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农民家庭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家庭结构看,都不是累世同堂、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小农生产方式、人口寿命等因素限制了家庭的发展规模。但是传统个体小家庭也不同于现代小家庭。区分家庭的性质不能仅以人口规模和结构上分析,还应分析家庭成员的关系及个人的地位。传统农民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家庭,存在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网络中,亲属网络联结着个体小家庭,个人从属于共同体。婚姻和丧葬礼俗是形成和体现这种亲属关系的主要礼仪。本文通过对婚姻和丧葬礼俗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侧面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个族群的生死观和丧葬习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古埃及人在生死观方面信奉太阳神传说,其丧葬习俗也具有普遍的来世观念,从前王朝时代直至新王朝时代,本文从不同历史时期对古埃及墓葬的发展演变予以论述,向读者展示了古埃及丧葬史之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也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由此可见,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丧葬,占据着一个莫大的地位。这种遗风沿袭数千年,至今依然依附在人们的观念之中。墓者,莫土也。顾名思义,中国人丧葬的关键跟人们的日常起居一样,都与土地有关,也就是墓地。近日,随着清明节的到来,有关墓地的种种问题又被推向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歌在其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哈尼族民歌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博大,包罗万象,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古歌、情歌、儿歌,从时间维度看可以分古情歌和新情歌。这些民歌生动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艺术的功能理论出发,结合哈尼族民歌的具体特点,以审美为基础分别从认知、教育、娱乐、交际四方面探讨其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地区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礼俗。婚嫁是人生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时刻,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举办方式和习俗,这也是婚嫁在这三大礼俗中最为隆重和繁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省哀牢山深处,阿扎河乡哈尼族居住区,迄今依然保留着有几百年历史的歌舞街民俗活动。每当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六月年”到来时,各个村寨的哈尼族乡亲们都会汇集来这里,跳起传统民族舞蹈“乐作舞”,祈祷梯田里的稻谷丰收和村寨平安。  相似文献   

7.
秦国在变法前并不是可值称道的一个强盛诸侯国,在秦穆公、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发展较为落后,不仅经济发展缓慢,政治文化落后,而且风俗原始和中原地区存在很大区别。经过数百年之后,如此落后的秦国却统一了六国,为此很多史学界专家都表示疑问,很多人认为秦国之所以可以统一六国主要是由于秦国没有执行宗法制,相对于六国而言变法更加彻底,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秦国统一六国还和秦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礼俗风尚等具有一定联系,尤其是秦国礼俗风尚对于秦国统一六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秦变法时期以及秦国礼俗变化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是每个家庭必须经历的过程,更是对各地风俗习惯的体现,但随着时代变迁,由于过于繁琐,丧葬形式日益简化,懂得丧葬习俗的人越来越少,丧葬习俗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境遇,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项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丧葬习俗。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瑶麓瑶族乡的青瑶人,至今仍然使用着岩洞葬的丧葬习俗。每当族里有人去世,他们就将亡灵入殓待天黑后抬到岩洞中完成“埋葬”,有时还会举行隆重的砍牛仪式。本文试图以瑶麓青瑶人的丧葬习俗为线索分析青瑶人灵魂不朽的世界观及崇尚原始平均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均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传统丧葬礼上有很多相似点,如"祖上崇拜"思想体现的便是儒家的"孝"思想。但由于丧葬礼中也受本国的土著信仰或受其他宗教的影响,两国丧葬礼也有所不同。本文从对色彩和数字的不同意识比较两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刘薇 《现代交际》2011,(8):80-81
藏族地处高原,民风独特,同时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丧葬风俗。本文按其各自丧葬风俗的不同,从宗教信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死者的身份地位等多方因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有着26个特有的少数民族,然而哈尼族就是其中之一,在黄凌飞老师的首本专著中,就为我们带来了这个——老师十年不辞辛苦,苦苦寻歌十年的古老民族哈尼族的音乐记忆.  相似文献   

13.
刘世堡 《职业》2013,(15):24-25
一体化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任务工资制就是针对这一种教学模式,采用以任务为单位,用虚拟的工资代替分数,对学生每一个学习工作任务的表现进行评定。重点是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满族孝道兼容民族特色和文化吸收两大特点,逐渐形成孝敬孝亲、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移孝作忠四方面的孝道思想。文章从萨满文化在丧葬祭祖活动中的体现及丧葬祭祖中的儒家文化入手,论述了满族的孝道兼有借鉴性、民族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广府地方志中所载的丧葬礼,大多是遵循《朱子家礼》或者丘濬仪节。这两者与《仪礼》都有所不同,都是在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对《仪礼》进行简约、变通,使得平民百姓亦能以其为参考,据其而行丧葬礼。本文主要通过《朱子家礼》、《家礼仪节》和《仪礼》的比较,得出这三者的异同处。说明前两者比后者更加简便,而成为丧葬礼通用礼仪。广府丧葬礼遵循《朱子家礼》或《家礼仪节》,据这两者可以知道广府丧葬礼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死为大",为死人所办的仪式活动称为"葬礼"。葬礼所包含的一系列丧葬仪式都是民族文化精髓的表现形式,历来都是人们极其重视的。丧葬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会进一步的分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传统丧葬文化都在不断简化,并且被赋予新的意义,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7.
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孙官生著的《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一书,通过综合研究哈尼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的和现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及习俗等大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促进、制约和依存的条件关系的分析和同国内外有关民族文化进行比较,阐明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驱动和制动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丧葬仪式与其他民俗一道得到复兴,隶属湖南省娄底市西阳镇永兴村的传统丧葬仪式虽在某些方面有变通之举,但比照周围其他村子的丧葬仪式所出现的令人诧异的景象,其整体性质保持不变。究其原因,无非是国家权力在破坏传统礼仪后的突然退出,而周围的这些村子由于没有像永兴村那样强有力的地方宗族力量来接手国家权力撤出后的空档,其仪俗文化发展就处于盲目的状态了。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哈尼族多分布于勐海、勐遮和勐混等坝子周围的山区和半山区,1986年共有53914人,占全县总人口254 853人的21.15%。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牢固地存在于其社会成员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尤以婚姻家庭为甚。这一问题通过《婚姻法》在当地的实施与习惯法的矛盾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文化交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交流的时代,文化交流亦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促使中国从过去单一的历史时间的思维隧道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广阔的与世界交流和接轨的新纪元。正是在这种情景中,如何对待和进行文化交流,成为人们经常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其实,文化交流就是一种“通”,按照中国古人所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变通”过程,所谓“一合一辟为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也。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通”又无不与“同”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