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中唐诗歌的繁荣得益于中唐贬谪诗人的人才辈出,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贬谪诗歌勃然兴起.中文诗歌离不开意象,贬谪诗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解读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贬谪诗,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运,精思巧构.诗歌通过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把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历史意象、现实意象和审美意象,来探讨意象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相似文献   

2.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从Jakobson最早对衔接手段的研究,到Halliday与Hasan正式提出衔接理论,至魏在江先生提出的转喻衔接手段,衔接体系已日趋细密完善。对衔接的研究逐渐从篇内到篇外,从系统功能发展到语义、语用、认知及文体学研究的视角。Fauconnier与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诗歌意象与衔接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概念整合理论能够阐释、论证诗歌中的意象具有衔接功能。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叶芝诗歌中的意象意义构建进行认知文体分析,一方面验证诗歌意象具有强大的衔接力,另一方面尝试挖掘叶芝诗歌意象衔接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Robert Frost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总是于朴实无华中蕴涵深刻哲理,耐人寻味.语篇语言学理论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从语篇的三个基本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谋篇功能)出发,分析Frost的经典诗歌<雪夜林边小伫>,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诗歌的叙述方式、表达特点和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可以从语篇的角度探索诗歌分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系统是语言的基本范畴。人际纯理功能、概念纯理功能和语篇纯理功能是语法构建的不同意义模式,实现语言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语篇分析把篇章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语篇衔接是语篇研究的核心,其能动性使受话者在语境中(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更能清楚地认知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从而使人们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诗往往意象繁复,意境迷离,作品的表达和阐释均有较大张力,对诗篇解读造成一定的阻力。运用传统的直觉和体验式阐释对作品内部语义充分发掘的同时,相对忽略了对作品意义生成的外部认知因素的关注。认知语言学的诗学途径解决了诗歌语篇结构和意义的互动,显示了概念系统对诗歌语篇意义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功能语言学将语言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即纯理功能.人们在交际时通过这三大纯理功能产生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每种意义都既有其非标记性的表达手段,又有标记性的表达方式.韩理德称前者为"一致式"表达,后者为"非一致式"表达,即语法隐喻表达方式.与三大纯理功能相关联的语法隐喻分别是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依据语境配置概念,从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方面,对标题语类的概念意义、性质词汇的分类、结构类型、信息结构,及其语言体现形式做了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英语学术语篇标题的语类结构潜势,包括语类概念意义和科学与客观的人际意义的体现模式,和主题-细节(Theme-Details)的信息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基本而又无处不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象征和思维的认知先决条件。对意象的诗学功能进行研究为了解具有想象能力的心智的认知语义打开了一扇窗。意象是诗歌意义产生中普遍而核心的维度。然而,认知诗学迄今为止在阐释语义及符号机制方面尝试甚微。为深化认知语义符号框架内的诗学意象研究,需在单纯诗学解读和认知研究间建立直接关联,从而关注并探究诗学语篇中意义的产生,而非只是将诗歌作为对认知语义学中某些概念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从语境、及物性、词汇情态、排比结构和词汇衔接等方面分析和比较了B lake和F lint的两首同名短诗London在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上的异同。分析表明这两首诗虽然在叙述对象、话语基调和语式上大致相同,但在及物性系统和人际意义的体现方式上,表现出与各自主题相关的不同特征。分析证明功能文体学能够为诗歌的文体分析提供客观的分析标准,使读者对语篇的主观理解建立在客观标准之上。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基本而又无处不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象征和思维的认知先决条件。对意象的诗学功能进行研究为了解具有想象能力的心智的认知语义打开了一扇窗。意象是诗歌意义产生中普遍而核心的维度。然而,认知诗学迄今为止在阐释语义及符号机制方面尝试甚微。为深化认知语义符号框架内的诗学意象研究。需在单纯诗学解读和认知研究间建立直接关联。从而关注并探究诗学语篇中意义的产生,而非只是将诗歌作为对认知语义学中某些概念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逻辑层次是以多样的“二元对待”为基础,经“移位与转位”之作用过程,趋于“多、二、一(0)”螺旋结构之终极统合,而形成其完整系统的。而这种系统,可用于组织个别意象,形成整体意象,以反映辞章之意象系统,充分反映逻辑层次与意象系统之迭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格非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格非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体现了格非小说繁复细密的叙述风格和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诗歌意象研究的方法对陶诗妻儿意象的选择和组合结构进行了微观辨析.文章认为深情远韵的妻儿意象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特有文学现象,妻儿情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之一,妻儿意象包蕴着陶渊明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儒家文化影响和规范着陶渊明的文学性格及走向.  相似文献   

14.
意象即作者要表达之“意”与所借助之“象”的完美、有机结合。在古典文学中,意象的运用分两种情况:一是较浅显的运用,即一种意象在长期的、大量的运用中,形成了一些较固定的美学内涵;二是具有稳定内蕴的意象在具体作品里,被赋予深刻而独特的内涵,与平常使用时所起到的作用明显区别开来。苏轼《卜算子》中的孤鸿意象就属第二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语义场理论来解析中国古诗词的意象之美是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歌的一种新尝试,即由原型理论提供核心象征意义,继而通过语义场理论对个别词义的分析来佐证核心象征意义,并同时阐释诗词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6.
杜兰朵既是东方意象也是世界意象,众多名家均尝试过自己的艺术阐释和再创造。布莱希特驾轻就熟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魏明伦以民族文化特色回应世界文化。在这同名戏剧《杜兰朵》又相同意象的演绎中,布莱希特和魏明伦趟出迥然不同的艺术和思想的路子,凸现两者之间最本质的戏剧终极理念——魏明伦借《杜兰朵》回溯中国戏剧之源,而布莱希特则从戏剧文本探索人的最深层本能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医的意象思维与意象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既非具象又非抽象,既兼具象又兼抽象。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象思维产生了一系列的意象模式,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中医学的六淫、四气、藏象、证候等亦属意象模式。意象模式具有整体性、衡动性、相对性、随机性、中和性、指示性等特征。认识掌握意象思维方法对古今文化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中的意象表现和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具有相似之处。两者形成过程虽然不同,创作思维却有其一致性,相通性。即注重直觉思维,将不同视角的同一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事物组合于同一画面,进行多维空间的意象表现。前者是天然浑成的自我状态,后者却是经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后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创新革命。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美术才有了奇妙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冯杰<一窗晚雪><讨论美学的荷花><冯杰诗选>为研究对象,以历时性写作和审美变化为轨迹,探讨其现代乡土诗艺术特质:从北中原意象到中国意象,从乡土诗歌传承到现代精神的探索,从民间文化到传统文化的写意表征,体现其对现代乡土诗狭窄格局的突破;荷花象征体系与现代诗境的开拓等体现了其诗歌运思模式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子夜诞生的孩子》的主人公萨利姆一生坎坷,经历奇特,历经数次变形,而且每次都有特定的“有变形作用的心象”和“有变形作用的关系场合”的激发和配合。这些精神变形一方面证明了心象和亲密关系在变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更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萨利姆的自我,参与历史、救国安邦的意愿与决心,使萨利姆的形象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