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2.
“文学性”概念最早出现于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把“文学性”看作是文学区别于其它的根本性因素.“文学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现在,有些学者又重提“文学性”,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存在着把“文学性”等同于文学的一般属性和文学特征的情况,混淆了“文学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学性"概念最早出现于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把"文学性"看作是文学区别于其它的根本性因素,"文学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现在,有些学者又重提"文学性",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存在着把"文学性"等同于文学的一般属性和文学特征的情况,混淆了"文学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以对于文学理论科学化的追求为百年文学理论确立了现代性风标,百年文学理论产生了许多学派,但大多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为各家各派凝定了现代性的魂魄,而百年文学理论的内在理路,也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现代性内涵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形式主义的困境与形式美学的再生赵宪章作者简介:赵宪章,1951年生,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形式”历来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更是20世纪文学理论的热点。相对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19世纪来说,本世纪的形式主义对于文学的音韵、语义、修辞、叙事、结构、手法等形...  相似文献   

6.
文学性: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 2 0世纪的理论旅行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学对各个学科的渗透 ,文学性不再成为文学的特有属性而成为众多理论的共性 ,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美学概念 ,而是指由此引申从而渗透到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积极参与社会历史的生成发展并成为诸多领域潜在的统治性的因素 ,构成了文化社会的显著意识形态特征 ,其强大的渗透力可以化解当前文学、文学研究、文学理论边缘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指出要通过"正名"方式来实现"文"的审美特性,这种理论思路与俄国形式主义通过"陌生化"手法实现"文学性"的文学理论之间体现出一致性,他们都选择从改造文学语言入手,来突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刘师培的"正名"思想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在对文学语言的取舍方面表现出雅与俗的审美差异,在文论命运、审美趣味和文论指向等方面也存在不同。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刘师培文学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桑农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27-29
文学性问题作为当前中外文论界关注、讨论的一个热点,既没有稳定的内涵,也没有明确的外延.这也是围绕其展开的所有争论的根源.描述并分析"文学性"在形式主义、审美主义、后现代语境中的境遇,可以展现概念的内在张力,对当前文学理论的研究也是一种激活和推进.  相似文献   

9.
一、形式主义审美理论的弊端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从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出发,着力探讨文学的本性及其自身规律,形成多种形态的理论建构.这其间,西方当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从康德有关审美"非利害性"的论述出发,建构出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提出"回到文学本身"的口号.在他们的话语中,"回到文学本身"就是"回到作品本身","回到作品本身"就是"回到语言本身".作品的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被当作文学的本体,被称之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其代表性人物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因此,全书整个是谈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而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所说的"文学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语言形式'.这是他们的基本文学观,也是他们解读和阐释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馨 《东岳论丛》2005,26(3):120-122
“文学性”纷披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普遍主义意义上的“文学性”还是历史主义观念中的“文学性”,不仅学术理论、媒体信息等领域所弥漫的“文学性”而且文学中的“文学性”都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效果遮蔽现实矛盾、本质追问预设普遍法则、文学惯例彰显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帆 《东南学术》2001,(4):75-84
本文论述了20世纪中外文学理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转折,特别注重论述了文学理论之中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形成的“语言转向”带来了什么,社会历史又是在什么意义上重返文学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形式主义文学史观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必须恪守文学是自足的完整系统,努力追寻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学史是文学形式辩证自生的历史,所以文学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显示文学的“文学性”。形式主义文学史模式最核心的范畴是“主导性”,它联系着无意识化和陌生化这两极,此乃形式主义文学观的核心,也构成其文学史观和文学史方法论原则的最主要的基础。这种突出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只谈历史却忽略文学倾向的反拨,但其片面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3.
江久文 《天府新论》2009,(5):142-145
雅各布森的诗学核心是"文学性"思想."文学性"界说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对象,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科学模式.然而,"文学性"研究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窠臼而将文学的社会文化属性完全排除.雅各布森在建构"文学性"时,既注重保持文学的独立性与本体性,又通过著名的语言交际模式超越了狭隘的文学排他性观念,将"文学性"研究的视闽放大,把诗学与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其它领域的关系纳入考察范围."文学性"体现为语言交际中的诗性功能,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不在于文本是否具有诗性功能的成分,而在于诗性功能与其他功能成分的等级序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概念之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生龙 《晋阳学刊》2005,(1):113-115
俄国形式主义顺应当时文学科学独立的吁求,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并借助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和胡塞尔现象学,从文学语言形式与日常实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上把文学性认定为陌生化.然而,对这一概念进行反思,我们认为,为了健全文学科学,发挥文学科学对象的真正功能,只有减少文学性的逻辑内涵,扩大它的逻辑外延,文学科学才有生存的可能,我们才不致对俄国形式主义抱愧.  相似文献   

15.
董馨 《学术研究》2005,2(8):124-128
文学性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效应。主要体现在:审美效果遮蔽现实矛盾,本质追问预设普遍法则,文学惯例彰显统治地位。透析文学性的意识形态效应是为了揭示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越来越“狡黠”的功能,克服文学因文学性渗透到其它领域和其它学科而产生“影响的焦虑”,从而合理摆放文学的位置,正确看待文学的价值,规范文论研究的向度。  相似文献   

16.
文学典型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基于传统的"认识论"理念,其出场和成熟是本质主义思维、核心价值观和宏大叙事张扬的体现.随着人文学术思潮的符号--语言论转向和解构主义的风行,文学创作沉醉于语言的能指游戏,文学研究也走入颠覆权威、反本质主义的话语场.强调本质、深度、价值与意义的"文学典型"受到极大的挑战.在学科体系建构和理论知识传播的文学批评史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文学典型"这一概念及其理论背景、内涵不能被丢弃,而应该被扬弃,即在还原其语境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性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对“2 0世纪中国文学”观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80年代中期提出的“2 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是应学术界、文学界解放思想、突破政治对文学束缚的时代性要求产生的 ,显示出其世界性、全球性的研究胸怀与视野 ,受到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但是 ,时至今日 ,这一文学观又有明显的局限 ,这主要表现在未能突破文化对文学的束缚 ,成为一个非文学性命题。这种非文学性具体表现在现代性、共同性和文体性三个方面。进而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性”思路 ,即以“文学穿越文化政治”的思路代替“文化政治推动文学”的思维 ,从而体现文学对文化政治现实进行“本体性否定”的文学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后文化研究时代,有关文学理论的讨论涉及文本转向、文学性、文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问题。相比文学实践,后文化研究时代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凸显出特有的"独立性",即文学理论知识并不完全源于文学实践,而是具有不同于文学实践的"先验性"。而且,文学理论的"独立性"又是伴随着从"文学理论"到"理论"这一话语逻辑的流变过程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一、桐城学派的文学主张桐城学派是清代散文中的一个中心派别。其创始人方苞,刘大櫆步其后尘,到姚鼐时,桐城学派的文学理论才日臻完善、成熟。他们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之为桐城学派。桐城学派产生的原因是鉴于明代文人强学秦汉古文,因袭其格式,形式主义之风日甚。他们反对秦汉派,崇奉唐宋派。于是,桐城派提倡“义法说”,“义”是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法”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所谓“义法合一”,也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论史上 ,“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符号性”是我们领悟和理会“文学性”最为重要的理论思路。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 ,所有这些阐释文学性的途径和线索逐渐失去了理论的有效性。重释文学性 ,重建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 ,已经成为当代文艺学最为紧迫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