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式主义强调艺术是对生活和事物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认知.主张打破人们思维和感受的习以为常的"自动化"的惯性,用"陌生化"的方法来加深和延长人们对生活和事物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恢复对生活和事物的质朴的新鲜的感觉.钱钟书对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及中国古代的修辞理论早已了然于心,所以在文学创作上有意识地注重文学的表现技巧,在文字的修词设色上苦心经营,以达到新颖奇特的陌生化效果.同时,追求"陌生化"要注意"度"的把握,要以熟悉为基础.这样才能既给人以新鲜刺激的审美感受,又不至于造成阅读和接受障碍而产生拒绝心理.  相似文献   

2.
俄国形式主义最关心的"陌生化"手法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势,使人们超越日常已熟悉的知觉感知而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全新认识.本文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语言方面的反常规现象.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创立的非常重要的理论。但是,一直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它在文学语言创造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这一理论也能应用在日常语言中。本文主要以公示语为例,分析了陌生化理论在公示语的创造上所起的作用,并指出经过陌生化手段创造的公示语同样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增强了审美的长度和难度。由此指出,陌生化理论的意义完全可以扩大到日常应用中来。  相似文献   

4.
文学人类学研究中的"陌生化"的运用,要求用新的形式言说新的感觉体验,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创造出一种对客体从未有过的感受和认知.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中的运用与人类学始终对"远方文化之迷"的学科追求有着异曲同工的所指;另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中也得到了应用性的发展,使得人类学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形式主义方法"的原则。"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虽然是20世纪初期的事情,但是,"陌生化"作为一种文艺创造的基本原则是文艺乃至文化发生、发展的一个通则,"变形"是艺术的"铁律"。认识并掌握这一创造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文艺实践活动中去,对于建构一个动态、开放、立体的现代文艺理论体系,都有着深远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文学概念,在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陌生化的过程,是事物以崭新的面目呈现于人们的审美视野的过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又来了,爱情》中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陌生化"是实现艺术目的一种审美方式,对文学审美有着重要意义。文学语言因自身的"自主性"特点和审美功能,其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语言意象的可感性、语言组合的超常性、语言表现的体验性。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理论核心范畴之一,旨在以此说明文学的独立自主性。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范畴以及文学形式的一种表现方式,"陌生化"以感觉为基础突破了传统的理性主义思维的樊篱。特别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概念,不论对于美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于现今生存于异化状态下的人们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lt;红楼梦&gt;中香菱与黛玉论诗.谈到了读诗时初有“无理“之感.但经过仔细品味之后,又觉“有情有理“,这种由“无理“到“有理“的感受过程正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陌生化诗学所倡导的审美特征.“无理“是相对的,是人们在直觉的或直观的阶段感觉到事物的形象不合传统,不合规矩,也就是“无理“.当人们欣赏思考时,却又发现自己熟悉的事物有另一种形式,并且揭示了事物特征的另一方面,进而便生成了“有理“之感.这种从“无理“到“有理“的获得美感经验的过程是无穷尽的.关键字:陌生化诗学;无理;有理;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陌生化翻译是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等翻译方法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文本变得"陌生",以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增加审美快感.分析许渊冲翻译风格中陌生化翻译策略的成功运用,描述了作为译者兼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主体性张扬的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1.
解读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翻译研究派的重视。文学翻译的产出和接受有着陌生化审美可以构建的意义之处。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语言实例来分析文学语言在语音、语义、语符三个层面的陌生化审美构建及文学翻译中译者对陌生化审美的再现,并进一步阐释陌生化的审美构建与再现必须适度而止。  相似文献   

12.
深度翻译是译者再阐释的理论,强调尊重他族文化,在译作中再现文化异质性.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创造手段主张打破读者习惯化、自动化的感受方式,背离日常语言和前在文本经验,使读者获得审美快感.陌生化使翻译过程中的求新求异的异质化倾向上升为一种审美再现.因此本文试图从深度翻译所倡导的彰显文化异质性本质入手,深入阐释翻译过程中所追寻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手法意味着文学要不断摆脱"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式,自觉追求"陌生化"的语言和叙述方式。《呼兰河传》使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使其回归文学的诗性本体地位,从而呈现出一个独创、诗意的艺术世界,这一手法的使用在叙述语言和叙述策略中尤为突出。叙述语言中,新奇的修辞手法,语言的反复和副词"就"、"了"的频繁使用是最富于个人化特色的三种"陌生化"手法。叙述策略中,"陌生化"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视角的运用,二是情节淡化和时间的假定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两大方面,从译本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审美效果考虑,译者需要将原文本在这两方面的陌生化特点在译本当中体现,以延长译文读者的审美历程,加深审美体验,了解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实现和原文本大致相当的陌生化效应.文化方面一般以异化方法为宜,语言方面则需要灵活采取异化、替换的策略,以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15.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打破传统文论的樊篱,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文艺学研究方向的内转,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探讨"陌生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审美突破,进一步从3个层面分析了达到"陌生化"审美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隔"与"不隔"说和"境界"说为基础对姜夔的创作多有诟病。其《人间词话》中的诸多理论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陌生化"多有契合之处。"陌生化"力图通过语言的阻碍和变形延长审美过程,实则是通过"隔"的创作方法达到"不隔"的审美境界。因此通过与"陌生化"理论的互释和比衬,可见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7.
论“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对人们惯常的自动化生活的艺术违反,通过对熟悉得失去意识内容的生活形态的变形,吸引人们对习惯生活重新认识和体验,找回或恢复由于习以为常而丢失的审美感觉.它是一种疏离生活常态增加审美时延的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艺术审美与娱乐活动,力求将人们从机械化、自动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重拾人们对于事物的感性认知。陌生化在电影中的运用很好地契合了这一要求,给观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文章以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为例具体研究陌生化效果在电影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意指打破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定式,利用形式的新奇变异,增加感知难度和时间,以期打破索然无味的阅读,重新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换言之,陌生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唤醒",延长阅读的审美距离。类比式翻译借由两种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理并表征与原文形式对等的审美距离,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法传达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言是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语符和语符链,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是原生性的、充满隐喻特性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文学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段:陌生化。陌生化是通过对普通语言的"扭曲"即"有组织的违反",造成对事物感觉的"惊奇感",从而达到"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陌生化"在对文学的阐释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