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志毅 《北方论丛》2001,1(1):50-57
在世界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兴起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要求摆脱外来压迫和追求富强的民族化思潮。中国近代的中体西用论,乃是在外来化刺激下萌生起的最初的民族化反思,是后有梁启超新史学与国粹派振兴中国民族化向近代化转化的努力。这些虽与欧洲近代的化民族主义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则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2.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与"近代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走向,这主要表现在其对"近代文化"--新学构建所起的作用上.为使中国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文化保守者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结果恰恰起到了突破传统藩篱的作用;其引进西学、中体西用的文化活动和思路客观上规定了"近代文化"的大致格局;而其具体的学术实践则促进了儒学、哲学、史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的新旧之交,面对古籍散佚,传统学术零落的状况,国粹派奋起整理“遗书”,他们收集宋明遗民著作,排抵专制学术,强调稗史对保存故实的作用,重视中华群萃。国粹派对“遗书”的整理反映了国粹派学人的“国粹”观念,“国粹”具备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反叛文化专制,提倡新史学,期望由存真而至美善地“复兴古学”。国粹派“保存国粹”与“复兴古学”的本意不是守旧,而是希望从传统学术中寻找到接引文化转型的元素。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古学复兴”的重心由排满转向了留真,国粹派虽然没有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却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学术由经入史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晚清国粹思潮推动着近代以来对诗歌认知的变化,其核心刊物《国粹学报》刊选大量近代诗歌,是"近代"时期之内对近代诗歌的一次具有参考价值的遴选。清末国粹主义的退潮造成了《国粹学报》"诗录"专栏作家群的分裂,也给"同光体"的传播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季政治精英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倡导官员再教育,形成一股开官智思潮。这股思潮对为什么开官智、怎么样开官智和用什么开官智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思潮未能认识到官智不开的根源,且出现了急躁情绪,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思潮历时久远,影响较大,其思想家研究国学,反对西化,呼吁现代化建设应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其发展也陷于困境,如保国与卫道的顾此失彼;"卫道"与"开新"的事与愿违;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尖锐对立等。由此使思潮出现某些歧途:开始脱离社会,走入象牙之塔;思潮作为历史发展的惰性力量的倾向初现端倪等。应该指出,这也是时代矛盾的反映,加之外患的急迫和传统积淀的深厚,思想家难以深思熟虑,细心建构,总体来说,思潮的理论贡献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剑敏 《人文杂志》2001,(6):123-128
中国传统民族认同符号以华夏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形成一牢固的泛化政治文化秩序.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下,华夏中心主义被动突破,导致了整个传统文化认同符号的结构性危机.中国先进分子从种族、文化、经济、政治四个方面,试图重新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形成一复杂交错的多元化态势.四种认同符号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最终无法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民族认同危机无法解决,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停滞与中断.  相似文献   

8.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6,(1):131-135
桐城派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其发展变化不仅仅与文学有关,还与社会思潮、学术、教育等具体文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桐城派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并非一味保守,无所作为,他们在具体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曾一度得领时代之先,但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局限,晚清桐城派不可避免地渐趋保守,并成为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直接对象。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何时,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张之洞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完整表达,不仅使得“中体西用”这一提法上升为官方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也使得这一中西文化结合的模式完成了从洋务派的重在“开新”,到戊戌时期首推“卫道”的转变。虽然维新派也提倡“中体西用”,但其主旨在于中西文化的会通,这与张之洞意在以西学补救中学之缺的保守思路形成巨大反差。可以说,张之洞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卢毅 《江苏社会科学》2004,3(3):194-198
曾经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晚清学术的传统。无论是从“整理国故”的口号与主张,还是从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以章太炎为首的晚清国粹派都可谓是“整理国故运动”的前驱;而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古史辨派”又明显受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末今文经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晚清学人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形成了民间思潮。它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对民间文学的关注和研究,这为20世纪10年代民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图书馆早已成为城市公众文化设施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城市拥有图书馆的个数、人均拥有藏书册数、年阅览人数,是世界公认的衡量城市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古代中国与欧洲各大国均有政府藏书机构,具有近代意义的图书馆,最早出现于欧洲,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是文化从被少数文化贵族垄断走向公众社会的产物。17、18世纪欧洲普遍建立国立及大学图书馆.面向所有学者开放。1850年,英国通过公共图书馆实施法案.1852年第一家近代公共图书馆曼彻斯特开放。近代以来的图书馆.与古代的藏书机构,在功能上确有一些相同之处,如搜集、保存、使用,但也有质的区别,即公有还是私有,面向公众还是面向私人,开放还是封闭。对中国来说,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1840年代以后才在我国城市出现的。上海由于开埠早,外侨较多,受西方文化影响较为广泛,图书馆出现较早,因此,意义重要。本文主要讨论图书馆在晚清上海产生的经过,演变脉络,及其与都市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泽宇 《河北学刊》2004,24(1):198-203
晚清留俄教育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20世纪初,由早期的京师同文馆专派发展为中央地方合派、官费自费并存,其管理、考核、经费制度逐渐完善。留俄教育是留欧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与留学英、法、德、比有一定的共性;同时,鉴于俄国特殊的国情,留俄教育具有一系列相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留学人数少、规模小,留学地点集中,费用相对低廉,所学专业取向比较明显,留学生社会参与少,等等。  相似文献   

15.
论晚清重农思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清中国,特别是1860年后,随着新型工业的创建、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勃兴、市场的拓展,有识之士在倡导“重商”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农业对工商业的支助作用,因而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农本意识”,并企图通过创办农务学堂、刊农报、设农会、讲农政、派遣留学生、广译西方农书等方式来推动农业的转型。此种重农思潮与兴农实践对于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中国社会的技术化、细密化、专门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清新疆禁烟述论陈超一个半世纪以前,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其影响远及西北边陲新疆。19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在全国禁烟运动的推动下,新疆也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禁烟运动,并取得较大成效。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朝廷上下特...  相似文献   

17.
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法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 ,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起源于欧洲 ,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 ,在国家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为各国所公认、用于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自鸦片战争起 ,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晚清帝国逐渐卷入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由此而有国际法的输入。关于中国与国际法的最早接触 ,一种说法是 ,早在明末清初 ,来华耶稣会士已经将国际法介绍到中国 ,1 648年左右 ,马丁·马提尼神甫 (即卫匡国 )曾将国际法先驱者之一、西班牙人苏阿瑞兹 (Suarez)的拉丁文著作《法律与作…  相似文献   

18.
晚清绿营改革述论朱之江自清入关以来,绿营作为王朝两大军事支柱之一,曾获得巨大的发展,并为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一卜汗马功劳。但晚清以后,绿营开始走向全面没落,战斗力急剧下降。面对绿营这种崩溃的趋势,清统治者极力扶植,以图再振。本文拟就晚清绿营改革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作为中国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晚清的各种救亡运动相伴随。因而,具体探讨和剖析晚清教育改革思潮,对更清晰地透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当是不无裨益的。 一 晚清教育改革思潮的兴起,以甲午前后为明显界标。甲午前,是其萌端、潜流阶段;甲午后,是其速涨、高潮阶段。  相似文献   

20.
晚清中国社会出现的启蒙思潮的内涵,广义地讲,包括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富国强兵、独立自主的爱国主义思潮,反对满洲贵族的腐朽统治、恢复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潮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思潮。狭义地讲,启蒙思潮仅仅包含上述最后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反对封建和迷信,提倡民主和科学,宣扬资本主义政体形式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主义思潮。这三种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并行不悖且有密切联系。因而有必要对近代中国这三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以及启蒙思潮与传统观念的关系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