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互助养老时代来临了,准备好了吗?养老事业突破围城是观念意识的突破。养老地产项目不是简单的"房子卖出去,硬件跟上",标准化系统建设是根本。养老产业仅仅定位在商品房买卖上的话,房子会很难卖出,即使销售出去也无法实现老年社区管理的人性化。中国老人不仅要提升养老标准,更需要回归社会。要重构老年社区,让老人以自治管理老年社区的形式展示自我价值与风采。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幸福侠互助养老研究院的标准体系模式开发及服务理念纲要。  相似文献   

2.
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国内养老发展的一种模式。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对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如"嵌入式"养老服务、"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互助型养老模式、"时间储蓄"养老服务、网络化养老服务、智慧养老服务等。各地对社区养老模式发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为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导刊》2013,(11):17-17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在2013年全国政协的提案中称,面对千万失能老人和独子养老的局面,社区养老势在必行。社区养老,既能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也让老人们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面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趋势,未来我国对社区养老的需求将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北京等大型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总体人口结构也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养老方式也逐步趋向于多元化。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除此之外,以房养老、异地养老、互助养老也被具备条件的老年人群所采用,并开始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5.
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应当认真贯彻老年法,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养老照护机构和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作为新型的居家养老形式的补充,其重要程度日益凸显。但目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尚未得到很好的推进,其中志愿者供给不足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低龄老人未起到志愿者群体的核心带动作用。因此,采用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时间银行"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对低龄老年人参与这种新型互助养老方式的意愿进行分析探讨,而后找出影响目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意见,以提高低龄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剧增,也向原有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养老服务被要求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来提供。老年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大服务群体,在新时代下,对于社会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探索社会工作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介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国情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政策。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面临的土地附加价值低导致经济供养能力不足、代际关系逆向转变、政府对互助养老的投入和支持不足、农村老年再就业能力弱、看病难成为自我养老的最大心病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以增加土地价值、积极创造老年农民再就业环境、基层政府应为实现互助自养提供便利、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新农保"制度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日本早在197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经验丰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完善的老年保障体系、社区老年服务的健全、居家养老方式的推广、充分发挥老年人潜能等等。本文主要结合日本的社区养老体系模式,探寻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老体系的创建模式,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和基础,也是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建设的突破点和惠民亮点。为进一步加快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民政部今年开展了多项工作:一是在积极推广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试点经验,加快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发展。二是加强了发展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导刊》2012,(29):46-46
“我们姐儿几个是分批在社区里学的剪纸,现在经常聚在这里互相切磋,感觉生活很有意思。”一位老人乐呵呵地说。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芦家街道办事处宣庆社区一个养老互助站里,几个老年人正在剪纸。这个互助站的站长是今年62岁的王先,记者看到,写有“南岗区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站”的牌匾挂在她家门口,屋内的墙上贴满了剪纸,地上还摆放有老人们自制的绢花。老人们围坐在客厅的方桌边一边剪纸一边交流。据南岗区民政局有关人员介绍,南岗区作为全省社区居家养老互助工作的唯一试点单位,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老人自治的方式,首批建立了50个以热心老人家庭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依托,以开展适合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老人互助温馨小屋。互助点由老人自愿申请成立,成立后可享受由区政府配发的棋牌桌、康乐棋、文房四宝和图书等文娱、健身物品,以及每年360元的水电费补贴。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对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养老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概况,并分析了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各级政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一些有识之士也对老龄化社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其中对当前出现的“家庭养老”、“邻里互助”、“义工援助”、“社区照料”、“社会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方式研究颇多。但这些研究大多将老龄化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与某种养老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忽略了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养老方式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4.
王盛  白雨晨 《科学发展》2014,(3):101-112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如何养老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家庭结构和人口政策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己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而社区养老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引起广泛的关注,集中建设的专业化老年社区能更好地行使社区的养老职能,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构建和发展社区养老模式,须统筹协调,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注重社区养老产品的差别化,拓宽养老目标群体的覆盖面;强化专业培训,实行养老服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引用社会多种资源,完善社区助老服务设施;开发拓展,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进程;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日益扩大,我国养老保障和照顾需求日益增加.为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居家养老已成为许多国家养老模式的首选.本文首先引入居家养老概念,然后讨论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顾三种模式,为探讨完善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居家养老照顾服务体系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以来,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农村人口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大量的老年人成为"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失去基础,社区服务尚未建立或完善,机构养老面临困境。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笔者认为"互助养老+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模式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未来万科在北京的每个项目都会留一栋楼不卖,自持起来做社区养老。预计这样的项目最早将在2015年面世。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近日透露,北京万科针对自己20多个已入住小区老龄人口作了认真翔实的调查,了解这一特殊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之后,认为解决养老保障的基点应放在社区,形成一种全新的社区养老模式,即社区全龄化养老体系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2.2亿。[2]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社会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新兴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成为未来养老方式的新选择。本文重点整理了农村互助养老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对策,以期更好地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探索养老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去美国看望在洛杉矶定居的女儿,顺便了解和观摩了美国的社区养老模式。美国虽然有比较好的退休养老制度,但老年生活的孤独感却不是靠社会保障制度就能够解决的,因此"社区养老"的理念在美国得到认同和推广。女儿说,以前在美国老人中,60%以上希望住养老院;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老人喜欢在社区养老。美国的社区养老分两种模式,一是"全托制",即老人全天候在养老机构生活。其中又分为"退休之家"和"家园共享"。前者除了租赁房屋(老年公寓)外,还提供就餐、清扫  相似文献   

20.
社工介入老年群体的必要性 社会化养老方式的和谐推进需要社工介入。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的养老功能随之降低,家庭养老模式不得不转向机构养老。当大量老年公寓出现时,老人的入住意愿与入住条件则成了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