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完全受制于理论理性而失去实践理性反思和建构的人类存在和生活是极其危险的,伽达默尔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重新接续和复兴了久已存在而又隐而不显的实践哲学传统,颠覆了哲学只是知识性的理论哲学主流形态看法,在解释学基础上,恢复和重建了作为存在意义之诉求的与理论哲学平行的实践哲学形态。本文以一种理论史的视角梳理和分析了实践哲学传统之失落与重新接续历程,描述和探讨了当代实践哲学之复兴潮流,更重要的是明确指明了正是伽达默尔完成了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实践哲学的伟大复兴,确立了实践哲学的当代地位,重新呼吁和奠定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实践理性基础,也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了哲学本身的传统理解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实践哲学概念是伽达默尔后期提出的重要概念。文章围绕着实践哲学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实践的概念和实践哲学的核心,探讨了实践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宽容”日渐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语汇,这绝非仅仅是一个概念的强调和热衷,其深刻反映的是人类哲学文化的一种新变化和新思想.历经世界的冷战对立,感受社会的高度集中专制,体悟科学主义盛行的大一统,尤其是品读宗教“宽赦令”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伽达默尔在其实践哲学的整体思考下,在解释学上真正将理解与宽容并置起来,对宽容问题予以重新思考,赋予了宽容以深刻的实践哲学意义,并由此激发了对他者与差异的尊重和宽容,也惟有如此,一个他所期许的“和谐、团结、对话、一致”的人类共同体才是可能的;一种尊重多样性,倡导多元化、差异性、相对性、非统一化的后现代精神才会光彩照人,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历经现代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拒斥”和后现代主义的“本质解构”,伴随着美国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各种“哲学终结论”不绝入耳.伽达默尔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重新要求“返回到哲学的科学特性"“哲学以改变的方式存在下去”,这无疑是对哲学以及哲学作用的重新肯定和强调,也是对“哲学终结论”的回应和批判.本文以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为基础,深入探讨和分析了伽达默尔的哲学科学性、哲学作用和哲学命运问题,显示出以存在普遍意义与价值诉求为根本性质的哲学必然是人类存在与生活的一种方式,哲学命运不仅是哲学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类存在与生活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何对待哲学,意味着如何对待人类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一直面临这样一种诘难——他在哲学解释学中没有提供批判的可能性。一方面,哈贝马斯、曼弗雷德.弗兰克、赫尔施、利科等人主张,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缺乏某种类型的批判。另一方面,罗蒂、德里达、杰克.卡普托等人主张,哲学解释学在后现代思想的道路上走得还不够远,还相信一个答案、一把钥匙、一件事情本身的存在。然而,我们首先必须问:什么是批判?一种理论为了给批判的正当性提供支持,需要满足什么要求?在哲学解释学中,正当的批判是可能的,而且,正当的批判蕴藏在哲学解释学的核心之中。  相似文献   

6.
继《真理与方法》一书之后 ,伽达默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其致思的重点由哲学解释学转向了实践哲学。伽达默尔建构实践哲学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中与哈贝马斯等人的论战是最重要的契机 ;在与古希腊思想家的对话过程中 ,逐步厘清了实践、实践哲学等概念 ,这是其建构实践哲学的逻辑前提 ;致力于消解科学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则是其实践哲学的中心话语 ,实践哲学的理想内含于这种消解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7.
8.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基本原则。翻译研究围绕着文本、译者及读者展开。解释学三大原则对翻译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在此进行辩证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三表法"固然可以作为归纳法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形式而成为一种方法论,然而"四假相"说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方法论."四假相"说正展示了培根本人哲学思维最深刘的一面,完全归于方法论未免有简单化的倾向.本文正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角度出发来展示一个理解培根哲学,主要是他的"四假相"说的新的纬度.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角度,通过"四假相"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解释学意义上的"培根",尽管可能仅仅是在传统解释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德国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重新分析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文化过滤和重译三种现象。误读是理解的历史性产物,文化过滤现象则产生于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的永远无法融合,而效果历史又为不同时代对同一文本重译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展开的,其标志就是一种扎根于生活世界崭新实践观的创生。马克思实践哲学既表现为从人与自然关系中来阐释人的活动的能动和受动的关系,也表现为从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一生存维度来拓展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揭示了其深蕴的公共性旨趣。它既内蕴了对现存世界超越的公共理想目标,同时也意味着对各种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品格所作的批判性超越。这种超越不仅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中的;不仅表明着自身在功能指向上的变化,而且也表明着其在性质上的根本变化,即把自己的哲学与共产主义,特别是与无产阶级的公共实践结合了起来,最终完成了在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向上的现代转换和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可以把实践哲学的研究大体上分为有人称的研究与无人称的研究。这两种研究既不能完全分开,也不能混为一谈。西方哲学中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二分法至少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假定对象与"活动或行为"可以完全分离,二是假定主观与客观可以完全分离。依据"实践哲学"这一术语的各种可能的含义,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处理实践哲学的判定问题与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实践哲学"本土化视野的价值与误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志辉 《学术研究》2004,25(1):13-19
“实践哲学”被国内许多哲学从业者用来诠释马克思的思想。在实践哲学的本土化过程中,中国现代哲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导——历史理性主义和天人合一的价值民族主义。要超越这一限制,笔者提出后实践哲学的建构理路,以期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超越维度和批判尺度。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哲学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哲学研究从体系本位逐渐走向实践本位,哲学教育开始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哲学研究的当下关注,凸显了现实基础上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其中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与融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中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中现实关注与应用研究的兴起,美学与宗教学研究中审美取向与超越情怀的提升等.未来的哲学发展,可期望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从学科的分化走向整合,并结合实际进行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只见事实的日常经验和实证主义的客观思维 ,没有反思规定着诸种对象的“视域”本身 ;先验现象学的反思只是在认识论层面上把它看成是在自我构造的世界、交往的个体之间在相互理解中构造的生活世界 ,没有看到 ,我们所共同构造的这个理解事物和我们自身的视域———生活世界 ,在规定生活世界本身的基本意义上 ,还有其他因素参与了构造 ,那就是还有话语实践、人类的活动本身 ,也就是说 ,生活世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认识论———价值论层面上被探讨 ,还应该扩展到人的活动层面上 ,作为实践哲学的对象来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6.
近代西方哲学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传有 《中州学刊》2002,(5):153-156
近代西方哲学对环境伦理学的形成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上 ;同时也表现在它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等基本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因此 ,应辩证地看待它对环境伦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学科的实践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和知识分为理论、实践与制作。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将传统分类简化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并为康德所沿用。近代英、法的知识分类系统中也有类似实践哲学的领域。由于马克思力主“改变世界”,他的哲学就被许多人称为“实践哲学”,以区别于先前那些在马克思看来仅仅“解释世界”的哲学。当代加达默尔把自己的解释学也称为“实践哲学”。这些都属于学派意义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论述的关于君子美德、中庸之道、理性和公正等思想,对于西方的人文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必读的经典.本文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诉求和价值取向入手,对照中国孔夫子的中庸思想和伦理学说,讨论这些古典学说对于当代人文思想和伦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德哲学的应用伦理学转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当代型态 ,有自身的“体”和“用”两部分。与传统型态的规范伦理学和心理主义相比 ,应用伦理学需要在道德哲学层面 ,在出发点、理论前提、价值律、方法论和利用传统资源的解释模式五个方面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20.
赵卫国 《河北学刊》2003,23(4):88-91
本文通过对胡塞尔在先验自我意识之内探讨交互主体性问题所遇到的困境以及海德格尔从日常此在、本真此在、此在之历史性生存三方面为探讨这一问题所提供的新思路的分析 ,表明了交互主体性问题本身不仅仅是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哲学意义上的生存论问题 ,从而探讨此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发生了由理论到实践维度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