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们普遍认为,苏格拉底伦理学是理智主义伦理学,其中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德性就是知识,或至少在本质上是由知识构成的,因此,每一个别的德性都是对其所关涉的对象主题的一种理智认知上的把握,人的行动动机也是理智主义的,因为行动者在行动时相信这对自己是最好的,这表示,任何一种伦理上的失败都是基于或者至少部分地基于行动者对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的错误信念或认知。本文的旨趣并不是对苏格拉底的这种理智主义进行辩护或批判,而是更多地通过早期对话中有关德性即知识的段落分析去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的丰富内涵,通过Euthyphro,Charmides,Laches,Protagoras这四篇对话来探寻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的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2.
在处理德性和知识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德性置于一种主体地位:儒家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道家则经历了从知识与德性的对立走向知识服务于德性的过程,佛家通过"转识成智"来化解二者的对立.这种德性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偏执.  相似文献   

3.
仁与知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仁是主体的内在德性 ,知具有知识与智慧双重内涵 ,知识是通过对象化的方式所获得的对经验世界的认知 ,智慧是一种应对与理解社会人生的能力。孔子处理仁与知关系问题的方式是仁知合一、以仁统知。他通过“化越超为内在”的方式 ,实现了“下学而上达”的目的 ,打通知识通往德性的道路 ;又以仁纯亦不已的创生性 ,达到了内在德性的外化 ,从而把上下内外打成一片 ,实现了德性与知识的圆融  相似文献   

4.
如果将认识论放置于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中来加以考察和把握,则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应是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领域,这是对认识论进行反思时所首先必须确立的一个基本立场。据此,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即"交往实践观",才是知识得以客观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一是交往实践所赋予人的客体指向性保证了认知主体能够超越自身的主观片面性;二是交往实践的规范性是匡正认识者并使其认识过程具备收敛性、有效性、客观性、普遍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的学说。自20世纪40年代帕克将新闻视作"知识的一种形式"以来,学者围绕着新闻认识论做过诸多探索,新闻认识论将知识实践界定为一种与惯例、规则相互联系的社会过程,它嵌入制度化的新闻实践中。移动短视频新闻认识论主要研究的是移动短视频新闻知识生产、知识形式以及公众对知识主张接受的理论,所以,此概念将边界、权威和知识形式三个概念勾连在一起。在边界工作中,移动短视频新闻的边界是模糊的,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它充满矛盾与歧义;在构建新闻权威方面,移动短视频新闻借助与其他行动者互动、场景化叙事和改变叙事主体等方式建构了自己的新闻权威;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移动短视频新闻生产知识的情感化是通过新闻源、叙事和共享三种方式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7.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社会构成中最主要的资产形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单位。汉迪(Charles Handy)早已对此有过专门论述,艾米顿(D.M.Amidon)对此也有经典诠释。在社会组织资产形式转变中,当其他资产形式退隐后,第四阶段的知识作为资产渐趋成熟,创新的飞跃具备了最富有实质意义的现实条件,其中,人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任何社会组织或企业组织的主体,知识恰恰是他们认知活动的载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对社会进步事业的成败乃至知识管理框架下的创新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本文从汉迪的S型曲线出发,结合知识论中的理智德性、信念认知、社会研究中的价值介入论等,在知识管理框架下探讨知识创新中人的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8.
就现代学科分类而言,知识与德性分别隶属"必然"(真)与"应然"(善)之领域。然而事实上,知识与德性不但本然地同出一体,而且其必将走向统一——真、善、美的统一。由知识通往德性的可能性路径大致有三:通过敬畏意识的产生与引入达到至善;通过对纯粹知识追求而导致的哲学反思态度达到至善;通过对知识本身的研究,由知识的审美达到至善。当下知、行不统一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知"的误解,此误解分为三种,即知非正知、知而不信、知乃浅知。  相似文献   

9.
默会知识是一种未被重视的知识,默会认知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认知过程,根据默会知识、默会认知的特点原理,分析研究了高中历史教学。默会知识是高中历史知识和能力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默会认知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信念规范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社会实践问题,也是哲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信念的真理规范,基于真理概念的反驳思路主张真理概念的内在价值并不足以辩护真理规范。信念的真理规范面临着两分缺陷、应用难题和局部性难题。从认知维度上看,信念的发生与修正应该执行的是知识规范。信念的知识规范的恰当解读是"S相信p是认知上可允许的,当且仅当S知道p"。它强调的是一种认知规范,而不是审慎规范或道德规范。与此同时,它进一步弱化了规范力,给信念自由留出了更多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