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妖怪的起源,现在已无从考证,所以妖怪究竟从何而来,从哪里来,估计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在少数的妖怪,中国的妖怪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文献《山海经》。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来源于中国。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关于妖怪的形象,犹为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性",即这些妖怪身上大部分都具有"人"的精神、意志和品德。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更多的是其"妖性"。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妖形象与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存在较大差异。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形象呈现多元化发展,相信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妖怪形象必定会赶超上去。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中的军人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文章试图从其军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的《会明》中的火夫会明这个人物形象出发,分析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世界的美善人格之"常"与莫测人世之"变",以及由于普遍缺乏的现代理性而产生的不平衡性和由此导致的军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母亲,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符号和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一直以来是无数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母亲"这一文学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历经了一系列嬗变,本文通过"母亲"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嬗变来分析时代的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庄子》和《楚辞》是两部先秦时期经典著作,各有一篇名为《渔父》的文章,两篇文章中"渔父"的形象有异有同:有着相似的外在形象而又扮演着不完全一致的角色。"渔父"形象的构造各有千秋,同时也奠定了"渔父"于中国文学史上的睿智洒脱的形象特点。对比两部著作中的"渔父"篇,总结了二者"渔父"形象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黄祸论",另一种是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在赛珍珠之前,没有小说对中国形象进行过正面描写,赛珍珠开之先河。她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则运用女权批评理论分析中国女性形象。赛珍珠笔下的女性多为沉默的女性。  相似文献   

6.
描绘建设"廉洁政治"的蓝图,既是一种政治清醒,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标志着党和国家、社会民众对腐败行为的"零"容忍,但需要指出的是,反腐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泼墨或者影响执政党的社会形象,相反,应该是建设一个政治清明有高度威信和战斗力的政党.唯有如此,中国方能平安高速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站台".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作为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作品中展示了多重而复杂的美国面相。被建构的美国"他者"形象,成为其折射中国这一"自我"形象的关照对象。福柯的乌托邦和异托邦概念,为阐释严歌苓作品中的美国形象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美国作为正面形象,表现出乌托邦的特性;同时,美国又被描写为一个自由无序的空间,折射出人的自私、种族歧视、社会的异化等负面形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发挥国际影响力,实现自身发展利益。基于此,本文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金字塔报》、《利雅得报》和半岛电视台这三家阿拉伯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中国崛起"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为考察点,解读中国在阿拉伯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形成过程,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改善和加强国家形象构建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职业》2010,(13)
4月16日,由中国国际应用心理学研究院主办,零点零国际心理资本管理机构承办的"中国首届心理资本管理应用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美国著名导师、台湾优秀实战派管理专家、企业总裁、企业人力资源总监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当下的变革年代,如何发挥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如何运用心理资本提升体系提高企业心理能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小说是“浪漫”的典型。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身上带有强烈的浪漫特征,而这种浪漫特征一定程度上是精神漂泊的反映。本文将从边缘地带的孤独、失重空间的苦闷和“狂欢”精神的挣扎三方面来浅析“零余者”的浪漫与漂泊,体味个性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形象学视角对比研究《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对重要概念"君子"的英译,对不同译本所构建的"君子"形象特点进行描述,发现各译本"君子"形象有所差异,并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差异成因,进一步说明翻译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20世纪40年代震撼中国文坛。这两位不同性别、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伟大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都不同于传统的、理想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世俗浮华生活下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4.
1月20日,《2014~201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在京发布。绿皮书指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形成受到至少四方面力量的抑制。绿皮书强调,目的地旅游形象的"集体构建"与"心理构建",在接受形象客体主动"说服"与各种"诱惑"的同时,往往也避不开形形色色的"路障"甚至"阴霾",容易出现形象生成的种种怪圈与乱象。而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形成同样受到至少四方面的抑制: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故乡》不仅成功地描绘了"闰土"一类的麻木农民形象,也较早地塑造了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女性小市民形象。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极大地延伸了后者的深层意义,使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复杂性、丰富性各方面得以强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两人形象的变化过程,从而推测其由受损者转变为损人利己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者根据'美国梦'提出的'中国梦'构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2006年9月25日提前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以《谁在恐惧中国?》为题,刊登了长达5页的封面文章,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该文章认为:"几十年来,'美国梦'成了美国人和外国人俘获美国现代生活的活力,抓住自我创造的机会的一条途径.与此类似,崭新的现代中国是这个国家的最耀眼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为西方"他者文化"的想象体而存在,中国外交形象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威胁论""强势崛起论"成为目前中国外交形象的主要标签。如何塑造大国外交形象,让他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如何进行中国外交形象的跨文化传播,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影视作品在此方面担任着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传输的职责。纪录片《大国外交》是一部典型的政教宣传片,详细介绍了中国外交政策战略部署,构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大国外交形象。本文以纪录片《大国外交》为文本,深入探析影视作品应该如何建构中国外交形象,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以后的政教宣传片的拍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地位日益凸显。新时代,良好的中国形象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形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下,分析东南亚留学生对于中国形象的自我建构与调适情况,并提出了建议,从整体上反思了面向东南亚留学生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前沿     
《公关世界》2010,(12):12-12
国新办合作探索频道以新视角展中国形象 继今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之后,在展示现代中国形象方面,中国又有了新动作。11月16日,国新办与Discovery探索频道正式签署《神奇的中国》合作计划备忘录。双方宣布,在未来三年内,将共同出资、联合制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题材纪实节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国家形象的塑造包括诸多环节,国家形象的定位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整合重大场合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形象的讲话,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这四个维度向世界展现出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后进一步对这"四个大国形象"进行拆分解读,重点聚焦东方大国形象,包括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最后,本文结合习近平同志在特定国内、国际环境和国家战略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提法,对"东方大国形象"进行阐述探析,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指明方向的同时,达到净化国际舆论空气、扫除思想障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