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笑话     
云弓 《东西南北》2008,(7):59-59
闯红灯那天,我坐大孙开的车外出办事。大孙本来就是个生手,还一边开一边跟我说着话。前面有一个十字路口,我看到指示放行的黄灯开始闪动,恰恰当我们到了路口的时候,一下子变成了红灯。我下意识地喊了一声:"红灯!"  相似文献   

2.
《东西南北》2008,(7):15-15
在汶川的抗震救援中,一名热血军官两段"绝情"的怒吼让人印象深刻。在进一座废墟中抢救伤员之前,他指着自己身上的迷彩服大骂:"你他妈的记住!一个兵!穿上军装的时候,就不再是你老子的儿子!你老婆的男人!你他妈的是老百姓的儿子!国家的男人!国家的军人!我今天就对不起她了!"  相似文献   

3.
我从青年时代起,就是诗人张志民的"粉丝".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上大学的时候,我和同学在宿舍里读诗,常读的就有张志民老师的诗,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就背了下来.像这首《夜笛》,到今天我还能脱口而出:"不是流水叮咚,/分明是阵阵笛声./笛声来自香瓜地,/笛声来自看瓜棚.  相似文献   

4.
社区休闲     
我们办公室经常来客户,因此用办公经费买了些好烟、好茶叶用来作招待。这些东西都由高主任保管,他可是个小气的人,没有客户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员工是没法享受这些好烟好茶的,我们背地里总说他抠门,是个铁公鸡.昨天下午,隔壁办公室的老林着急地跑来问我:“小张,我那儿来了几个重要客户,可连个好茶叶都没有,你们屋有吗?先借我用用!”我忙说:“有是有,我们办公室上周才买了铁观音,一千多块钱一斤呢!可现在部在高主任那里、呆会他来了你问他借吧.”老林一听便叹气了:“我早知道他是个小气鬼。要不是今天来了重要客户,我才不向这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开口借呢!”正说着,高主任走了进来。性急的老林张口就说: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都曾经是。我们从小是看着居里夫人的连环画长大的,中学的英语课本里就有爱因斯坦的故事。高中文理分班的时候,我并不十分喜欢理科,但是当时学校里正在播送"女科学家修瑞娟"的先进事迹,我激动万分,立刻觉得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中去。我上了大学之后,很快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就像我千百次地走过苹果树下,即使每天有一个苹果正好掉到我头上,也不可能从我脑袋里砸出一个"万有引力定律"来!我当时很绝望,正在绝望的时候知道了一个叫"法拉奇"的女人,她是一个有名的女记者,采访了无数世界名人,我想这样一个理想对我应该是容易一些的吧?  相似文献   

6.
《东西南北》2008,(7):19-19
如果没有这场大地震的话,这时候的四川应该是风景最美丽的时候,一位医生和他的亲人一起来四川旅游,一场地震夺取了他9个亲人的生命。亲人永远地留了下来,他也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灾区最缺的是医生。当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3天3夜没有休息了,"北川待了两天两夜,这里呆了一天一夜,只要我能救,我就会尽量多救一个。"记者问:"你现在救了多少伤员出来?"他说:"我大概救了27个吧。"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男人     
陈彤 《东西南北》2008,(7):46-46
没有责任心的男人,不配做男人!知道自己得的是晚期肝癌后,杜兄甚是平静。他对妻子说:"这是绝症,没有什么治疗意义了,还是回家吃点中药什么的吧!不要浪费钱了。"妻子不同意,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投入99%的努力。我们家还有18万的积蓄,花了再说吧!杜兄摇头:"人财两空有什么意思?这钱留给你和女儿,我心里也踏实。以后我不在了,收入少了,有这点积蓄,你们就多了点保障。"妻子哭了,坚持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我  相似文献   

8.
正碧云天,黄叶地,沈城秋景十大最美高校2017-10-14今日辽宁李小花要坚强:沈阳的秋天太美了。好想回家。作者回复:还是别回来了,等你到家,沈阳已经是冬天。对,沈阳的秋天就是这么短暂。俱往矣:小编出生在沈阳,本科沈师,研究生辽大,到医大看过病,到何氏眼科配过近视镜,有若干同学分布在沈城其他六所高校。鉴定完毕!  相似文献   

9.
我是拿破仑 有一个法国人,42岁了仍一事无成,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简直倒霉透了:离婚、破产、失业……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意义.他对自己非常不满,变得古怪、易怒,同时又十分脆弱.有一天,一个吉普赛人在巴黎街头算命,他随意一试. 吉普赛人看过他的手相之后,说:"你是一个伟人,您很了不起!" "什么",他大吃一惊,"我是个伟人,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吉普赛人平静地说:"您知道您是谁吗?" "我是谁?"他暗想,"是个倒霉鬼,是个穷光蛋,我是个被生活抛弃的人!" 但他仍然故作镇静地问:"我是谁呢?" "您是伟人",吉普赛人说,"您知道吗,您是拿破仑转世!您的身体流的血、您的勇气和智慧,都是拿破仑的啊!先生,难道您真的没有发觉,您的面貌也很像拿破仑吗?" "不会吧……"他迟疑地说,"我离婚了……我破产了……我失业了……我几乎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0.
日前,郭德纲到青岛巡演,不新鲜的老段子、背离了茶馆式传统相声的演出,并没有妨碍老郭心满意足地揣着钱走道,青岛人善良啊. 最近,有关老郭力挺小沈阳的连环事件很火.春晚后,小沈阳红透大江南北,而很多人不喜欢他,比如北电副院长王黎光,"如果小沈阳来考试,肯定考不上(北电)!"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马未都现场演示切西瓜"的短视频在朋友圈火了!一个放置400天的西瓜,居然没腐烂!一时间,食品安全问题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正当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因感到防腐剂的巨大威胁而惊慌之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罕见转文,怒怼:"马未都,不懂别瞎说!西瓜400天不腐挺正常!"  相似文献   

12.
笑话     
贫嘴小动物的不幸生活1.老鼠宣布:"我要和蝙蝠结婚啦!以后孩子们就生活在空中,再也不怕你们猫啦!"猫冷笑一声,指着树上的猫头鹰说:"看见了没有?她已经怀上我的孩子了!"  相似文献   

13.
段味     
正今天乘坐的出租车差点撞到一个乱穿马路的人。那人说:"你敢撞吗?"司机说:"我是不敢!不过撞死了我赔60万你用得到吗?还不是你老婆新的男人用!最多出2000元给你买个骨灰盒!那个人顿时接不下去了……"打的去朋友家,路上瞌睡了一会儿,本来30块钱的路程,被司机绕成80块!我豪气地说:"大哥,给你100,不用找了!"司机到处看了看车上说:"钱呢?放哪了?"我下车就跑,冲司机喊道:"我都跟你说了不用找了,找也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14.
游松 《今日辽宁》2014,(1):68-70
正昭陵(俗称北陵),对沈阳人来说,是心中一份掩饰不住的骄傲,是这个城市的传世之宝。1960年代,我们家五口人月收入共50元,但我爸仍不惜挤出钱来,领着三个儿子去"外景地"留了一张影,我们瘦小的哥仨背靠着肥圆的石象,那就是昭陵。到了女儿满半岁的时候,我萌生了要给女儿做成长记录的念头,打算每年在同一背景下,让她以同样的姿势留一张影。我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昭陵。照片里,女儿一年年在长大,她身后是那面已经站立了300多年的昭陵  相似文献   

15.
正小沈阳有个台词说:"我在大街■■上地正溜达呢,有一小老妹儿,长的可带劲了……"这里的"■■地"走,很生动,形容东北人走路时,习惯前脚掌重重拍地所发出的声音。通常,外地人以为是"啪啪地",实际不是,而是"pi`pi`地"■,沈阳人和东北人都会说,也会用。不过,汉语词典中通常查不  相似文献   

16.
艾青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他为自由诗体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一九三三年发表成名之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到新时期诗集《彩色的诗》的出版,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艾青在时代风风雨雨的大浪潮大变迁中,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但他青春如火,意志弥坚,屡遭磨难而不溃,备受挫折而不弯,表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诗人的宏阔襟怀和赤诚肝胆.  相似文献   

17.
段味     
正我天天在单位活得就像个捧哏演员似的:"对""好""当然啦""就是嘛""没错""是吗"……这么些词儿来回倒腾。▲"怎么形容一个女生长得非常漂亮?""搁古代可以撑起一个青楼。"▲中国的地域歧视都严重到这个地步了!今天我认识了一个上海老外,他跟我说他打心眼里瞧不起北京老外。▲当了妈以后突然领悟了"父爱  相似文献   

18.
爱无法偿还     
刘雨梅 《东西南北》2008,(12):45-45
人与人之间的爱,浓厚了,也浸润灵魂。姨妈家的孩子要结婚了,我匆匆赶到的时候,外婆已经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姨妈径直把我领到老人的房间,指着我说:"妈,你看这是谁?是丫头吗?"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外婆正站在房子中间发呆,身子消瘦,满头银发,背微驼着,穿着月白对襟衫子,脸上没有什么皱纹,还是那么好看。她抬头看着我,眼神迷茫而天真,轻轻摇头:"丫头?不是啊,丫头是个小孩子,只有  相似文献   

19.
刚迈进沈阳120急救指挥中心的门,就听见了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阎冬梅熟练地接听来电:“您好,120,请讲!”电话那端的报警人情绪十分激动,从她极度焦急却又支离破碎的表达中我得知:沈阳市和平区砂阳路附近,有一中年男子,要求救护车立刻到!而此时恰巧和平区的120急救车已经全部被派出警了,阎冬梅只好给电话那边解释:“现在和平区已经没有待命的救护车了,最快的办法只有从最近的铁西区调车过去,大约需要十几分钟.”话筒那头语无伦次地反复强调立刻来车,还夹杂着大声的呵斥,阎冬梅争分夺秒地调车派车,那些言语丝毫无法撼动她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20.
徐梅  吴鸣 《东西南北》2011,(24):48-50
Kim为3个孩子都做了家庭相册,记录孩子的成长,甚至还保留了襁褓中的李丽第一次回中国时的登机牌。“我怀孕4个多月时回的美国,我妈年纪太大,不能到中国来照顾我,我只能回美国待产。孩子两个多月的时候,医生说宝宝可以坐飞机了,我马上买票,带她回来看爸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