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网民是网络谣言得以传播的主体。因此,网民成熟、理智的心理是根治网络谣言的关键,而不是依靠简单的辟谣。网络谣言的传播是群体的"贡献",官方不可能一次性便将谣言清理干净,简单的一次性辟谣行为很有可能将数万网友置于官方的对立面上。因此,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治理网络谣言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舆论长期存在。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衍生出"网络谣言"这一怪现象。网络谣言对网络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大学生是网络的最广泛受众群体,更易受到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深思。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高校"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谣言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高校的"意见领袖"具有极高的参与度和人际传播中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高校应对网络谣言中重要的力量,成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的有益补充,在高校网络谣言传播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齐 《现代妇女》2014,(6):265-266
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谣言的自身特点,讨论网络谣言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谣言的应对措施,力求从本事件中抽象出对网络谣言的一般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这些事件有的是真相在网络中的揭露,有的是歪曲事实的谣言嬗变,网民们被巨浪袭来时原有的理性被淹没,顺应这股潮流同时满足着自己的好奇心,于是成为了真相与谣言传播的主力军。在这浩大的舆论战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应对的缺位,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是新时代的一种新形势的谣言方式,它凭借着网络这一宽广的平台恣意地传播,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民众恐慌和地区经济损失。本文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及成因出发,试分析网络谣言的特点,并找出解决方案,为网络生活的平静增添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2009年, "网络公共事件"精彩纷呈,尽管不乏"网络谣言"的肆意横行, "寂寞党"的无聊狂欢,但主旋律无疑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监督",波涛汹涌的"网络民主"."网络公共事件"背后,是网民"从网络暴民、网络哄客到网络公民"的"破茧化蝶".经历网络江湖的千锤百炼,网民正变得更加理性,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7.
"罗尔事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现象,是网民出于维系社交关系、完善网络环境、构建认知的目的所驱使。网民的行为、认知心理会随着进程的变化,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并转而影响、推动事件的发展。促使网民向理性的朋友圈转发行为回归,需要强化大众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责任,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8.
微博作为热门网民交互平台,对社会信息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然而网民在通过微博这样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传播信息,影响社会公众的同时,产生了许多问题。诸如网民缺乏理性思考,对意见领袖盲目崇拜与跟从,受到意见领袖的言论支配与操控,进而产生谣言,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笔者通过对微博用户群体和微博上产生的热点事件分析,研究背后舆论极化负面现象的原因以及对微博进行法制化管理与规范,对意见领袖和网民进行道德约束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骆文炎  陈瑞芳 《职业》2008,(5):55-56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和使用,大学生成为"上网一族"的主力军.2006,在我国1.23亿网民中,学生网民比例最高,达36.2%,其中高校大学生占学生网民的绝大多数.网络在给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生事物和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具有覆盖面广,交互性强,虚拟程度高,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微博自诞生以来便以摧古拉朽之势占据了网络传播的热点,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前无古人。但伴随微博的发展,微博谣言也应运而生。谣言就是微博成长的"蛀虫",深挖微博网络谣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对症下药。本文将着重从微博网络谣言诞生的深层次原因人手,探索网络立法的相关思路,助力微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自媒体时代,因为有了更加开放的传播平台、更多参与用户以及更加快捷的讯道,谣言的产生和扩散相较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时代,都变得更为复杂。作为自媒体使用的主体,青年群体日益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力量。在青年群体的多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网络谣言沿着不同的路径肆虐,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微时代已经到来,微博、微信等成了一些谣言的传播和滋生地,发生在2013年8月的"秦火火"事件和"微博大V薛蛮子嫖娼被捕"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在网络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他们却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惜利用网民的信任制谣、传谣,这正是他们缺失最基本的媒介素养的表现,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申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也有必要呼吁全社会加强对媒介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今日互联网高速发展,微博这样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及时分享平台,它的兴起使网络谣言频繁发生。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随后全国公安机关展开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并抓获一批在网上造谣、传谣者。对网络谣言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认定标准,可能造成权力机关扩大权力用以压制网络舆论。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明晰网络谣言的认定标准。本文以微博中针对官员的网络谣言为例,从网络谣言的主体认定,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谣言”现象自古就有,但谣言的影响力或杀伤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却是史无前例的,因为网络技术等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缺乏节制性,谣言的传播获得了接近光的速度,并因此在影响范围和作用程度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么,谣言的本质何在呢?谣言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魅力使得人们乐此不疲地传播它呢?下面,我们将分两步,即作为词语的“谣言”和作为现象的“谣言”对此加以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对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危害极大。在对网络谣言真面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网络谣言的侵害对象,将其划分为侵害个人、侵害特定群体、侵害社会三大类,并指出网络谣言的危害影响会从直接侵害向转移侵害、从当前侵害向长期侵害发展。综合归纳近年来打击网络谣言取得的成效,对下步网络信息的有效治理提出了"建机制、立专法"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政治环境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是民主进程的助推力;而网民作为网络政治环境参与的主体,其政治心理对网民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正确分析网民政治心理,努力考量其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力求解释网民政治心理的负面影响,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让网民政治心理对我国民主政治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下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大规模使用,使人们的交往场所由真实的物质场所扩大到整个网络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可供人们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虚拟社区,并从事不同的日常活动和网络行为。网络游戏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网络娱乐方式和网民聚集的最为广泛的场所之一。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众多的网民中当代大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别是虚拟网络消费存在较强的从众心理。本文就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虚拟消费从众心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在网络互连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不仅体现了网络信息传递快和广泛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人与网络不可分割的状态。网络文学内容和不同文学形式结合,网络发展变更已经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重要方式,文学内容在网络环境下不仅可以实现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感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思想。在现代互联网的冲击下,结合文学创作、文学传播以及文学内容三种表现形式向网民传播文化信息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在视听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此高度关注,但在战"疫"期间,有人受利益驱动,在网络上炮制、散布不实、虚假信息。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新的谣言呈现出"病毒式"传播趋势,加剧了人民群众的焦虑与恐慌,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采取果断措施,进一步完善法律治理体系,建立谣言预防监督机制,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传播是建构社会的一种"原动力",一则事件能不能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爆点,主要看传播的影响力,这已经不是传统媒体当道的年代,传播力不再由报纸、广播和电视主导。在新媒体环境下,热点事件呈现出一种新的节点套式传播。本文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致力于分析这些节点套式传播的特点、影响力。以期解受众之迷惑,看清热点事件下的真真假假,不再被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的幕后者牵着鼻子走,做一个理智的网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