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杨军 《公关世界》2022,(14):28-29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政治教育的基础,作为高校的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重视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传统的高校育人思想难以培养出适应当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时代下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书院制与导师制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冲破高校传统育人的桎梏,为培育新时期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风是大学的灵魂、气质和立校之本,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风格,创建优良学风是高校优化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高校需在统一思想、认清形势的基础上,通过严格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服务、精品育人以及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积极开拓学风建设的途径,加快学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祖国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过硬的高端人才的保证,也是体现高校办学理念、育人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建设体系,这也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文章对学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高校学风建设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近年来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不断凸显,甚至制约了高校人才的培养。龙岩学院某二级学院深入学生群体进行调研,归纳了该学院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四个方面的不足。为此,该学院针对性开展了以"求学识、正学风、践真行"为主题的学风建设活动,创建了"一个效应、两种模式、三项制度、四步措施"学风建设机制,并对目前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要阵地,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要职能。优良的高校学风能够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学生进入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学生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为培育优良的高校学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人才当成了第一资源,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方针,甚至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的学风建设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作为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学风建设历来都是高校所关注的重点。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竞争的背景下,许多高校与其办学宗旨背道而驰,没有把学风建设放在关键的位置,转而把关注点放在学校的资金引入和学校的财政问题上。本文针对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其影响,指出应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于桂华 《职业时空》2008,4(7):158-158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是治校理念、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生面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反映。优良的学风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作用、凝聚团结作用、规范约束作用,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风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件根本性大事。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把学风建设作为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8.
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亦关系着高校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就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进行简单的探索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困境的举措,以期能为我国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安永辉  刘春波 《现代交际》2014,(10):247-247
学风是学生群体长期养成的学习风气。学风作为学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反映。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保证,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加强学风建设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所起的重大作用予以阐述,提出内涵发展学风建设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学风建设是学生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做好学风建设工作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大学,汲取知识,并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工科生就业前景好,我国工科生的比例在高校中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机械、自动化、电气类等工科专业。同时,工科类学生也面临着专业课业较多,难度大,且男女比例悬殊等问题,加强工科生的学风建设,既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为社会培养输送更优质的人才。文章根据上述问题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影响工科生学习风气的主要原因及如何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性要素,是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师德教风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庄海茹 《现代交际》2014,(9):225-226
学风的好坏直接决定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然成为高校应对时代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吉林省部分高校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风状况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在“五育并举”视域下优化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体系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力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学生思想引领不够、典型示范缺位、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甚至部分教师价值层面引领能力不够等现象;二级学院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前沿的阵地,有针对性地优化德、智、体、美、劳“五维”学风建设工作体系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学风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课前十分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富有针对性地改善了高校思政工作中学生参与度不高、学风建设疲软等现实困境。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详述了课前十分钟活动的含义、现实意义和特点,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等五大育人作用为切入点,从转变思想观念、培育活动品牌、积极参加比赛三个方面,不断加强其活动体系建设,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邵海鸿 《现代交际》2014,(4):235-235
高职教育以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夯实学校育人的根基,领航学生的三观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部分高校进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创建特色文化提供新的契机。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仰认识模糊、小团体意识较强等教育管理难点,高校学生管理的一般模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敏感度不够,针对性不强。高校可充分发挥书院制模式的特点,依托书院制学生社区,依靠强大的导师团队,开展"第二课堂"通识教育,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贴近"工作,完善奖助体系,强化学生"四个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7.
陈思 《公关世界》2024,(3):70-7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需尤为重视学风建设工作。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效,直接给大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产生影响,也是决定学生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风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但从如今各高校学风建设实况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管理成效不如人意,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进行探究,分析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提出基于大学生管理的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伍廉松 《金色年华》2008,(Z3):19-21
寝室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开展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宿舍文化对育人内在作用;当前要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宿舍成为育人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9.
王锦 《公关世界》2024,(4):64-66
高校学风建设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学风建设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自身、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家长和社会影响等。本文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辅导员开展学风工作的优势,并探析辅导员开展学风建设的路径,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优化学生学习氛围,对加强学风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京南 《现代交际》2014,(9):236-237
高校良好的学风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良好学风的形成与从事教育的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书者,更是育人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本文就师德与学风的关系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出现问题的原因,师德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师德建设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