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各自的论证乃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性观念:"双重人性观"与"单一人性观"。古代道德哲学乃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能够实现两种人性的转变,来证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儒家传统道德理论正是如此。而现代道德哲学则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合乎我们自然人性的某种本质特征,来达到同样一个目标。通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本文证明了这两种类型的人性观念,分别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即一种现代性的儒家道德哲学,必须建立在某种形式的单一人性观或自然人性观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义利之辨构成了伦理学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也应该是一般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义利问题的关键在"义",在儒家那里,它是规定人的行为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它不是主观的,而是超越的.孟子在讨论"义"时,混淆了它的主观义和客观义,但孟子的道德哲学并非康德式的自律伦理学.义是道德判断的原则,而不是它的标准.道德判断对于道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人真正得以在道德上自主.由于道德原则并非完全主观的,道德实际上是天人共主的.承认道德规范必然有例外,不会导致相对主义.现代西方伦理学无法真正处理义利问题.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将以现代条件下的义利之辨作为自己的主要论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同情"来解释道德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独特标志。休谟的"同情"其实是用想象来再现他人的某种情感。通过对主观"同情"进行修正,不把"同情"局限在解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上,而看作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种倾向,从而使之成为普遍的道德判断依据和贯穿其道德哲学的线索。有了"同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互感,使人们超越自爱之心,"仁慈"和"正义"的道德感和美德才得以形成。在当代美德伦理复兴的进程中,美德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重新确认道德行为者的心理情感倾向和内在的行为动机,但却遭遇诸多批评和质疑。重新回顾"同情"原则,依赖情感机制,对于美德伦理学的合理性、社会道德规范的可行性解释、道德规范的确立和普遍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随相伴,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一是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转化.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德育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让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相似文献   

5.
道德哲学可以做澄清道德概念及语句的工作,但对它是否能提供对道德规范的可靠论证或为其奠基则易受质疑。本文首先考察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的质疑,然后借助最近发生的一个真实个案来分析和探讨道德哲学的限度和可能性,认为道德哲学不仅在道德原则规范的论证或奠基方面,而且在道德的动力和源泉方面大有可为,但道德哲学的确在道德实践方面也存在某种限度。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的哲学中是否具有一种道德哲学的思想,以及这种道德哲学与其第一哲学是何种关系,这类问题因一直存在争议而被视为笛卡尔哲学的一个"谜团"。诚然,笛卡尔在一些文本中曾表达过对于道德哲学的回避,但这类表达并不能真正掩盖笛卡尔自己构建整个科学大厦的雄心,对他来说,道德科学恰恰处于整个科学知识之树的顶端,它必须以作为树根的形而上学和作为树干的物理学为基础,这样建构起来的道德科学就是最高等级的智慧。为了建构这样的科学大厦,在具体的行动中,笛卡尔准备了一套"临时的道德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笛卡尔的"临时的道德准则"确实是临时的,是不完善、不确定的,但是笛卡尔在后来构建一种具有"确定基础"的道德时,并没有完全抛弃他的这些"临时的道德准则"。由此可以认为,笛卡尔的哲学中是存在道德哲学的位置的,并且他的道德哲学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种是作为"最高等级的智慧"的道德科学,一种是不够完善的(临时的道德准则)但可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1645年之后的)道德哲学。当然,对于笛卡尔来说,作为最高等级智慧的道德科学最终并没有被完全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属于道德规范范畴,是道德规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使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主体自己的道德品格、道德修养.一、他律性和自律性的内容在伦理学史上,有许多对道德他律性和自律性的论述,主要侧重于义务和良心这两个范畴.由于社会的、阶级的、认识的局限,这些论述对他律性和自律性都没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大学开放德育范式是对以封闭、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传统德育范式的转换,是一种适应现代开放型社会要求的新型德育范式。在开放中对话,以对话促大学生道德养成是大学开放德育范式的核心理念。为此,要以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为视域,从目标体系、主体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大力构建大学开放德育范式的整个体系,并把它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9.
迪尔凯姆论法律的道德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哲学、法理学和法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也是迪尔凯姆法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迪尔凯姆将社会团结视为以社会集体意识为基础的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而法律则是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是体现社会道德的"看得见的符号".社会集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变迁必将引起法律制度的相应变化.把握迪尔凯姆法社会学思想的精髓,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法律与社会道德的紧密关系,厘清当今中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10.
道德规范有效性途径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规范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价值标准为一定范围内的主体提供的行为模式,它发挥其有效性依赖于两大途径:一是道德主体在原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于自身的道德结构,同时又不断改变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道德发展的个人行动机制;二是受影响的其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压力而形成的社会约束机制.这些机制能保持道德规范的内涵始终与社会的发展一致,并能促进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