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治理是基于"多中心合作共治"理念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公民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内在要求和公共治理实践的核心机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实际效应的评判却褒贬不一.在中国公共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参与对增进公共行政的民主、培育积极的公民资格、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等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公民参与也将面临参与冷漠、能力限制、公民资格缺乏和效率悖论等困境.在此基础上,理性审视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际效应,对推进公共治理实践,以及为实现公民治理理论与协商式民主的"对接"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公民资格的理想践行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诉求.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公民资格概念体系中的内在张力决定了一国公民教育的重心必然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公民资格中内外、权责、统分三种内在张力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现实予以分析,以期阐明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的总体特征以及公民教育发展的逻辑理路,进而为明确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充分认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时代的要求,而从规范层面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路展开深入系统分析尤为重要。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着力健全参与制度、拓宽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塑造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袁嘉健 《理论界》2011,(12):62-63
公民作为政治概念,涉及的是人与政治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论述其公民思想,涉及公民的定义、公民的资格和公民的特质等问题。亚氏所定义的公民是与政体和城邦密切相关的,公民是城邦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公民的资格是指公民必须享有治权,参与城邦的治理,参与到城邦的共同关系中,居住地、参与司法活动和血统等都不是成为一个全称公民的充分条件;公民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财产,公民登籍的财产资格应当订定适当数额。公民的特质包括既能统治也能服从统治、拥有闲暇以及具有激情与理智等自然品质。即使公民概念已经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亚氏的公民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公民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变迁的脉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其在现代的发展,不但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同样也具有公民参与诉求的内在逻辑.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与发展趋势看,广泛、积极、自主、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不但是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障.为此,应从多方面选择来进一步扩大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适应中国政治民主化,本文初步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出现的新特点:政治参与侧重政策实施阶段;微观层面的政治参与多于宏观层面政治参与;自主式政治参与和动员式政治参与并存;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日益增多;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表达利益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提高中国的政治参与制度、支持公民社会的成长、完善和健全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等相关措施,将有利于扩大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7.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概念.而互联网的发展则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它对政治系统所产生的冲击,特别是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培养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完善立法,构建我国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有序化、合法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公民改治参与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西方民主的发展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公民资格演变的过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人尚不曾拥有以尊重个人权利为核心特征的公民资格。现代公民资格概念在17世纪才开始出现,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英、美、法三种模式。可以说,从古至今,公民资格在形式上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内涵上,则是落实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的过程。现代公民资格的“一般化”跨越了社会结构,伸展到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成为人民主权和个人自由两个政治信条的连接点。民主成熟程度是与公民资格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后发展国家在民主化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首先需要对本国公民资格的普及、保障与张扬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刘保刚 《中州学刊》2005,(6):180-183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清末公民教育的兴起,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正是由于严重的民族危机,培养适合生存竞争的公民也就成为清末公民教育的特色.爱国、尚武、尊智、贵我,成为清末各政治流派对公民的普遍要求.这一特色适合了时代需要,当时的中国需要这些精神以振奋民心.但是,它也存在着偏颇:过于崇尚铁血强权;缺乏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民意表达方式,公民参与已经成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及必然要求.当前,实践中的公民参与面临着公民参与主动性不足、参与渠道单一、参与效果不理想、法律保障缺乏等诸多困境.培育公民意识、建立健全公民参与动力激励机制、依据法律法规拓展公民参与渠道,成为解决公民参与实践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