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文学批评以政治标准为中心的批评模式成为主流。这种批评模式以《讲话》作为文学批评的"标杆"和衡量文学作品的"砝码",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奉为文学批评的信条,甚至浓缩为"唯政治"的一维标准,依据无产阶级的政治眼光、政治思维及政治观念来解读、评判文学作品,追求作品的政治倾向及现实社会效应。生成"一基点与三维度组合"式批评思路和"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式批评逻辑两种批评新"成规"。文学批评逐渐转变成为文艺界思想斗争的武器,意识形态化规训与惩罚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小说的兴起>与<小说修辞学>两部小说理论专著对英美小说理论发展的贡献,指出<小说的兴起>标志着小说理论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3.
小说文本与小说概念,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和小说批评研究长期纠结不清的问题。其实,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是捆绑在一起的两张皮。凡是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建构或者批评史研究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两个概念,更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因此,认真检讨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谬误,实在是搞好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4.
正如托马斯.麦金太尔所说,《小说修辞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好书,它是一座里程碑”,但我们不能就此迷信它,因为它代表的仅是上个世纪的最高成就。韦恩.布斯在书中就“真正的艺术无视读者”及相关的观点做出犀利的批判,但笔者以为布期所言,仅仅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根源。如果对此问题追溯根源,就会像黄浩先生所说的那样,文学曾经一度处于神圣化的时代,并且这种观念至今还在一些人那里根深蒂固。今天,与神圣化时代挥手告别的文学路在何方呢?笔者认为文学放弃神圣化之后,必然会凸显它的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商品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文学伦理批评研究逐步摆脱了数十年来的颓势,重获学界的认可和瞩目。1997-1998年,布斯、努斯鲍姆、波斯纳三位理论家曾围绕文学伦理批评有无合法性问题展开了论争,并主要聚焦伦理批评与文学性质的契合度,以及伦理批评的道德教诲功能两大议题。反方认为,文学伦理批评僭越了文学的本体属性,很难确证和达成预设的道德熏陶目的,正方则主张,文学伦理批评乃是兼顾文学诸要素的必然结果,而批评家关于文学教诲效用之实存性与不定性相统一的看法也使其无须遭受反对者的诘责。这场论辩在核心概念上有所含混,在逻辑方面也不乏疏失,但其中牵涉的大量颇有旨趣且悬而未定的问题,对于文学伦理批评和文艺伦理研究的开掘、建构而言却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的语言洗炼、峭拔而幽默,以鲜明的个性彰显了语言的神采与魅力,无论在语音还是言语模式上,都有着音乐般的审美效果.鲁迅在小说中常常借助字、词或符号的语音,像音乐运用音响一样,表达作品内在的意义、人物心态的本质和作家自身的情感倾向.在小说的言语模式中,一方面,人物的言语模式因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而多种多样,这与音乐通过曲式模式来表情达意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叙事的言语模式也由于其时态性,即通过时间本身来展现意义的特征,达成了与音乐的形式模式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基于目前高校修辞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培养大学生言语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设想,即由专业选修课向公共素质课发展,让修辞学从面向少数学生修辞理论学习的这个狭小的天地里释放出来,成为关注各个专业大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大平台,让它为更广大的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8.
修辞作为加强语言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常常被政治家们所使用。政治家们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演讲或发言更具感染力,从而达到交际意图。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对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不同公开场合的发言、演讲词中所运用的语义修辞格、句法修辞格和篇章修辞格等辞格特点进行列举与分析,揭示政治领袖语言的特点与魅力。  相似文献   

9.
孙桂荣 《东方论坛》2007,5(6):60-65
从池莉小说的当代评价入手,揭示在文学"大众化"问题上,从效果层面理解的文学被"大众"接受与从价值层面理解的文学关注"大众"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与学术界对"大众"、对文学本质、对大众性与商品性之间关系等问题的复杂认识相关;强调正视文学"大众化"现象及其内部规律;呼吁新的美学原则介入文学"大众化"批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日益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构成了一种意在通过形式分析达到文化探视的“形式/文化学批评”。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其深广的社会语境与学术渊源。当代文学批评存在于一个变化与开放的世界中,为了适应和理解这种变化与开放,批评必然要从内部和外部寻求突破。在内部,批评的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结构考察和文化分析形成了整合倾向。在外部,批评在努力突破自身的学科疆界和知识域限,通过学科与文化的双重跨越,谋求自身外延的扩张。跨学科、跨文化批评之路的选择,跟批评家对文学现代性及批评现代性的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有 5 0多年历史的当代文学批评 ,促进和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其特点和规律 ,其正确与失误 ,都是值得我们去总结的。构建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 ,并开设该门课程 ,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该书内容是丰富的 ,可以侧重于重大批评事件和代表性批评家和流派的论述。教学重点可放在对当前文学批评的评析和作家作品的批评上。加强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教学 ,会使当今的文学批评健康地发展 ,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以来,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逐渐成为带头学科,当代哲学、逻辑学、美学、人类学都获益于语言学良多.民族学无论在其初创时期(早期民族学),还是在其发展时期(现代民族学),都受到语言学分析方法的深刻影响.本文对现代民族学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即前后联系又不断创新的语言学方法做了详细探讨,划分了现代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三大语言学方法语词分析、语境分析、话语群分析,并探讨了各个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责难有不少并不恰切。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真正的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批评观念先行,批评视点及方法较单一,未充分重视作品内部全部的复杂因素,批评的“文学性”学术品味不足;二是信息大量重复,缺乏沟通与学术尊重,表现出学术态度的轻率浮躁,文学批评的坦诚性不足。这是真正的危机所在,不克服这两方面的问题,调整批评策略,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或者说“性别诗学”研究难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往往有着特殊的修辞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了英语语言变异中词汇变异和书写变异所产生的视觉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七年时期",我国文学批评处于双重附庸的尴尬境地:附庸于作家创作和社会政治意识。新时期之初,批评个性朦胧觉醒,并以其独特的批评智慧,开辟了批评的新天地。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批评的个性恶性膨胀,最终在个性狂欢中陷入了新的危机。走向审美对话、重建理性精神,是批评走出困境的必经通道。  相似文献   

16.
乾隆十九年(1754)前后,戴震等名流汇聚京师,汉学之潮涌动于帝都学坛。青年姚鼐受此激荡,将为学重心从此前的溺爱辞章向经史考据转移。这是姚鼐学术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转折。这次学术转折的标志是姚鼐求拜戴震为师。姚鼐约在乾隆二十年秋初结识戴震,对其学术造诣至为钦敬;秋末郑重上书,乞列门墙。尽管姚鼐的请求被拒,但此事既没有中断他与戴震之间的学术交往,更没有妨碍其学术方向的调整。姚鼐此后直到任职四库馆(1773)前夕,以戴震为学问楷模,认同并预于汉学潮流;辞章在其为学中降至末位。姚鼐的学术转向及其后来与汉学派的复杂纠葛,对其建立桐城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积极修辞使文学语言演进、发展更显活跃。文章以当下有影响的部分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为例,就抽象具体、矛盾统一、感觉转换、动宾不调、移花接木等诸种类型,一一作了分析,并指陈积极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方式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文学批评形态的变革与重建,正形成“主导多元”的格局。当今建构的主要任务,在于“主导”形态的建构,这一主导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应在总结本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当今我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将原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所依据的认知论哲学与社会学统一的理论基点,调整转换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与人学统一的理论基点上来,进而走向文学批评观念的系统整合。这种系统整合的基本框架,可设想为主体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明暗含着巨大的反文明力量,从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立场批判现代文明是意义深远之举。从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经历了沉寂期、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等发展阶段。它对现代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欲望化、标准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生态等核心特质展开了全方位的反思。它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为关注核心,尤其注意汲取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边远地区乃至农村地区民间文化资源,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独到而犀利。从整体上看,在徐刚、于坚、李存葆、韩少功、张炜等作家推动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接续上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文明批判传统,对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和敦促国人生态意识的确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