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政治和文学事实的剧烈变动,引起了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观念的变更。这主要表现在重新注意到文学本身规律的研究,或者说形式、艺术、内在因素的研究;重新注意到欧美各国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观念,重视根据当代新的包括本国和西方文学事实提出相应的理论。 对形式和艺术的研究在苏联当然是有传统的。  相似文献   

2.
孙连五 《东岳论丛》2019,40(4):97-105
夏济安、夏志清兄弟在40年代初期开始接触新批评,50年代通过《文学杂志》在台港地区对新批评进行译介、传播,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学术界理论形式的变化,他们对新批评的认识也发生转变。可以说,新批评是引领夏氏兄弟走上学术道路的重要文学理论,但是也一度误导了他们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夏氏兄弟的学术研究告诫我们,西方理论资源有时能够开拓视野,固然可资借镜。但是,是否所有的西方理论都能适用于中国文学的现实语境,则需要保持谨慎。面对时兴的西方文学理论,我们不能盲从,必须有定力、有信心,坚持从中国文学的现实语境出发,开创真正符合本土国情的文学理论,才是真正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主要涵盖了从本世纪20年代至60、70年代在西方相继出现的如下三种马克思主义倾向:一是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2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阐发;二是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兴起的所谓“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三是60年代出现的阿尔都塞的理论。在这几种主要倾向或思潮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甚至严重的对立,但也存在着一些根本的一致之处。从理论上说,它们都试图重新诠释和规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批评第二国际,特别是苏联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试图从近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思潮中借取某些概念、理论或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论、文学研究是只能依循西方文论的学理与思维,还是可以从前辈学人那里挖掘出中国现代以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当下中国文论、文学研究的借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重建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在当下西方理论与研究方法主导中国文学研究的语境中,重新发掘现代中国学人在文学研究上的戛戛独造与煌煌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学正在发生非西方转向。这是世界文学研究范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全球文明重心东移的结果。反殖民化和全球化使非西方文学史经历了国有化和世界化的历史进程。世界文学研究新范式主要包括:认为世界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观察视角,以西方视角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文学观因其研究视野狭窄已逐渐丧失活力;从非西方视角出发导致了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的非西方转向,多中心的非西方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引擎;世界文学非经典集合而是流通和阅读模式,视角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学图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1950年代中期召开的亚洲作家会议,体现了非西方国家在全球体系建立之后的世界文学格局中建构世界文学新观念的理论自觉,非西方国家第一次以世界文学史的主体而非客体的身份,出现在世界文学观念的建构中。中国因其古老丰厚的文学传统及在反殖民运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世界文学的非西方转向中具有引领作用,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7.
除了大家熟知的显性话语资源,1980年代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还有三种潜在话语资源:胡风的文艺思想、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思想观念。1981年重印的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与胡风文艺思想有暗合的地方,而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无论整体思路还是具体观点都有与胡风文艺思想接近之处。西方存在主义思潮、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刘再复理解人的本质与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很大启发。中国“史传传统”的伦理学原则与儒家学者重视人的情感的哲学观念等传统因素,则通过李泽厚的哲学研究影响了刘再复等人。由于前两种资源的合法性在当时还存在很大争议,而倡导文学主体性的学者在文化立场上对传统多持批判态度,因此这三种话语资源在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中主要以潜在的方式存在,这显示了1980年代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的思想背景的复杂性及其理论内涵的丰富与驳杂。  相似文献   

8.
当前,文学感到了自身的困惑,这已经引起文学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对这种困惑的缘由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由于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涌入和冲击,动摇了我们的传统审美意识,因而出现一种选择的犹豫和困惑;有的则认为,是源于我们民族文学传统的失落,失去了文学得以发展的文化之根,才出现这种失落后的叹惋和困惑。这些看法当然都不无道理。不过外国文学和我国文学传统只是建立我们新文学的参照,它们之间不管有多少相通相  相似文献   

9.
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无疑是比较文学的超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两者的比较具有跨越文化传统和语言界限的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之意义;而运用(来自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则有着双向意义:对照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及其现状,我们固然可以在中国文学的各种现象中窥见与其相象或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西方的文类研究,建基于从古希腊罗马到浪漫主义的漫长时期的文类理论传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30年为重生期,40~70年代为巩固发展期,80年代至今为转折期。文类研究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对20世纪西方文类研究的回顾与综述,指明了未来文类研究的方向,必将推动文类研究在新世纪迈上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11.
一、现状及问题我国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大体上是在传统的文史经哲研究的基础上,随着近代西方较先进的思想传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观察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才有了进一步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作为党的理论事业的一部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解剖中国的社会实际问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组建了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队伍。它基本上是由我们民族的传统模式、近代从西方吸收来的社会科学模式以及五十年代学习苏联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所形成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史研究的主流 ,我和时下很多社会史学者的看法有些不同。大家都能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意见 ,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条件。下面就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问题 ,提几点想法 ,请批评指正。(一 ) 2 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史论战 ,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进入中国的一次高潮 ,要写入2 0世纪中国史学史。2 0世纪早期 ,中国传统史学受到两次大冲击。一次是“五四”时期 ,西方现代史学思想理论传入中国。这次冲击使中国传统史学完全败下阵来。受西方史学思想影响的 ,前有梁启超、王国维、胡适 ,后有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他们从西方接受来的西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在西方文学和学科规范的影响下,从中国传统的文学学科形态逐渐向现代学科形态转型的结果。其形成始于1920年代后期,在1930年代初基本完成。具备了相应的学科基本理论、学科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在此过程中,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们起到了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在五四时期,他们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五四以后,又倡导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  相似文献   

14.
1970年代,美英出版了一批收录中国"十七年文学"的选本,编者或为地道的西方人,或为华裔学者,或为两种族裔人合作编辑。有的选本试图以作品呈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具有以"选"代"史"的特点;有的从、主题角度编选作品,力图以选本展示新中国社会状况;有的则注重从新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角度编选作品。有的选本中渗透着编者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有的选本则因编者态度较为冷静,重视审美维度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新中国文学的实绩。这些选本虽各有特色,但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它们是研究那个年代西方文化取向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指的是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块。在50年代到70年代“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 ,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 ,文学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下变动的特点 ,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三块空间 ,在世纪之交走向一体化 ,出现了构建“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结构主义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年前,西方现代批评方法已陆续引进,但我们在结构主义批评的引进、接受和运用方面还没有登堂入室。由于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差异,由于东西方文学传统的不同,结构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文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困难。70年代台湾学者在引进结构主义理论时,就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学本质有其独特性,不宜施以结构主义的分析”,但却也有人审慎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权利诠释前人的作品与看法,20世纪的结构主义,从整体、从底层的观点看文学,自有其立足之根据,也不必因它无法鞭辟入里地勾出中国文学的精髓,也因此扬弃不用”。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文论"强制阐释"倾向的形成决非偶然,它是西方文学批评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生成、发展的学理逻辑。本质而言,"强制阐释"是20世纪西方文论"理论的批评化"的表征,而从文学阅读——文学研究——研究文学的志趣转移则为理论介入批评实践提供了航标,"影响的焦虑"及读者意识的崛起强化了批评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参与价值,话语文本观念的强势生成及深远影响则为阐释的意识形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文化语境、批评主体、文本等因素形成的"合力"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论"强制阐释"大行其事。  相似文献   

18.
李滨 《云梦学刊》2003,24(5):127-128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以西方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读者接受的思想资料进行审视和研究。如今,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广阔的学术前景。邓新华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诗学》)就是该研究领域内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兴起的,它主要研究读者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系列特点和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受美学就是西方的专利,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文学接受的思想资料就相当丰…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还不能够说20世纪中国新文学已经形成了“传统”。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无论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都没有出现影响深远的典范之作,也没有产生可与世界名著相比美的伟大作品。SO年代以来,文学界将西方文学各种新流派写法走过场地搬演一遍,是自己还未形成传统的有力证据。从20年代到SO年代,中国新文学诸文体风格的基调是:模仿的,是与本土文学传统的断然决裂,和向外来(西方的、苏俄的)文学的仿效一趋同。在ZO世纪的中国文坛,传统的贵族的诗文继承基本被否定,兴起于近世的市民的小说、戏曲也被冷落,而西方的(包括苏俄…  相似文献   

20.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可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6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