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文喜 《学术研究》2004,1(5):50-55
修辞 ,在古典意义上 ,一般是指公共话语和文学话语的微妙特点 ,修辞活动的目的就是去规劝或说服听 (读 )者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将真理与意见之间对峙起来 ,就是试图用逻辑规则去揭开和穿透修辞外壳 ,把世界模糊化到纯粹现成东西的齐一性中。以海德格尔、德里达为代表的当代哲学和其他传统哲学的关系 ,可以说是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关系 ,当代哲学意义上的修辞已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 ,而是将所有的言语行为都视为可能是修辞性的。海德格尔将语言本体论化 ,实际上是在攻击用逻辑、语法压制修辞的整个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2.
哲学作为公共话语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话语类型,一类是人们普遍推重的逻辑推理,另一类则是受到相当忽视的修辞。实际上,前者在哲学话语中所占份额并不大,也不都具有关键性意义。后者虽然大量存在,而且经常起到构成特殊世界景观和哲学类型的作用,但所得到的研究却不够充分,这有碍于哲学对自身形成透彻的自我理解。本文通过对近代哲学开创者笛卡尔的著作的个案分析,以小见大,试图彰显哲学话语的修辞维度。在哲学上,正如反对逻辑也要使用逻辑一样,反对修辞也只能是代以造成不同世界景观的另一种修辞。明了哲学话语的这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哲学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4,(2)
法治作为人类治理其交往行为的一种预设,并不总是一套逻辑,也并不总是能够得到逻辑佐证。就预设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制度性修辞,在修辞格上,它又是一种设问修辞。无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富勒的法治论,还是美国宪法的一些原则规定,只有在设问修辞的分析视野中,才有可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求助于逻辑,反而会凿枘不通。  相似文献   

4.
徐书墨 《理论界》2006,(1):80-81
本文从修辞的定义与功能入手,提出修辞的逻辑论证功能,并从西方古典修辞理论和中国传统修辞理论的角度对修辞的逻辑论证功能进行考据。西方古典修辞理论的代表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工具论》以演讲术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修辞式推论的证明方法;先秦各家的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中也体现出他们鲜明的修辞理论。这两方面都证明了修辞具有逻辑论证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前不论是在语言学界还是逻辑学界,都有一种流行说法——即“艺术修辞可以背离逻辑”,以为艺术修辞不尊重逻辑,逻辑也不理会艺术修辞。本文与流行看法相异,提出艺术修辞与逻辑是相一致的。文章一方面就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切入,从理论上探讨了艺术修辞与逻辑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就研究现状入手,在对具体艺术修辞语料的分析中阐述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6):148-157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论文,提出和阐述了"把法律作为修辞"的理论。但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命题的基本阐释,证明其理论合理性的论证中。循理论应用的思路,辩明"把法律作为修辞"的法律修辞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法律解释、法律逻辑与法律修辞构成了法律方法的基础理论"为理论前提,具体阐述法律修辞与法律解释、法律修辞与法律逻辑的关系。阐明法律修辞与法律解释作为方法论领域的共享与理论目标与研究对象上的区别;以把法律作为修辞为视角,探究法律逻辑对于裁判听众说服的意义。通过对基本方法论的论证,阐述把法律作为修辞理论的方法论可能与意义,以期助力法律修辞理论在中国法治建设语境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修辞研究要关注社会 ,关注社会人 ,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 ;擅长于介入的修辞应建构修辞研究新的话语系统 ;修辞研究应该是智慧的研究 ;修辞研究应该涉及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面向感性活动本身而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处.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来改造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展示了感性直观—意识活动—感性活动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提出历史是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目的的感性活动自身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陈丽梅 《理论界》2010,(11):150-152
修辞活动是修辞主体为了实现一定意图而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修辞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对修辞效果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修辞主体主导作用的是修辞主体意识的强弱及其能动性的发挥。本文试着从修辞行为的界定及修辞活动的始终出发,探讨修辞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并试图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对修辞研究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修辞与文化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修辞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 ,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其他文化因素的载体和表征。修辞现象与文化现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二者间的影响制约与渗透是双向的。本文着眼于文化对修辞的影响与制约 ,探讨修辞手段产生、发展和使用以及对其理解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修辞是关系的系统。修辞表现为实体和各别,而实质是关系,是关系的系统。关系形成范畴。修辞是在一定修辞网络内的活动,是一定关系范畴的具体实现。修辞同语言结构以及语境的关系,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本文着重讨论了汉语修辞系统中几种关系范畴:先后关系,繁简关系,强弱关系,同异关系,曲直关系,虚实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修辞     
肖翠云 《东南学术》2003,(2):129-131
修辞 (rhetoric) ,源于希腊文rhetorica ,本意为演讲的技艺。这门技艺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希腊城邦国家 ,这些国家由于规模小且处于以口头语言为主的发展阶段 ,常常以演讲和辩论的方式来决定公众事务 ①。因此 ,能言善辩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在人们对善辩者致以羡慕和崇拜的眼光的时候 ,柏拉图则投之以不屑和批判。他借用苏格拉底的话说 :“在我看来 ,它 (从事修辞活动 )并不是一门艺术 ,而是一个心术不正、贪功见利的人的职业活动 ,是一个攻于此术并用此术和人打交道的人的职业活动 ,总而言之 ,我称之为‘溜须拍马’。”②因此 ,柏…  相似文献   

13.
佟晓梅 《理论界》2008,(5):170-171
低调陈述是英语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调陈述反映英语文化中的文化、价值以及现实等,所以不理解英语低调陈述就不能算是真正掌握英语。本文从类型、结构及修辞特色三方面对低调陈述修辞手段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帮助学习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论修辞哲学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批判传统修辞学专注于表达形式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修辞的本体性质作出新的阐释,并从修辞的表达内容、修辞的认识特点和修辞的建构行为三个层次构想了修辞哲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当下,文学叙事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样化活动,它以多种研究方法为特征。就这些方法而言,目前有五个研究论题特别显著:非模仿叙事、数字叙事、真实与虚构之分、叙事空间以及修辞美学等。修辞美学不是走向判断文学质量高低的普遍标准,而是走向理解叙事如何以自己的条件起作用,走向理解那些被恰当地用来判断叙事条件的标准。雷蒙·钱德兰的小说《沉睡》的结尾与霍华德·霍克斯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结尾的比较表明,这些标准不仅仅是关于美学的,而且还涉及形式、伦理、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命名与修辞造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选择几种常用的修辞造词法,研究了它们在三大类事物命名的应用情形。英汉两种语言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词新语涌现,修辞造词法是它们产生的重要方式。对修辞造词法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修辞词语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本体论理解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流,即运用以“是”为核心的范畴、逻辑构造的哲学体系,那么马克思反对这种本体论。但马克思有自己的存在论,它的内容只能理解为人的包含自由变换的意向性关系在内的源始经验,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哲学和现代存在哲学有可沟通的地方。从作为时间性源始经验的感性活动出发深化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18.
皮家胜 《学术研究》2012,(8):8-13,159
建立在人类存在根基之上的人类理解活动,有着许多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相类似的性质和特点,理解循环就是其中之一。理解循环分别是以文本、自我和理解自身为中心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理解(含解释和运用)的性质和特征,由此它也就呈现出与理解循环相匹配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理解循环,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呈现出来的不同阶段都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和发展逻辑所决定和支配着的。揭示和把握其中的矛盾运动特点及运行逻辑,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人们在运用语言时 ,为了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有时在遵守语言规则和逻辑规律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创新使用。创新就是要突破一些常规的限制 ,打破语言固有的结构。语言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语言中的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或连结 ,从共时上看 ,为众人所重复 ,从历时上看 ,为历史所流传 ,语言的特征就是对语言习惯的遵守与沿用。但在修辞活动中 ,这一切都可能被使用者有意打破 ,修辞的特征在于对习惯的破解 ,具有解构性 ,解构性在意义上表现为变异性、不确定性。从修辞的角度看 ,突破常规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对语言进行…  相似文献   

20.
以模糊修辞理论为基础,结合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对广告语中模糊修辞所发挥的多方面的、积极的语用功能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指出模糊修辞能使人们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时更为合适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