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中载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一语,后世对其解释纷纭,无论是批评还是维护,都未能说到关键处。本文对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进行考察,然后指出其针对的具体对象以及“女子与小人”所代表的具体类型,指出孔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焦循推举八股文为有明"一代之所胜",是因为作为文体,八股文前代未有,明代始盛,而明代八股文具备源于内容因素的价值支撑,存在不溺于科举爵禄之见,根柢经术,以行为本,厚积薄发的实学八股文;八股文具有作为文体形式的综合性,作为文学样式的延续性,作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作为文章体裁的趣味性。由于焦循遴选有明"一代之所胜"的标准存在缺失,这一总体判断与明清以来的公众舆论产生了错位,但焦循将八股文置于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引出了不少别出心裁而且很有意义的结论,体现了他对八股文复杂认真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语·为政》"有耻且格"、《礼记·缁衣》"民有格心"、"言有物而行有格"等处"格"字的词义作了重新探讨,通过与金文、《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才)衣》以及《易·家人》象辞中相应文字的仔细比对,得出结论:上述诸"格"字皆是"亘(恒)"的一音之转,上述内容与《论语》、《礼记》中孔门其他相关表述都体现了孔子对恒德的重视.根据郭店简和上博简的"格"字的字形,传世本《缁衣》"略而行之"之"略"同"格",本字亦当为"恒".  相似文献   

6.
邹方芳 《社区》2012,(23):59-60
李零先生在其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第244页中注疏“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7.
《易经》最早使用"小人"一词。古经爻辞指出"小人"具有见识浅陋,没有主见,不知进退,恃壮凌人,"革面顺上"等特点。《易传》则上升到道德层面,提出"小人"是不守礼法、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据此,《易经》告诫人们要"小人勿用",远离"小人",对"小人"保持"不恶而严"的态度,在必要的时刻,还要果敢地去除"小人",这样才能"天自佑之,吉无不利"。  相似文献   

8.
"君子""小人"在《论语》同一章出现时,往往构成对比,"君子"行为一般为正面,而"小人"行为则往往为反面。"君子怀刑"之"刑"当释为"刑罚、法度";"小人怀惠"之"惠"当是"慧"字之假借,取"巧慧、慧黠"之义。故"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可解为:"君子思念刑法,小人思念巧慧,欲缘巧慧逃避刑法以自利。"  相似文献   

9.
清代早期云南方志中的"土司"等志,在体例上虽与明代有所不同,而设类定目之旨趣,仍沿袭明代"羁縻志",只以"华夷"二分视之。乾隆之后,道光《云南通志稿》所定"南蛮"等目,虽羁縻之意不变,但对"內夷"、"外夷"、"土司"、"四裔"等却有明显区分,体现的是清中期以来关于"大一统"和"华夷之辨"等一系列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在线性思维与进化史观的影响下,宗周文化中的巫术成分往往被遮蔽,从而导致对相关问题之探讨变成无的放矢。《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研究几成聚讼,原因亦在于此;重构宗周哲学语境成为解决问题之关键。宗周文化史当划分为两个阶段:周公制礼作乐,道德与巫术并存,人神关系与人人关系并重,此为第一阶段。孔子反思巫术,以"仁"求"礼"探究人情,专注人人关系,此为第二阶段。《诗小序》建构了"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的必然世界,此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民性固然"可构成互文关系。女子与小人难养,当指嫉妒而言。周公时代"巫医"不分,孔子则将疗妬之方法,从巫术思维转移到道德自修与制度约束之上;"礼缘人情",化宗教情感于日常伦理;借此孔子完成了对周公制作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