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建国的初期,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我国的改革建设几乎是学习和模仿苏联的模式。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因此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的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都受到了苏联的很大影响。但是中国并不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也并非是教条主义,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式,我们国家要避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出现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制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方向,根据这些经验教训,引以为鉴,少走弯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就是根据这些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它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与苏联的不同。而其中很多经验教训对现在的建设和关系的处理也有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在于基本摆脱了过去"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国家运动式治理的经验教训,采取了走向"不折腾"的制度化治理方式。中国社会转型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把市场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个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既不能沿袭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苏联式重工业化模式,也不能模仿和采用高消费、高消耗、高排放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必须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非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与拓展,与可持续发展相比,它有如下特点:定义同中有异。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包括资源、环境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等多个方面。绿色发展则是指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模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以保障工人群众和工会组织的权利为目的的劳动法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于1931年制定时由于受"左"倾错误和苏联模式等原因的影响,在实际上脱离苏区的现实环境,所以1933年时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劳动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1931年的劳动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人性化、系统化和灵活化,从而促进了苏维埃政权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越南、老挝、古巴三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调整对内对外路线、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本文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来论述三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启迪、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建经历了"工业化"——"四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化。"四化"比"工业化"内容丰富,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更加完善。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设想及其完善,无论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还是对推进当前的现代化进程,都是具有重大启示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继《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之后,古德的一篇重要的比较研究论著。古德在这篇文章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世界上几个地区离婚模式的某些重要变化,其中特别强调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会过程中离婚现象的复杂性,而并非是西方流行的“工业化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仅仅是由于工业化的冲击使家庭的控制减弱所致。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与家庭制度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工业化与家庭变迁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 ,出现了家庭制度从传统的单系的父系制度向现代的双系并重制度的变迁。古德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在世界各国都出现的两种现象的并行。许多学者直觉地认为 ,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家庭的变迁。古德也指出 ,工业化是一个既模糊又包容一切的词汇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确实导致了现代家庭模式的产生。但要真正弄清楚工业化与家庭变迁的关系 ,就要弄清楚工业化的这些因素怎样改变权力、声望或财富杠杆 ,从而使家庭的不同成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使世界为之一震.它作为人类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苏联的解体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我们分析其解体的原因、总结其中的教训,为国家以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大的国家解体了。这一事件对苏联本身、对社会主义事业、对共产主义事业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也一直存在多种声音,本文试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最基本的医疗没有得到合理的保障.文章从这个现状出发,阐述了现存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的特点及其使用条件,同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而寻求最优模式并对其进行成本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13.
"沙漠模式"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现代化道路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其探索出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其现代化得过程中均需要经历工业化的历史过程,然而这样一个过程又会随着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状态。同时其发展模式和完成的时间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工业的发展与建设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着重思考了新中国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建设的历史必然性、重工业建设的历史进程以及对当代的启示,希望能够对今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磊 《职业》2015,(2):25-2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企业对技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技工院校以前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很难适应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优化技工院校教学方法,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模式,其中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本文对一体化教学活动策划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6.
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瓦解了;同样的,从1990年开始南斯拉夫里的盟国也开始陆陆续续分解为独立的国家。苏联、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都是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原因。对于苏联,他的苏联模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让权力过于集中、官场腐化,最后走向了毁灭。在社会方面,苏联式过分推行俄罗斯大沙文主义,引起了其他民族的不满。南斯拉夫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联邦制,经济模式也过于分散,生产资料国家没有统一管理,而是分散到个人,导致了社会形态和思想上的分化。在民族问题上,南斯拉夫没有足够的认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不够,导致产生了很多分歧,爆发了民族冲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合力"的结果。苏联剧变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是当时苏联国内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世界各国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各种各样的。主流的观点认为导致苏联瓦解的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新型工业化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上海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逐步提高对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内涵、实现途径和发展模式等认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客观规律、体现国家要求和具有上海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苏联有世界一级到最后四分五散的演变过程中,民族问题是主要问题之一。在这里,我们把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各分为三个层次:政治民族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通过对三个民族主义的分析,来寻找苏联问题的隐患,剖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德国的工业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笔者赴德考察、学习了解了工业4.0的应用以及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根据所见所闻,结合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工作,借鉴了受访的德国企业、学校在建设与管理中的宝贵经验,对实训室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