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新学"形成的历史轨迹与时代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新学是容纳了西学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新形态 ,也是中国传统旧学蜕变的时代产物。本文通过对新学、旧学与中学、西学范畴的厘定、辨析 ,通过对新、旧学之间历史关联和学术关联的剖解 ,展示了近代中国“新学”形成的历史轨迹 ,并揭示其基本的时代特征 ,有助于从历史纵向和学术横向上对“新学”地位的把握和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
王先明 《河北学刊》2001,21(3):68-73
将近代中国的"新学"等同于西学,是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认识.本文认为,西学即"新学"的说法,并不符合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实际.因此,本文着重从"新学即西学说"的形成过程、新学的指属范围、新旧之争的历史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对近代新学的民族定位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与晚清“新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晚清新旧学更替的历史进程中 ,张之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常认为张的立场是“先新后旧” ,但深入剖析张氏由旧趋新的学术思想历程和他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 ,则不难发现他于“新学”的一贯原则始终未变 ,尽管由于时势的变化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他在新学制的创设和推行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将近代新学与西学剥离,并非仅仅是思想认识的逻辑结论,而是时代性学术朝向发展的历史必然。他洞微察远的卓见予我们以更多的理性启示:首先,近代新学是清代学术内在动因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西学乃近代新学构成要素之一,但不是惟一要素。其三,康有为汇聚并整合了晚清学术文化的蜕变趋势,完成了由旧趋新的历史转折。然而,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对于"新学"却转向了批判检讨,这恰恰反证着近代新学的时代特性与历史定位绝难等同于西学。  相似文献   

5.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社会流动纷繁多变的现象背后,蕴藏着多元复杂的动因。近代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成为影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绅士阶层在结构性社会流动中,其多向度的社会流动直接与其所受教育密切相关;而农民阶层的多元的社会流动,则被动地缘于天灾、人祸、经济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压力;在这沉重的压力背后,又不乏教育的苍白与缺失。且由于新式教育与近代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人才“失业”,影响了社会流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从新学教育看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城乡一体。近代兴学以来,新式教育机构密集于城市社区,基本上将乡村排挤出去,乡村精英源源不断地脱离乡村向城市集中,乡村整体上的文化水平陡然下降,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模式开始出现裂痕,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乡村社会出现了全面危机,而且在事实上将乡村社会推向了日益崩溃的深渊。  相似文献   

7.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学术 ,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承载者必须中西兼顾 ,胡适无疑为其最具代表者。从经、史、子、集到近代西学 ,广泛的涉猎及聪颖的天赋终使他成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8.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是近年来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但是,这两个术语往往存在着混用的情况。混用的背景就在于社会自身的变化,“转型”成为一个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跨学科术语。其实,文明在不同语境、不同层次有不同含义,两者含义需要依据语境、讨论的层次加以看待。在学术界的讨论,两者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需要注意两者的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旧学”中孕育着向近代“新学”转折的内在动因 ,但促成旧学解体并导致其发展方向变革的因素却来源于西学。然而 ,“化西为中”的历史过程却启动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一方面将自己的支点建立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学的“致用”基础上 ,一方面将另一个支点奠基在西学的“实用”价值上 ,从而发挥了沟通中学西学的桥梁作用 ,并由此引发了传统中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2002,2(5):145-150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郝锦花 《河北学刊》2003,23(2):184-188
文章从"新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清末民初乡村社会现代化受挫的原因,认为近代"新学"教育体制的落实,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加剧了乡村社会矛盾,拉大了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这一系列互为因果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将乡村社会推向了日益崩溃的深渊.  相似文献   

12.
启蒙思潮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对于启蒙观念本身学界却无定论.以社会史、思想史考察启蒙观念,都带有一定局限性.通过历史语境整合中国自明清之际以来的四次启蒙思潮,可突破这一局限,并彰显以新学为内涵的中国的启蒙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存在,社会救助主要体现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灾荒救助与贫困扶助。在救灾与济贫这两大任务之中,前者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灾害的防备,以及灾后的救助工作,始终是历代封建王朝社会救助活动的基本内容。而各种救助活动得以开展,除了封建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外,民间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是其主要特征。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均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救助活动,因应时代的发展,在其形式、内容、行为观念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直接促成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人类及其社会文明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现实课题的解决,呼唤建构具有综合性、反思性、前瞻性的社会文明学理论体系,加强社会文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审视社会文明的内在本质,统观社会文明的历史演进,评判社会文明的时代价值,引导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作为社会结构核心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其于清朝晚期的裂变和民国时期的异化。同时,在这种裂变与异化中,社会阶层演变呈现出特殊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江涛 《东南学术》2003,(6):62-65
社会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骨架 ,是全部社会关系有机协调的总体形式 ;而作为一个时代 ,它的存在、变迁和发展都有自己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 ,其结构功能是该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结构的层面分析 ,中国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调整、大组合的结构性时代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影响全局的、具有革命性的时代 ,它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必然产物。同时 ,随着这一时代结构的转换、优化和升级 ,必然会把中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向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信息化与社会结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这将引起社会结构的转型。生态结构、自然结构、组织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等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更和变迁,它所唤发出巨大的社会变革力量,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19.
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文明是客观存在 ,有其基本内容 ,社会文明建设也有其基本内容。社会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部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 ,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紧密相联 ,因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慧 《东岳论丛》2024,(3):174-181+192
百年变局下,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优良外交传统的基础上,为回应以“文明冲突”为代表的新冷战思潮,破解后疫情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困境提供的又一公共产品。这一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实现了对西方文明观的范式超越,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偏狭历史叙事,突破了“普世价值论”的话语陷阱和西方文明冲突的谬论,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明观的理论创新。在西式文明观再次将世界引向意识形态对抗危险陷阱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文明观阐释了中国在文明发展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为处在十字路口的国际秩序重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