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民待遇”的内涵和世界各国实行“国民待遇”的状况,分析了我国实行“国民待遇”的条件及趋向。  相似文献   

2.
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就是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及其变动的终极原因的哲学学说。“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气质,人们的思想气质又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孟德斯鸠是这种学说的代表者。他认为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产生许多好的思想和气质:“对自己  相似文献   

3.
<正>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既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又要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条件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同时使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实现上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和开拓前进的精神,按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从  相似文献   

4.
关于宋人“说话”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民间流行的“说话”是我国白话通俗小说的源头,在宋代有“说话四家”的分类。自近代以来,学者们在对宋代“说话”四家数的认识问题上一直存有分歧,鲁迅、孙楷第等主张“四家”当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合生及商谜;陈汝衡以及青木正儿等人则将合生、商谜排除在说话家数之外,从小说项中分出“说公案”和“说铁骑儿”;王古鲁等人虽也将“合生”排除在外,但只单列“说铁骑儿”为一家。这些划分法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银字儿”、“合生”以及“说铁骑儿”等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关于“检验真理”的几个问题王智人们的认识、思想、观点和理论,以至一个国家、政党的政策、方针和计划是否正确,最终都得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这无疑是千真万确的。但把这个思想概括或表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似不准确。本文将通过分析检验的对象、检验的...  相似文献   

6.
<正>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总公式。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总规律、总公式的前半部——“实践、认识”,谈的比较多,比较细,而对于这一总规律、总公式更加重要的后半部——“再实践、再认识”,则谈的比较少,比较粗。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开展之后,经济、科技、教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保全国的统一,维护赵宋王朝的长远统治,怎样集中军事权力,抑制地方军阀的抬头,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封建统治,防止军人实力派的颠复活动,这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建隆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太祖预备了一个丰盛的酒会,约请他的几位故人石守信等将领,同在一起饮宴。席间太祖作出罢免宿卫的决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杯酒释兵权”。 对于“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问题,最近本人阅读了有关一些书册,进行了排比考证,总觉得有些问题值得人们加以思考,今提出来,不妥及错误之处,请指正。 首先,关于太祖欲罢免石守信等将领宿卫的记载,最早见于丁谓《谈录》。据《说郛》三种载丁谓《谈录》云:(赵普)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思想史概念,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具有特定内容的思潮.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所...  相似文献   

9.
关于“制度”含义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不仅规范个人行为,而且规范各种组织的行为。制度是规范个人与组织行为的各种约束和规则。在制度的外延问题上,制度经济学家关于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组织是不是制度等问题的分析都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不是对相对落后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的否定 ;先进生产力不仅包括科学技术 ,而且还包括管理和教育 ;现实生产力应该是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 ;科学技术的迅猛创新速度和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使其代替劳动工具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以书法和绘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具有自己独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传神论”及“气韵学说”尤其是“气韵学说”这一理论中.其理论内涵表明艺术之美的极致是要在作品中传达出生命之气生生不息,如音乐、如诗意般流动的美.这一崇高目标的取得,不仅仅在于单纯的技法修养,更在于养气,在于人格的培养,在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切体认.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像一股急流不断地冲刷着封建自然经济的堤坝,虽还不能冲垮堤坝创造新的社会形态,但无疑已给宋代社会带来了新的因素,促使我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迅速向前发展,其标志之一,就是乡村新兴的小市场“镇”、“市”的蓬勃兴起。对此,日本学者加藤繁先生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就已接连发表文章加以论述。1982年10月举行的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上,戴静华和李春棠两同志又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宋代乡村小市场镇、市的各方面问题,对于深入探讨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很有裨益。本文就宋代“镇”的几个问题,继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理解"作为对事物的认识,是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的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认识论的视野中的探讨。"理解"作为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的探讨。解释学与认识论是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有不同的意义。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问题有:解释学是否应关注理解的真理性?理解是否具有真理性即理解是否有正确与错误?衡量、检验理解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解释学作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研究,应当关注理解的真理性问题。理解的真理性,就是理解的正确性,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同一性。人类全部理解实践证明,正确理解是可能的,误解也是存在的。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或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3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首次出版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声称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引起了学术界对异化问题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度出现了“异化热”。六十年代中期,东欧和苏联一些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异化的问题,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所谓西方“马  相似文献   

15.
"词曲递变",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文体之变,是研究的基础命题。宋金时期,一些文人词基于采风而发生某种"曲化"迹象。元代"北曲"取代词体成为文人歌辞体的主流,文人在以文学为本位的"乐府"观念中,继承律词、律诗的形式规范建构了以散曲小令为典型的北曲"曲体",在"俚歌"意识中保留了套数的民间歌曲形态,形成了北曲文体形态上的"雅"、"俗"两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明人的有关记载,在明代后期的土默特万户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兀爱营”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是安兔台吉。种种迹象表明,“兀爱营”与清代的土默特右翼旗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下面仅就有关“兀爱营”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兀爱营的名称。和;田清说:“黄台吉在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他父亲俺答死后承袭顺义王位,移至归化城方面,因而分割他的东部领地,建立了各营,其中之一叫作兀爱营。”在蒙文史籍中,没有关于兀爱营的记载。即使在明人的著述中,关于兀爱营的记载也是凤毛麟角,极为罕见。看采“兀爱营”在当时就是一个流传并不广泛的名称。  相似文献   

17.
李英姿 《兰州学刊》2008,6(2):118-120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文学个性极度张扬”的文学流派。关于该文学流派的研究已取得了众多成果。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论语派”的定性与定位问题、“论语派”的文体风格与文化内涵以及“论语派”的所办刊物和相关人物的研究。虽有众多成果问世,但该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学术空间。应进一步考察“论语派”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适当借鉴社团研究的方法,将该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的“产业革命”的情况,我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外有关新的“产业革命”的议论 当前,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不是可以说一个新的产业革命出现了?这个新的产业革命叫第几次产业革命?对此,西方经济学界、科学界、社会学家,看法是极不一致的。有的认为,现在正面临一个新的“产业革命”。这个产业革命,有人说它是第二次产业革命。十八世纪下半叶有了纺纱机、织布机和蒸气机的结合,引起了工业的发展,叫第一次产业革命,今天这次叫第二次产业革命。有的学者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电和电的广泛应用,叫第二次产业革命,今天这次叫第三次产业革命。也有的学者认为,在二十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出现原子能、计算机以及后来的宇宙飞行,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今天面临的是第四次产业革命。还有一些其它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产业革命主要指的是工业化,现在还叫产业革命就不合适了。因此,他们认为将来的社会应当叫作“新的经济”,“下一代经济”,或叫“工业化后社会”,或叫“非工业化社会”,名词很多。我国现在发行一本  相似文献   

19.
<正> 孙中山对知、行关系作过许多论述,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认识论的性质。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有“基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二元论”两种意见的争论。笔者持前一种见解,本文仅就关系到孙中山的认识论性质的几个问题,略述管见。一、关于“知”和“智”“知”和“智”是孙中山“知行说”中两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来源及其不同含义,是判定孙中山认识论的性质的一个关键。由“知难行易”的“十证”可见,孙中山所说的“知”,是指科学的知。它包括卫生学、生理学、经济学、语言学、逻辑学、建筑学、造船学、电学、化学、地质学、动物学、  相似文献   

20.
一、为什么提出“抓大放小”,仍需进一步阐明和论证,以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行动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政府不分大小企业、大小事件一起抓、统一管的办法是不应当、不必要也是不明智的,因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任何单位、任何人都应当基于轻重缓急来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