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问题是区域合作的核心问题,利益博弈贯穿区域合作的始终。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战略进入全面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但"中部战略"实施6年来,其"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的格局仍在继续,中部经济一体化仍面临重重障碍。为使区域合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尤为必要。为此,区域政府应该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消除恶性竞争和地方保护;结合国家政策进行二次制度创新,深化制度化合作,加强内部协调,推动区域务实合作,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产业合理布局的局面,共享区域合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产业布局优化的区域合作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娌 《学术论坛》2012,(6):138-143,175
导致北部湾产业布局优化中区域合作实质性推进困难,各功能组团争抢资源,引资恶性竞争,产业同构、空间组织混乱的主要根源在于,区域合作的法制化程度不高,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合作主体之间利益区分和共享机制缺位等主要区域合作制度供给不足。应在提升区域合作制度安排的法制化程度,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各政府跨行政区合作与利益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增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消除恶性竞争,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一体化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法律与政策是政府推动珠三角一体化的两种最重要的正式制度安排.珠三角一体化国家意志的强化、政策的局限性,法律的优越性以及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珠三角一体化政策的法律化.应以渐进方式,在遵循合法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科学原则的基础上,由法定立法主体依法将区域合作沟通协调机制、区域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区域合作利益均衡机制和区域政府间纠纷解决机制等内容上升为法律,从而为珠三角一体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区域性问题.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区域性的公共问题;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协调地方政府利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要求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扩大对内开放,启动内需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当前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主要建议是建立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跨越行政层级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包括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政策合作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等.通过扩大对内开放与构建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5.
区域合作的关键是协调各利益主体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各地区的有序发展。在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性和非隶属性,各地区往往根据本区域制定政策,出现各自为政,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阻碍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区域合作涉及到多个地区之间、多个领域的合作,政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如何化解和协调政策冲突,更有效的促进区域合作。这就要求加强政策价值引导、完善公共决策体制、提高公共政策技术,避免和协调政策冲突。  相似文献   

6.
东盟各国金融监管发展呈现的区域非均衡态势主要体现为监管机构与政府部门权责分布发展、各收入层次国家监管机构间协调与配合以及各国区域合作发展、自律机制发展、金融监管手段和方式发展等方面的非均衡。东盟国家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区域合作,应加强区域内不同发展层次国家间金融监管主体的国际合作;加强和完善区域经济金融领域的信息共享和监控;加快区域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区域金融监管人才交流、互动和共享,等等。  相似文献   

7.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晖 《天府新论》2009,(6):63-65
我国,跨区域合作方都首先是行政区,拥有本地经济政策和发展目标,因此,合作各方都是区域合作最理性的经济利益主体。特别是在合作初期,区域间缺乏区域合作的传统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区域间往往是自发性、低层次竞争,各自为政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每个行政区域的行为都构成其他行政区域追求自身利益行为的限制,各主体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还要依赖于合作他方的选择。因此,在区域间利益不断调整的博弈过程中,必须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区域边界存在着多重性,区域治理边界决定于交易成本的两难抉择。区域合作障碍的根源来自交易成本,通过协调机制改变交易成本内部结构将有利于谈判行为的实现。这种政治协调是突破交易成本障碍,促成集体行动实现区域合作的一条帕累托改进路径。文章从制度分析角度强调交易成本结构,即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实施成本和代理成本对区域合作的影响。以“9+2”合作区为例,提出通过构建包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政策网络及激励机制在内的区域合作政治协调框架,可以实现优化交易成本结构和区域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区域发展差距正在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即实现全面的和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种长效的新型协调机制。这种新型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补偿机制、扶持机制、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共享机制六个方面。要通过这六大机制,合理引导企业、政府、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群体行为,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长三角区域已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初步建立了区域内合作协调机制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一些弊端开始凸显,严重制约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只有形成一种新型的稳定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以机制推进政府与政府、区域市场与区域市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协作与互动,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地方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充分形成的区域经济不协调 ,已使该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协调与合作制度的创新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法制协调 ,协调机构及协调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在相关的制度设计及具体的建设措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地方政府从竞争转向合作,共同治理跨区域公共行政事务是共赢发展之道。府际合作能否成功,取决于各地方政府能否就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协调。促成府际间利益协调从政策调整向法律调整转型,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时势所需。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府际间利益协调当以法制协调为导向,关涉府际间利益协调的立法,可以采取"综合立法—单行立法"相结合、"中央立法—地方立法"相结合的立法体例,并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互信共赢原则和公开参与原则,通过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磋商机制、利益协议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协调监督机制与利益纠纷裁决机制,从而将府际间利益协调纳入法律规制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而政府行为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关系协调治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政府之所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职能重心转换不到位。而政府的职能重心之所以未能配合经济增长方式同步转型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在于官员晋升激励和地方财政收支的约束,因此建议改革晋升机制,调整转移支付和补偿机制。鉴于现行政府组织框架无法完全胜任协调区域发展的任务,应构建一个超越行政边界的区域管理机构并划定标准区域和问题区域,辅以法律法规等制度性保障,从而确保纵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使横向利益分配相对均衡合理。  相似文献   

14.
韩业斌 《兰州学刊》2023,(8):103-114
从我国目前的区域协同立法实践来看,区域协同立法存在着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协同立法成功样本较少、协同立法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有限以及地方政府官员从事协同立法的积极性不足。造成区域协同立法动力来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立法合作协议的约束力较弱,同一区域范围内地方利益协调难度较大,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需要引入新区域主义理论,以优化其动力来源。在新区域主义理论看来,一方面,需要健全区域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强化区域协同立法的外在动力;另一方面,改善现有的政绩考核模式,激发区域协同立法的直接驱动力。另外,还要注重地方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尽可能地扩大民众的参与力度,强化区域协同立法的根本动力。三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以便推动区域协同立法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日益深化,合作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需要建构有效的法制保障平台,离不开软法的引导和规范。我国应充分发挥软法的治理作用,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着力解决区域合作中的制度供给和机制设计与运行的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是解决区域整合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与一些人主张的通过区划调整推动区域合作不同,资源共享机制追求的是从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的理论分析体系,并通过这个分析框架探讨驱动区域内城市资源共享的实质的、内在的动力,进而勾画一个地区实现区域整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辟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情况,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是:依托总部经济模式,打造海西三大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局面;发挥政府调控、协调作用,培育新的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互补性的"总部一基地"经济链条;构建现代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区域通讯、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完善总部经济服务体系;调整海西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缩小山海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协调、合作解决的区域公共事务日益增加.在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区域政府合作主要是在中央的纵向协调和推动下进行的.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着一系列的局限,如区域公共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地方政府忽视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率的提升,更倾向于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等.未来中国区域政府合作可采用三阶式区域政府合作策略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区域政府自主合作的横向问责;突出中央政府的协调、支持作用;把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更为充实的地方自治资源和民间资源作为保障区域政府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是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居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不同的主体利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各区域主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间利益冲突的出现。主体功能区建设中一个完善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应该包括协调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利益相关主体)、协调手段与途径、协调程序等。未来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利益协调模式应该是一种网络型的治理模式。为此,要明确政府职责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建立合理的区域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来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农业产业链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应遵循利益共享、保护农民、集体谈判和统筹兼顾的原则,构建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工具、主体、客体四个方面,各主体通过表达利益诉求、实施利益分配、协调利益矛盾来实现农业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