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惟一一张全国性党报。《新华日报》愤怒揭露日寇凶残暴行 ,唤起民众英勇杀敌、抗战到底 ;大力报道广大军民英勇抗战的光辉业绩 ;及时分析战局变化 ,为抗日战争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群众解答抗日疑难 ,让友人发表反法西斯言论。总之 ,该报在中共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策略思想指引下 ,为唤起全民族英勇抗敌作出了卓著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1956—2012年间的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为例,对我国党报党代会报道进行分析。通过《人民日报》报道信源、报道议题和报道类型的历时与横向分析,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对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过去单一型政治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松动和面临转型;同时,其新闻框架分析显示,党代会报道与政府议题能够形成互动,并对政府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八路军军政杂志》通过对抗战相持阶段时局的分析、对汪精卫集团叛国投降活动的声讨、对顽固派的反共摩擦的揭露、对中共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批评,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方针,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用事实说话、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发挥以史鉴今作用,是《八路军军政杂志》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新中华报》四开三日刊的版面容量和出版周期,难以满足中国共产党抗战宣传需要;国民党当局接连发起两次反共高潮,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刺激了党内“左”倾思想的抬头,中国共产党亟需一份强有力的党报抵御敌对宣传,统一党内思想,团结力量,以利抗战。内忧外患之际,《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有义务担当党报重任,通过公布中共中央重要指示,发表抗战纪念宣言;改进战地通讯、歌颂抗日英雄、表彰抗日战绩;刊发专文,揭露国民党妥协投降、消极抗战的错误行径,揭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底气等,成功塑造出中国共产党坚决、英勇、自信的抗战形象,准确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与拥护,振奋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党报的战斗力,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赢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逐渐进入国人生活,在社会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媒介抗战救国影响巨大。共产党充分利用《新华日报》“七七”纪念文章的宣传动员功能,展开全面抗战战略,发挥共产党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反对妥协投降,监督国民党抗战,主张民主建国。这样的宣传动员,有力地维护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表达并实践了民主建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新闻媒体都发挥着巨大的舆论动员和引导作用.国民党《中央日报》在抗战中的宣传技巧,主要体现在根据阶段性目标选定宣传内容和根据实际对象策划宣传方案两个方面.《中央日报》始终从国民政府立场出发报道新闻,体现了其作为党报理应为政党服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国共十年内战期间,民办大报中的共产党形象模糊,《益世报》、《申报》表现出较强的"暧昧"意味,他们一方面追随国民党鼓吹剿共,另一方面又一定程度上对中共予以客观报道。《大公报》对于中共形象则表现出"力挺"姿态。之所以如此,主要因民办报纸商业的性质、生存的需要、标榜民主自由的代言人身份以及其自身定位不准确等因素。民办报刊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既有利于中共扩大影响面,又在某些方面不利于中共形象的塑造,增加了国统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中共形象是中共软实力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国民间大报中共形象的研究可以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共没有在全国民众面前很好地塑造领导人形象的机会。中共自建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公开合法发行的大型日报——《新华日报》在卢沟桥事变后创刊,中共利用它加强了对高层形象的宣传。这些宣传篇目数量多,报道形式多样,宣传技巧巧妙,对国统区的舆论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战时日方资料《中共概说》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共概说》认为,中共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重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重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成为中国抗战的核心力量;重视依靠和发动群众,受到民众拥护,深得民心,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可以说,该书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中共抗战的历史经验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解放》周刊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内和平局面初形奠定之时在延安创办的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在《解放日报》创刊之前,《解放》周刊闻名遐迩,声名远播,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权威的党报和政治理论刊物,曾在党报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解放》周刊刊登有各类文献、新闻通讯、经验介绍和署名文章等1100余篇,是系统研究1937—1941年期间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共党建史必备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1.
从"九·一八"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东方杂志》的对日态度及其抗战文艺经历了几个阶段:"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东方杂志》持"主战"立场,其"文艺栏"发表了大量反映东北抗战和上海战事的小说、戏剧,多以"撤退/抵抗"为主题,表达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反对;1933年至1935年实行"中日亲善政策"期间,杂志的对日态度一度摇摆不定,所载抗战小说数量锐减,所载文学主题也由对外转向对内,协助抗战的消极宣传;1936年"西安事变"后,《东方杂志》率先打出"抗战"旗帜,并在复刊后大力刊发抗战文艺,其主题可大致分为:一配合政府宣传抗战政策,二描写沦陷区民众的被压迫与反抗,常伴以汉奸题材,三表现战争中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9,(4):52-56
老舍结合戏剧的文体特点与抗战文学的功能诉求,在其首部抗战剧《残雾》中实施了直接控诉、宣讲启蒙、批判警示、符号表征的抗战策略。直接控诉指的是进行抗战话语的直接表达,直接谴责日本侵略者;宣讲启蒙指的是使用布道式宣讲来启蒙读者观众,进而唤醒他们的抗战意识,分为直接宣讲启蒙和间接宣讲启蒙两种方式;批判警示是《残雾》主要的抗战策略。这种策略主要包括表层的现象批判和深层的心理批判,都是为了振聋发聩,揭示阻碍抗战的负面因素,从而引起国民警醒、促进抗战救国;符号表征主要是指《残雾》将一些典型的战时事件符号化、背景化,用以表征抗战时期的动荡局面,主要包括"电话号""警报""空袭"和"北方风景画"等。探究这些抗战策略,有助于了解老舍"戏剧抗战"的一般策略及其抗战书写的惯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50年,在范长江同志领导下,《人民日报》经历了组织制度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开展了从"农村办报"向"城市办报"的"大转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构建,范长江试图纠正《人民日报》进城后出现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关门办报"的孤立局面。范长江早年在私营报纸《大公报》的从业经验所培养起来的新闻观念,使他力求通过对党报组织结构、个体行动方式,以及思想认知的改革与创新,为中共的城市办报设定新的办报目标和办报策略。但是,不同的新闻传统使行动者以不同的世界观来展开行动,范长江试图以城市办报方法来改造党报新闻干部习以为常的农村办报观念,并采取独断、压制甚至强迫的硬性手段来推动制度的实施,最终导致直接受制度规制的行动者展开排斥性反抗。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最终因"新闻本位"和"宣传本位"两种新闻观念冲突所引发的内部纷争而不得不中断。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的《对于时局的我见》,在中国人西方式理想破灭,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下彰显出鲜明的俄式社会主义倾向,是中国“社会党”第一次在国内媒体上的亮相,因此堪称中共早期组织的第一份政治宣言.该文揭露军阀是反动的、剥削和压迫劳动者的统治阶级;揭露资产阶级鼓吹民主的虚假性,指出阶级斗争是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张建立苏俄式的“劳动者的国家”;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派是无产阶级革命同盟者的策略思想.它第一次向世人宣示了中共早期组织对时局的意见,提出了解决时局问题的根本政策与策略.它是陈独秀世界观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里程碑,成为《新青年》办刊宗旨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的需要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救亡”的抗战文化规范取代了“五四”以来的“启蒙”,文 学重新承担起了民族解放和新生的使命。胡风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办了《七月》这本文艺刊物,并在1944 年复刊时更名为 《希望》。《七月》与《希望》在抗战期间有效地发挥了“意识战线”的任务,推动了抗战文艺的发展。本文采用史料学研究方法,从 时代结构、多样化文体、理论的批判与建构三个方面由表及里,多方面考察分析《七月》和《希望》两个刊物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报道了大量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并借此向外界宣传了自身的宗教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积极争取教徒,引导其参加抗战;正面客观报道宗教界的抗日救亡活动;以俄为师专设政府机构管理宗教事务,并努力践行宗教自由政策。质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对于自身与宗教关系的自我调适与更新。  相似文献   

17.
1931年9月1日,北平《世界日报》再次开辟《妇女界》专刊,主编由男性变为女性。在女主编金秉英的主持下,妇女的声音得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出来,内容涉及社会的诸多层面,体现了编者、作者对妇女生命的关怀。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编者倡议妇女走出家庭,为国贡献力量,但是又不能放弃家庭的责任。如何处理好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妇女界》所讨论的重要议题。该专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参与社会性别关系的调整与构建,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前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刊物,刊登了大量宣传抗日战争、国共合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文章。《解放》周刊的文艺栏目与报刊上的政论紧密结合,或以文艺作品支持抗战,或宣传边区的文艺建设,在对敌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解放》周刊的文艺栏目不仅见证了解放区文艺从初生到成熟的过程,也为后来《解放日报》等党报党刊的文艺副刊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论持久战》问世后,中国共产党利用政党合法化以及在全国各地设立多处党政军办事处、兴办多种报刊的有利条件,有组织地统一行动,向各地各界民众开展舆论宣传,全面阐述《论持久战》的内容意义,树立了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坚决抗战的正面形象。左翼人士的踊跃呼应,扩展了《论持久战》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的形象。而经济与文化的补充论述,既显示了《论持久战》的指导作用,也延伸了《论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内容。这一波舆论攻势凸显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宣传上的能力远超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民心的天平开始朝着共产党一方倾斜。  相似文献   

20.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