构成民族心理的稳定部分——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性格和动态部分——民族情感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意识层次。审美意识做为自觉意识,包括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理性层次、审美趣味和审美理解的知性层次以及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感性层次。集体无意识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潜意识。潜意识作为显意识的源泉与基础,在外部刺激和召唤之下能够升华为显意识。显意识也可以通过积淀转化为潜意识。因此,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不能人为地割裂、对立起来,应当看成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潜意识学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部分。张爱玲十分重视潜意识在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她从潜意识出发打开人物隐秘的心扉,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潜在结构:一方面在对潜意识的分析中寻找人物行为的潜在动因;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感觉和细节描写折射出人物无意识心理——性心理。  相似文献   

3.
“无意识”未源于人类社会经验、信息的积淀,是潜意识的外在形式,其基本表现是:人类社会经验的心理痕迹、无意识思维、无意识感知和无意识行为。实事求是地确认无意识,能够丰富唯物辩证法,有助于对人类进步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对人的深层心理的发掘,并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揭开无意识的奥秘,将会加深对人的历史和人自身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原因之中,心理层面的原因是一个重要方面,甚至也可以说是根本,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都或多或少也根基于其心理基础。要正确发挥罪刑法定原则的机能,就必须研究其与社会潜意识的关系以及与人格理论的关系。从社会潜意识角度来看,罪刑法定原则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关键就在于罪刑法定原则要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包容作为其对立面的社会潜意识;从人格理论角度来看,罪刑法定原则要发挥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作用,防止犯罪,就必须能对人们的超我产生促进作用,人们的超我强大了,人们自身对犯罪的抑制作用也就增强了。通过对罪刑法定原则进行心理学分析,使人们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灾后的心理社会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对于各种紧急情况的反应源自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的因素 ,这与其家庭内部的互动有关 ,即家庭对灾害的准备 ;二是民族或文化因素 ,它们决定着个人所在的社区对灾害的准备。灾害的心理社会方面 :灾前个人因素个人心理决定着他对于危机和灾害的反应。家庭中决定个人心理社会行为的因素有 :家族精神病史 ;幼年期的精神创伤和行为异常 ;贫困 ;神经过敏、内向性格、特殊的恐惧 ;生活压力 ;身为女性。灾害的心理社会方面 :灾前民族或文化因素与个人生活的社区和地区背景有关的民族和文化因素决定着个人对灾害的准备。此类因素包括 :应对问题的仪…  相似文献   

6.
审美文化研究之一维──审美类型吴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凡审美活动必然都是人的活动,凡人的活动首先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情境中,按一定的情感意向、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进行的。虽然,不同的民族、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化活动或文化存在总是呈现...  相似文献   

7.
李颖  罗涤  袁利 《学术交流》2012,(4):189-192
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包括内部动力(善良动机和心理满足)、外部动力(同伴群体和社会环境)以及效果助力(过程顺利和结果良好)三大因素,同时遵循善良动机推动→同伴群体支持→社会环境鼓励→行为过程顺利→行为结果良好→个体心理满足的良性循环过程。在三大因素中,外部动力的作用尤为突出。应从心理动机、思想环境、同伴群体、教育模式四个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认知是决定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大量不合理认知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情绪困扰和心理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元认知能力与科学认知模式的形成、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为此,宜通过元认知训练来引导学生深入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看清自己的潜意识和认知模式,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模式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客观存在于任何民族之中的普遍现象,因而对各个民族的心理及其发展产生影响,从而成为民族心理学、民族学必然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动态研究来进一步理解民族心理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变动不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变迁在所有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这里所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具有某一特征的生态环境。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的出现便属于社会文  相似文献   

10.
姓氏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姓氏的语义取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心理特质.通过对比中西姓氏在概念内涵、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的异质,训析二者的文化特性,揭示中西社会在民族心理、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力求为解读中西姓氏的文化起源,了解不同社会的历史演变,弘扬传统的文化精髓,透视迥然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一个社会的心理健康状况由社会及其成员共同铸就,保健与减压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体调适只是其中的一种应对策略和手段。从心理咨询的临床视角出发,个体心理保健和减压可采取的操作方法为:保持对自己身心的敏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开启新的健康行为,洞悉并改变失效的潜意识模式,接受自身与环境中无法改变的现实,认识到周围环境对个体的异化要求,摆脱受害的家庭角色,以存在性的眼光看待危机并建设性地运用存在焦虑。这些观点和方法分属于不同的理论流派,具体操作时要根据个体的文化特点及人格水平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和整合。  相似文献   

12.
一、投射游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潜意识的运用投射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受试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面对无结构的材料,自由联想,无意中把受试者的心理结构投射到无结构的刺激材料中,主试扦以此来测试被试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动机的过程。常见的传统投射技术有罗夏墨迹技术、主题统觉测验、填句测验、角色扮演和画人测验等。  相似文献   

13.
权力是指在社会管理、组织机构中占有特殊位置、握有社会特殊资源,而具有影响他人行为与心理的力量,其中包括行政权力、司法权力与法人权力。权力人即指拥有这些影响力量的人。权利是指公民依照法律、法规和文化观念、道德规范而应占有的资源和享受的权益。权利人即应该拥有这些资源和权益的人。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约行为和社会规范因受到冲击而减弱,导致某些权力行为或权利行为失控。变革所触发的观念与行为“变异”,则导致了某些新的权力行为或权利行为的出现。在新的社会控制机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李泽民 《社会工作》2008,(23):45-46
社工司法矫治是指在社会福利制度内的一种专业化的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发送渠道。通过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改变处在违法犯罪情境中的人员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服务。矫治社会工作和司法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5.
人类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群体,大则国家、民族、部落、军旅、阶级、阶层、集团;小则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宗族、家庭等等。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各种群体彼此发生着物质的和精神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冲突,于是人们对所属的社会群体就产生一种意向所归的社会心理取向,这种社会心理取向就叫作人们的归属感。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形象地描写人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研究人们群体生活中的归属感,有助于文学创作理解生活、揭示人物行为的科学依据,从而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人的多维存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多维存在的统一。人的本质并不简单直接地来源或存在于某一独立的单线之中,而是来源或存在于多维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建构。人的遗传结构中编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发育的信息程序:一种是保证个体最一般的基础性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第一维结构生成的决定论式程序;另一种是规定某些可能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第二维结构建构的非决定论式程序。人与兽的区别主要并不表现于个体生成的第一维结构之中,而是主要表现于在第一维结构之上建构出来的第二维结构之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结构都具有二维统一的性质。人的多维存在性表明,人的本质是非决定的、开放的,人只能是一种在多维的综合中生成、建构和创造着自身本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Transition psychology: the membership approa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心理学者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实验室。为了描述、理解和解释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和行为逻辑,应该呼唤直面社会转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或转型心理学的研究,以超越文化特异性路径和稳态社会路径。其可能的核心构念是多元群体(成员)资格。  相似文献   

18.
黄健 《社科纵横》2009,24(11):72-73,84
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是“五四”时期最具批判理性色彩的精神小说,这些小说揭示和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描绘出具有深邃象征意义的“鲁镇”文化环境和“未庄”文化环境,于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结构中,发掘出封建专制统治下,愚顽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国民心理的痼疾,小说表现出强烈的思想启蒙和改良社会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识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目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深入,既给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20.
孙元  丁彩红 《社会工作》2009,(12):34-37
在校园生活中,中学生之间的言语欺凌行为并不罕见,在某种程度上,言语欺凌行为对中学生带来的伤害并不比肢体欺凌的小,甚至会留下永久的心理阴影,对其今后的成长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就中学生言语欺凌行为的现状来看,言语欺凌行为既受社会认知、个体情绪、人格特征等个体因素的制约,也受家庭、校园、社会以及情境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个案工作方法中的行为治疗模式对预防中学生言语欺凌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