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文言小说的流传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因此,唐人常常借助诗歌进行小说的流传传播,将小说故事用作诗歌典故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既向广大诗歌读者传达了小说的中心信息,同时又巧妙地打破了中国古代正统文人对小说的所谓的"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扬雄所不观","宣尼所不语"的接受壁垒,标志着唐代诗人对小说文体的关注,这对于提高小说地位,加速小说文体特征的形成和小说文体的独立,促使小说由士大夫文人阶层走向广大平民百姓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另一方面,它也能丰富诗歌内容,增添诗歌情趣,活跃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谱录著作均是带有博物性质的文本。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牡丹谱录,探讨其知识属性,可以发现其在博物文本体例、知识呈现方式、博物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上都成为后世牡丹谱录的典型范本。周师厚《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很明显地在模仿和传承着欧《记》。欧《记》具有的博物典范作用,深刻影响着后世博物君子们,展现出宋代文人的自然观和丰富的博物理性世界,推动着中国古代的博物之学逐步向科学理性靠拢。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君子"是古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人格,时代"最美人物"是对"君子"的继承与升华,两者在不同的时空境域中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最美人物"亦是新时代的"君子",它彰显着丰厚的时代意蕴: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道德自觉的伦理价值以及和谐的美学价值。因此借鉴古代"君子"的培育养成方式,有利于从常态上构建完善的"最美人物"评选机制、激励机制与宣传机制。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农业观是站在社会全局的高度,以安农、安天下为目标,侧重于重农思想认识的宣扬.儒家的农业观不主张"士"即知识分子从事直接的农业生产劳动,尚"德"不尚"稼",认为君子合乎道德而受到供养,就不必自食其力.没有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作为君子的一种美德去加以宣扬.儒家主张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农家学派是一个重视生产实践的政治学派.农家学派的农业观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传播.其重农思想重在"贵志",主张君民并耕,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食.  相似文献   

5.
越南古代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其古代散文体小说基本上是"汉文小说",其发生、发展深受中国小说之影响.16世纪前期模仿和借鉴中国<剪灯新话>的短篇小说集<传奇漫录>的出现标志着越南古代短篇小说的起步,17世纪以后出现的<皇越春秋>等长篇小说则深受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嵇康是名教的叛逆者也是坚守者,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君子"的解构与建设上.从内涵看,嵇康君子人格型态既有儒家君子人格的品质,同时又"援道入儒",赋予"君子"新的内涵.这种儒道结合的特点虽然不是首例,但却形成一种新的人生格局,其以君子之"真"驳"伪",以"自然"解构"克己",以"志"抗命.嵇康视野中的君子具有"行不违其道"的修养工夫,这种道德行为的发出,不是在心中思考、计量"何为贤明"后去践行,而是顺着内心去行动,其行为刚好与外在的道德规范相符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昔日北京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一词的来源,博物馆专家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来源于西洋神话里的人物缪斯,他有点像中国传说中的文曲星,因为"博物"一词来源于洋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另一种说法认为,"博物"作为一个词早在<山海经>里就已经出现,它的意思是能辨识的事物甚多,<尚书>中就有"博物君子"一词,是指见识广博之人,<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语.  相似文献   

8.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9.
对于《博物志》一书,历来否定的多,肯定的少。其中缘由大概在于此书内容大多取自前代文献典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类记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皆刺取故书,殊乏新异。”这一评论使得《博物志》在学术界备受冷落。除了在研究古代文言小说时,对它的具有小说意味的故事关注一二外,其他内容很少被注意。其实,《博物志》十卷中有三卷内容涉及地理,在它的地理叙述中,有着与前代地理文献不同的内容和结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博物志》地理叙述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相对进步的地理观念,这对后世创建独立的地理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影响是在汉字和汉文化,包括大量汉文典籍输入日本并对日本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发生的。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小说传入日本和日本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接受情况,提出日本古代小说的“早熟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借助了中国古代叙事艺术的积累和中国古代小说的传入:不同历史阶段陆续传入的中国古代小说,促进了日本古代小说文体的创造更新和艺术上的进步,使日本古代小说的阶段性发展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对应。本文认为,“翻案小说”和“汉文小说”也应该是日本古代小说中不应被忽视的组成部分;日本古代小说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仍然能够坚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则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1.
博物前小说时代小说构成的文化选择周建江一根据当代人对小说概念的理解,我们将古代小说的历史划分为前小说时代与小说时代两个时期。我们知道,确立小说成立的主要依据是人物形象。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真正可以构成人物形象的小说年代是从唐代传奇开始的。唐代传奇中...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首次将《山海经》列入子部小说家类,冠于异闻之首,并称之为"小说之最古者"。其分类的原因仅是道里山川难以考据,依据不足。《山海经》文本形式上篇幅短小;内容蕴含"大道";内容记载具有真实性,神话传说在传播过程中未"变形",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真实性评判标准。这三方面从小说特征上补充了《山海经》列入小说家类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主要是在道德意义上使用"君子"一词的。"仁、智、勇"既是"君子"必备的三个品德,也是界定君子的基本参照,其基本内涵是"不忧,不惑,不惧",是德与才、言与行、文与质、外在德行与内在德性的统一。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阐释和论述,对当前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的养成和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博物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旨在阐述博物馆主要功能的二重性: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不同性质的博物馆应突出其不同的功能。因此,在民族范畴内,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博物馆的功能,也应有所区别。一、什么叫博物馆A、名称的由来:博物作为一个词,始见于《山海经》,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五传赞》也有“博物恰闻,通达古今”之句。这是传统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6.
中华媒介生态文化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生态是近期西方传播理论的亮点之一,文章以新的视角,在中国古代传播史的源发思想中,选取"万物不同相禅若环"与传播生态链规律,"君子役物"与超越技术理性,"天人合一"与媒介生态的终极目标三个维度,对中华媒介生态文化史作了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在高校中文系的文学课程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当前中国古代小说教学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以"论"、以"史"为主而忽略了中国古代小说文本本身的丰富性以及在文化方面的多元化特质.笔者认为,如果采用"细读--讨论--归纳"的"三步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古代小说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文莹《湘山野录》、《玉壶清话》是宋代颇具争议和影响的两部杂记类小说。系统梳理二书在历代重要书目载录中所属类别的变迁,发现将二书归入子部小说类,在历史上曾是延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且广为学者采用的做法。而文莹其人其作由北宋末至南宋时期渐遭诋毁的过程,除政治因素外,对文体的认识差异也是重要原因。褒贬两方虽各有所见,但又各有所偏。这种情况并非仅见于文莹二书的相关批评,在古代叙述杂事类小说批评领域中也是普遍现象。这与古代学者多持重经史而轻小说的学术观念有关,也与他们往往以史传为中心和参照系评价小说有关。因此,今天开展古代小说批评,既需要调整以西方文学标准衡量、弃取中国古代"小说"的做法,也需要调整以史传为中心和参照系的单一批评视角,才能展开符合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之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和谐思想体系中,道德完善、刚毅进取的君子理想人格是整个学说的人格基点。君子理想人格对儒家所倡导的社会和谐至少起三方面的作用:君子品质优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君子成为人们追慕的道德典范,对社会和谐起范导性作用;君子注重公平正义、合作互助、协调和解、诚实守信等外在的行为规范,充满道德伦理与自律精神,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但因为过于"理想",君子理想在古代社会无法真正实现,一些君子之道的践行者甚至走向君子的反面。  相似文献   

20.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蟠虺》以曾侯乙尊盘为整个故事的轴心,不同人物集团围绕着曾侯乙尊盘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和斗争,而这场斗争正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蟠虺》有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愫,希望唤醒知识分子内心的良知,更希望唤醒他们的君子人格。小说中的代表人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为君子人格"呐喊",这些声嘶力竭的"呐喊"正是当下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映射,《蟠虺》对人性的认识和重振具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