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世界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兴起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要求摆脱外来压迫和追求富强的民族化思潮。中国近代的中体西用论,乃是在外来化刺激下萌生起的最初的民族化反思,是后有梁启超新史学与国粹派振兴中国民族化向近代化转化的努力。这些虽与欧洲近代的化民族主义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则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2.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与"近代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走向,这主要表现在其对"近代文化"--新学构建所起的作用上.为使中国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文化保守者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结果恰恰起到了突破传统藩篱的作用;其引进西学、中体西用的文化活动和思路客观上规定了"近代文化"的大致格局;而其具体的学术实践则促进了儒学、哲学、史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的新旧之交,面对古籍散佚,传统学术零落的状况,国粹派奋起整理“遗书”,他们收集宋明遗民著作,排抵专制学术,强调稗史对保存故实的作用,重视中华群萃。国粹派对“遗书”的整理反映了国粹派学人的“国粹”观念,“国粹”具备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反叛文化专制,提倡新史学,期望由存真而至美善地“复兴古学”。国粹派“保存国粹”与“复兴古学”的本意不是守旧,而是希望从传统学术中寻找到接引文化转型的元素。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古学复兴”的重心由排满转向了留真,国粹派虽然没有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却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学术由经入史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晚清国粹思潮推动着近代以来对诗歌认知的变化,其核心刊物《国粹学报》刊选大量近代诗歌,是"近代"时期之内对近代诗歌的一次具有参考价值的遴选。清末国粹主义的退潮造成了《国粹学报》"诗录"专栏作家群的分裂,也给"同光体"的传播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6.
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思潮历时久远,影响较大,其思想家研究国学,反对西化,呼吁现代化建设应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其发展也陷于困境,如保国与卫道的顾此失彼;"卫道"与"开新"的事与愿违;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尖锐对立等。由此使思潮出现某些歧途:开始脱离社会,走入象牙之塔;思潮作为历史发展的惰性力量的倾向初现端倪等。应该指出,这也是时代矛盾的反映,加之外患的急迫和传统积淀的深厚,思想家难以深思熟虑,细心建构,总体来说,思潮的理论贡献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民族认同符号以华夏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形成一牢固的泛化政治文化秩序.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下,华夏中心主义被动突破,导致了整个传统文化认同符号的结构性危机.中国先进分子从种族、文化、经济、政治四个方面,试图重新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形成一复杂交错的多元化态势.四种认同符号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最终无法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民族认同危机无法解决,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停滞与中断. 相似文献
8.
桐城派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其发展变化不仅仅与文学有关,还与社会思潮、学术、教育等具体文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桐城派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并非一味保守,无所作为,他们在具体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曾一度得领时代之先,但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局限,晚清桐城派不可避免地渐趋保守,并成为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直接对象。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何时,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张之洞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完整表达,不仅使得“中体西用”这一提法上升为官方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也使得这一中西文化结合的模式完成了从洋务派的重在“开新”,到戊戌时期首推“卫道”的转变。虽然维新派也提倡“中体西用”,但其主旨在于中西文化的会通,这与张之洞意在以西学补救中学之缺的保守思路形成巨大反差。可以说,张之洞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曾经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晚清学术的传统。无论是从“整理国故”的口号与主张,还是从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以章太炎为首的晚清国粹派都可谓是“整理国故运动”的前驱;而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古史辨派”又明显受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末今文经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13.
在当今社会.图书馆早已成为城市公众文化设施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城市拥有图书馆的个数、人均拥有藏书册数、年阅览人数,是世界公认的衡量城市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古代中国与欧洲各大国均有政府藏书机构,具有近代意义的图书馆,最早出现于欧洲,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是文化从被少数文化贵族垄断走向公众社会的产物。17、18世纪欧洲普遍建立国立及大学图书馆.面向所有学者开放。1850年,英国通过公共图书馆实施法案.1852年第一家近代公共图书馆曼彻斯特开放。近代以来的图书馆.与古代的藏书机构,在功能上确有一些相同之处,如搜集、保存、使用,但也有质的区别,即公有还是私有,面向公众还是面向私人,开放还是封闭。对中国来说,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1840年代以后才在我国城市出现的。上海由于开埠早,外侨较多,受西方文化影响较为广泛,图书馆出现较早,因此,意义重要。本文主要讨论图书馆在晚清上海产生的经过,演变脉络,及其与都市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法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 ,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起源于欧洲 ,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 ,在国家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为各国所公认、用于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自鸦片战争起 ,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晚清帝国逐渐卷入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由此而有国际法的输入。关于中国与国际法的最早接触 ,一种说法是 ,早在明末清初 ,来华耶稣会士已经将国际法介绍到中国 ,1 648年左右 ,马丁·马提尼神甫 (即卫匡国 )曾将国际法先驱者之一、西班牙人苏阿瑞兹 (Suarez)的拉丁文著作《法律与作… 相似文献
18.
19.
教育改革作为中国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晚清的各种救亡运动相伴随。因而,具体探讨和剖析晚清教育改革思潮,对更清晰地透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当是不无裨益的。 一 晚清教育改革思潮的兴起,以甲午前后为明显界标。甲午前,是其萌端、潜流阶段;甲午后,是其速涨、高潮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